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守望与传承:中秋的那一抹乡愁

2016-09-15 10:54:2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中秋,是一个特殊的时令节点,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月亮,就像一个心灵的容器,氤氲着延绵千年的情感、审美、哲思,盛满了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月到中秋,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守望与传承,定格中秋的那一抹乡愁。

  一、中秋,一个绵延千年的约定

  1.八月十五,静候游子归来  

  静候游子归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八月十五又称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八月十五月圆之夜,远在故乡的亲人遥望苍穹,在静候游子的归来。

  2.一块月饼,一个中秋的文化符号

  月饼——中秋文化符号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3.不能赴约,别忘道一声问候

  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最早是与农耕社会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讲求人的起居作息要严格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节气阴阳消长的变化。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节日,所以也称“秋报”。就此延伸开来,我们对故乡、对亲人也应该有一份“秋报”——报答养育之恩。  

  电话问候

  如今很多时候,因为工作等种种原因,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一起,互诉相思之意成为难以实现的奢望。不过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每逢节日,亲朋好友之间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段视频聊天,也可以传达节日的祝福与问候。忙完工作之余,仰望苍穹,对着那一轮明月寄托相思,祈愿亲人一切平安。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