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09-09 09:00:55 来源: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五、区域布局与分品种分区增产任务
从油菜籽、花生、大豆优势产区中筛选514个生产大县作为生产能力建设的核心区。其中,油菜籽、花生生产大县年均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大豆生产大县年均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油茶种植重点区域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519个县。根据2020年油料生产发展目标,分别确定核心区与其他区域的增产任务。
(一)油菜籽
油菜籽优势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西南冬油菜产区和西北春油菜产区,在上述优势产区中,选择油菜籽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356个生产大县作为核心区。力争到2020年,核心区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8700万亩、110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73%和68%,分别较目前增加618万亩、143万吨。
1.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包括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省及河南信阳地区。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无严寒,适宜冬油菜生长。上述省区耕地面积2.28亿亩,油菜籽种植面积6800万亩,产量880多万吨,均占全国的60%左右,是全国油菜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产区。其中,10万亩以上的212个生产大县播种面积5350万亩,产量649万吨,分别占该区域的79%和74%。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生产机械化程度低。适合机收的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机具尚处于研究阶段,油菜籽机收水平低,收获主要靠人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二是缺乏早熟、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现有主栽品种生育期220天左右,而双季稻区晚稻收获和早稻插秧间隔只有180天,茬口紧张,油菜籽生育期不足,单产较低,冬闲田利用率不高;三是油菜籽播种、移栽、越冬和收获期易发生干旱、渍害和冻害等气象灾害,直接影响产量形成。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快研发、审定和推广适合机收的新品种和配套收获机械(具),完善机耕道等设施,方便机械田间作业,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抓紧培育短生育期的品种,开发利用冬闲田;推广合理密植等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排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7000万亩、940万吨以上,其中212个生产大县面积、产量分别达到5600万亩、700万吨以上。
2.西南冬油菜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等省(市),该区域气候温暖,有效积温高,空气湿润,云雾和阴雨日多,相对湿度大。上述省市耕地面积8000万亩左右,油菜籽种植面积3400万亩,产量460万吨,均占全国30%。其中,10万亩以上的125个生产大县油菜籽面积2190万亩,产量310万吨,分别占该区域的64%和68%。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除成都平原等地外,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山地,地块相对零碎,油菜籽种植比较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蓄水设施不足,排灌能力不强,丘陵地易遭受旱灾、低洼地易发生渍害。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强土地整治和梯田整修,建设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加快研究适宜机收的品种和适合当地特点的小型、多功能收获机械,完善机耕道等设施,提升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加强蓄排水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2020年,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3700万亩、520万吨以上,其中125个生产大县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亩、370万吨以上。
3.北方春油菜产区。主要包括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油菜生产为一年一熟制。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900万亩,产量100万吨,均占全国8%,平均亩产约110公斤。其中,10万亩以上的19个生产大县油菜籽面积530万亩,产量65万吨,分别占该区域的59%和65%。该区域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适宜作物油脂积累和良种繁育,油菜籽也是该区域传统的经济作物,菜籽含油量、机械化生产水平、单产水平较高。
该区域油菜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灌溉用水不足,现有品种耐寒、耐旱性不强。油菜籽生产的主攻方向是抓好抗旱、耐寒品种选育和推广,改进耕作制度,扩大种植面积;加强雨水蓄积设施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开发灌溉水源,提高灌溉保障率。到2020年,该区域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970万亩、120万吨以上,其中19个生产大县面积、产量分别达到610万亩、80万吨以上。
(二)花生
榨油花生优势产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3省,常年播种面积3200万亩、总产900多万吨,均占全国一半左右。平均亩产280公斤,较全国平均亩产高1/4。花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缺乏优质、专用、高油品种,花生平均含油率只有45%左右;二是由于用种量大(每亩20-25公斤),用种成本高,农民大多使用自留种,影响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此外,花生属于常规品种,种子繁殖系数小、利润低,企业育种积极性不高;三是花生大多种在瘠薄地,耕地质量较差,灌溉用水不足,旱灾频繁,抗灾减灾能力弱。
在上述3省中选择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97个花生生产大县作为核心区,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挖掘沙壤地等资源潜力,扩大种植面积;加强高产、高油、专用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提高商品化供种水平,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普及地膜覆盖、土壤培肥、机播机收等高产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经营效益;加强节水灌溉、机耕道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核心区花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亩、700万吨以上,分别增加150万亩、50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4;其它地区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4700万亩、1170万吨以上,分别增加144万亩、170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3/4。
(三)大豆
大豆优势产区主要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常年播种面积5000万亩,产量600万吨,均占全国的一半左右。该区域与美国大豆—玉米带纬度相近,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人均耕地面积较多,户均种植规模较大,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大豆商品率较高。大豆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旱灾频繁发生,影响适时播种和正常开花结荚;二是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到位率低,单产水平不高,混种混收问题突出,产品一致性较差;三是重迎茬种植比较普遍,病虫害较重。
在上述4省(区)中,选择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的61个大豆生产大县作为核心区,发挥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优势,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推广以合理密植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实行大豆玉米轮作制度,减轻重迎茬危害,扩大大豆面积。到2020年,核心区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5000万亩、770万吨以上,分别增加800万亩、185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2/3;其它地区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6500万亩、730万吨以上,分别增加500万亩、100万吨,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3。
(四)油茶
油茶栽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等14省(区),2014年,上述省区油茶面积5470万亩,油茶籽产量200万吨,平均亩产36公斤,其中江西、湖南、广西三省区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66%。油茶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油茶新造林前期投入大、生长周期长,老油茶林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急需改造;机械化研发进展较慢,生产成本高。
按照《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的271个县(市、区)为核心发展区,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广西7省(区)的248个县为积极发展区。力争到2020年,重点区域内油茶面积达到6300万亩,产量达到567万吨以上,新增产能396万吨;其它地区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700万亩、63万吨,新增产能44万吨,占全国的10%。
此外,在大力发展大宗油料作物生产的同时,引导和鼓励适宜地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芝麻、油葵、核桃、长柄扁桃等小品种油料生产,积极稳妥地扩大种植面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生产水平,多渠道增加油料总产量,实现油料供给多元化。
六、重点建设工程
根据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来源构成,以增加大宗油料供给为目标,着力加强良种科研繁育、农机具研发等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高产稳产油料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连片、长期稳定、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油料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国油料生产的发展。
(一)油料生产基地田间工程建设
综合考虑中央财力状况和投资可能,按照成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将全国514个油菜籽、花生和大豆生产大县作为油料生产能力建设的重点,完善小型农田水利等田间工程设施,新增油料生产基地2200万亩左右,提升整体生产水平。其中,建设高产稳产油料生产核心示范基地1028万亩(每县集中连片建设2万亩以上,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范围内301个县、602万亩)。分品种重点县为,油菜籽356个、花生97个、大豆61个(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产粮大县分别为182个、70个和49个)。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平整土地,修建和完善田间水利工程,补打机电井,完善节水灌溉设施,推广以肥改土、以土改土技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二)油茶林建设
将核心发展区和积极发展区的519个县,作为未来油茶生产能力建设的重点区域,通过新造和改造油茶林,加强新品种培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推广,提高生产水平。主要措施包括:在海拔800米以下,相对高度2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宜林荒山荒地开展新造油茶林;对于品种差、林相乱、病虫害严重的衰老林,全部采用良种化、规范化更新造林,加速改善林分结构;对长势较旺盛但劣种、劣株的纯林占主导地位的林分,调整林分密度,去劣留优,采取高接换冠嫁接良种,改劣种林为良种林;对现有林分中已进入盛果期,但由于株行距不均、林龄不一,加之疏于管理,产出较低的林分,采取合理垦复、补植、间伐和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使之在短时间内达到丰产稳产。
(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在已建国家油料改良中心和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完善研究设备条件,同时加强花生育种创新能力、油茶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提高优良品种选育水平。二是根据油料作物的特点、产区布局和育种技术力量分布,建立和完善全国油料作物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为良种繁育提供优质种源。三是建立和完善大宗油料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特别是加强花生、大豆、油茶等繁殖系数低、良种推广慢的良种供应能力建设。平均每个良种生产基地建设规模8000-10000亩左右,生产良种满足30万亩以上的用种需求。分别建设油茶定点采穗圃、苗圃3万亩和2万亩。
(四)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
一是针对油料生产作业机具功能单一、质量水平不高、性能不稳定等薄弱环节,依托部分农机研究院校,通过完善实验室、试验场地等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搭建开放式研发平台,加强与农机制造企业协作攻关,加快油菜、花生、油茶等油料作物播种、植保和收获机具研发,提高机具质量性能和通用性。二是在大宗油料主产区特别是优势产区,选择一批机械化服务基础较好的生产大县,建立油料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通过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新机具,突破关键薄弱环节,组装配套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示范推广,积极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油料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