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特稿

新型种粮主体的喜与忧

2015-05-20 11:05:00       来源:    作者:京华时报


 


新型种粮经营主体的制约与挑战

(一)当前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耕地细碎且质量较低。调研了解到,在土地方面,种粮主体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土地零碎严重。合作社在流转土地过程中,存在“插花地”现象,不容易连片,给统一管理、机械化生产造成困扰。新邵县光健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看到种粮政策好,于2013年和其他人一起注册成立了合作社。2013年流转了700多亩地种植水稻。运营一年之后,2014年将面积调整为500多亩地,将过于零散的土地退掉了。据理事长介绍,当地每亩地的租金为300元,而合作社流转土地的价格为每亩400元。即便给出较高的流转价格,还是有个别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给合作社,影响了合作社的农机作业。另一方面,耕地质量较差,多年的过度经营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受农药、重金属污染威胁的农田面积有扩大的趋势,不但影响粮食产量,也对粮食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当地属于丘陵地区,大型农机具根本无法开展作业,即便是勉强进行农机作业,也要费时费力,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近些年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水利设施老化、生产不配套等问题突出,大多数设施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远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而且,邵阳市属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地区,夏季洪涝,尤其是山洪地质灾害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例如,20145月的洪涝灾害,农作物损失约1亿元。

农业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调查表明,大多数种粮大户或合作社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在生产加工遇到资金短缺问题时,他们除了自有资金以外,主要依靠从亲戚朋友借款等民间借贷的方式。与商业贷款相比,一些规模较大、有固定资产且从事粮食收储任务的企业可以获得部分政策性贷款。2013年,湖南省新邵县浩天米业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了1.9亿元的贷款,其中4500万属于中长期贷款,用于仓储设施建设等,其余为产业化购销贷款和调销贷款,主要用于收购粮食。然而,2014年县农发行换了领导,贷款额度大幅度压缩。该企业负责人对于能够继续获得贷款支持表示堪忧。为了缓解资金短缺,县农业局也组织银行召开了座谈会,希望通过银企对接的方式,以政府为担保,解决种粮主体的贷款难问题。目前,湖南省益阳和常德正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邵阳市还没有这方面的探索。

(二)新型种粮经营主体的挑战

种粮比较效益低,利润主要依靠政府补贴。以种粮大户种植双季稻为例,每亩种植成本约为1650/亩。按照双季稻的平均产量1500/亩计算,参照稻谷保护价计算后收入为2050/亩,理论上每亩利润为400/亩。然而,由于新邵县地处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制约。在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机械仍然很难替代人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也拉动农业雇工成本逐年攀高,给种粮增收造成巨大压力。例如,在农忙时候,水稻移栽工资达到200-260/亩。再加上受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的影响,每亩的种粮收益几乎微乎其微。许多种粮经营主体表示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稻谷即使能够按照最低收购价出售,也很难盈利。更有甚者,生产经营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塘垅村的种粮大户周辉耀,从2008年开始流转土地1400多亩,规模化种植油菜、水稻。然而,连续亏损了5年,2014年处于第6年。周辉耀表示,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流转越多,亏损越多。2014年,县里出台了双季稻补贴政策和集中育秧补贴政策,每亩地补贴了350元,总共补贴了50万元。周辉耀初步核算,2014年生产将亏20万,扣除亏损获得的30万元利润全部来自于政府补贴。另外,由于受煤炭、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国内市场化肥价格攀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正逐步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以种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生产压力。

粮食收购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受到资金、人员、季节及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启动粮食储备收购工作早晚不一,并且具有一定的期限范围。在品质、天气及农事安排等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地区的粮食收获与当地粮食储备收购工作进度不相吻合。例如,新邵县2014824日开始收购早稻,但是只收了一个星期,实际上不是“敞开收购”。 对于这种现象邵东县代储粮食库的负责人表示,国家的托市粮食收购政策在实际落实中确实不太顺畅。目前,由于实施中储粮统贷统还,需要先报计划到市里,再由市里报到分公司,一级一级审批。因此,粮食上市了也不敢立即收购,因为没有计划。对于一些种粮大户来说,由于没有地方存放或资金周转压力,只能低价卖给经纪人或大米加工厂。例如,种粮大户周辉耀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在2014年的国家粮食储备工作启动之前,销售给湖南大成粮油有限公司50吨大米,价格为125/50公斤。

补贴政策设计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存在政策导向作用偏低、结构不合理以及项目不完善等问题。在调研中,农民普遍反映生产直接补贴发放不合理,存在严重福利化现象。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与耕地挂钩,造成种粮补贴与粮食生产脱节。新邵县高尚村的有些农民,土地都被征收了,但照样拿补贴。而有一些新开垦或税改前折量上报的耕地,田在那里,却拿不到补贴。同时,良种补贴的补贴方式僵化,统一供种与集中育秧等方式,降低了农民的选择自由度。例如,邵东县里统一采购稻谷品种,统一免费发放,也只有这种品种,才能给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农用柴油问题、农机与农艺不协调问题突出,产后储藏与初加工方面的补贴偏少。调研中了解到,当地农民亟需烘干机和低温仓建设方面的补贴。

对策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搞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引导农民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对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等培肥地力的行为予以奖励。

完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在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专业大户及合作社等不同主体的卖粮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收购方案,实施“一地一策”,不仅可以确保农民能够弥补生产成本并有适当收益,而且可以及时、便捷地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出售粮食。

改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重点增加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规模,提高补贴标准。探索粮食生产投入品补贴的有效方式,针对农用柴油设计配额制等专门的补贴政策,抑制粮食生产成本过快上涨。新增补贴要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补贴方式,增加种粮主体对补贴范围内品种、技术选择的自主性,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

支持种粮主体开展粮食加工。对于种粮大户等自建的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政府部门既要通过设备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又要合理引导,防止“千厂一面”、恶性竞争。从国家层面,要树立“藏粮于产业链”的发展理念,依靠发展粮食加工业,促进粮价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培育新型种粮经营主体。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流向专业种植户、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培养一批职业种粮队伍。要鼓励农户通过联户经营、组建合作社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同时,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和储藏加工等环节,为种粮主体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霍然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