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全国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持续增加,农民创业创新热潮正在形成——

耕耘在梦想放飞的大地上

2016-08-01 12:57:1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报记者 乔金亮

  图① 郭放大学毕业后返乡创立了山东运端网络科技公司。图为郭放(右)在山东高青黄三角电商产业园指导一家企业进行网上平台运营。

  图② 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园成为返乡农民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平台,目前有800多人在园区工作。图为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园内的智能温室。

  图③ 江西永丰县农民李冬卫回乡创业,建起新天地家庭农场,种植淮山。图为李冬

  “广阔天地、放飞梦想”。在农业部日前举行的农民创业创新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透露,全国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年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截至2015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从几年前的0.5%增至1%。

  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毫无疑问农民创业创新的热潮正在形成。不过,一系列创业创新的拦路虎亟待消灭,农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也需要加速布局。

  领域不断拓展

  如今,农民创业创新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种养产业不断向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开发、新模式拓展,创业起点越来越高

  7月26日,在江西省永丰县石桥村新天地家庭农场,38岁的农场主李冬卫穿行在一行行茁壮成长的淮山藤蔓间,拿着对讲机,指挥不同地块的钟点工浇水、喷药,积极应对当前的酷热天气。新天地家庭农场今年种植淮山1029亩,是当地面积最大的淮山种植基地。

  天生具有一股子闯劲的李冬卫是永丰县七都乡马蹄洲人,很早就南下打工,2006年开始在深圳从事蔬菜贩运生意。凭着山里孩子的勤奋,他从地摊吆喝起步,逐步发展到货车配送,在珠三角设立3个分销网点,注册了网店。2010年,李冬卫在广西桂林建立淮山种植基地,后又建立了淮山加工厂。

  由于家乡政策优惠、劳动力充足,2015年,有着丰富种植经验和稳定销售渠道的李冬卫选择了回乡创业,在恩江镇石桥村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总投入上千万元的淮山种植基地为当地带来了全新的种植理念。滴灌喷灌设施、套种沙糖橘模式的运用让村民们惊喜不已。不少淮山种植户纷纷上门取经,李冬卫来者不拒。如今,基地除了17个固定的长期工外,还需要数量不等的季节工,最多的一天要聘请近300个钟点工,一年仅劳务支出就达200多万元。

  返乡大学生同样发展得不错。卜睿200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吉林省长春市英俊镇胡家村建起了“豆腐坊”,7年时间,从最初3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占地4000平方米的食品公司。她利用做豆腐的余料发展生态养殖业,采用“高光效立体生态种养”,把种植玉米同散养土鸡结合。玉米地不用施肥施药,小虫、青草可以作为土鸡的食料,鸡粪又能肥田。从最初早市小市场到进驻省内多家大型超市,如今公司年产值500万元,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8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去年4月,卜睿发起成立“长春市女大学生返乡创业联盟”。联盟成员都是返乡创业的女大学生。她们是一群对农村充满热爱、把自己美好年华献给农村事业的女孩们。“豆腐西施”“蘑菇皇后”“孔雀公主”“草编姑娘”,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称号。现在联盟已经发展到19名成员。

  为什么返乡创业?又为何成立创业联盟?“在我们眼里,农村的资源是丰富的、生态的,到处充满商机。我们要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农村也需要一批有思想、有魄力的年轻人。”这些女大学生说,以前联盟成员都是单独的个体,只是有些合作和业务往来,抱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随着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想成立一个农业联合体。

  如今,农民创业创新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种养产业,不断向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开发、新模式拓展,基本涵盖了种养加和产供销的全产业链。大部分创业项目或与三产相融合,或与网络营销结合,注重体现生态循环理念。同时,创业起点越来越高,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创业主体素质更高,抱团创业更多,有效释放了农村经济新动能。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