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二场: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大会发言
2016-04-11 22:52:1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4月11日上午,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在京举办“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二场报告会,邀请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围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报告。
韩长赋:
谢谢建平同志今天上午主持报告会。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农业上讲“一年之计在于春”,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生机勃发的季节来到大会堂,和大家一起交流“三农”发展,交流农业现代化的有关情况。大家知道,从五中全会到今年的两会,中央可以说完成了对“十三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上个月结束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通篇贯穿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今后五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在多个章节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部署,特别是专列一篇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今天,我结合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向大家报告四个方面情况:一是“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新环境,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立足点;二是“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着眼点;三是“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这是我们落实工作的发力点;四是“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这是政策措施的关键点。我想从这四个方面来讲一讲,刚才建平书记说到这个题目,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一、“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新环境 今年是开局之年。分析“十三五”的农业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基础好。“十二五”农业形势好,可以说成就巨大,为“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进,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连续五年超过了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
二是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2015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突破了1万元大关,比1978年增长了85倍,可喜的是连续六年,这个增幅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我们叫“两个高于”,因为要缩小差距,农民收入增长一定要快于城镇居民才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了2.73:1,这也是难得的。2009年最高3.33:1,也就是说,城里人有3块3毛3分钱,农村人有1块钱,现在差距在缩小。
三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尤其是大宗作物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了52%,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为以机械作业为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成为历史。
四是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这几年中央统一部署,我们在农村开展土地确权,已经完成了承包地确权面积4.7亿亩,全国经过认定的家庭农场24万家,各类合作社示范社13.5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5万个,农村整个经营体系已经从过去我们在承包时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到现在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成就标志着“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第一句话,基础好。第二句话,要求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提出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在我们提出来要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部分人的下岗,也可能有一些物价的波动,在这个大格局、大背景、主旋律之下,农业一定要稳定,农业稳定,天下稳定。我们说,老百姓过日子,有饭吃,有活干,当然最好再有钱花,这个就安居乐业了,首先要有饭吃。所以“十三五”农业必须保持稳定,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为我们的战略性结构性调整,提供好的基础支撑。如果农业出现大的问题,那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陷入被动,如果农业稳定发展,农村的供给充裕、物价平稳,老百姓吃饭不愁,那就会为经济供给侧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强后盾。所以“十三五”时期农业不能有任何闪失。习近平总书记讲,“十三五”时期仍然要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同时在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些势必对农产品需求、价格、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带来影响。农业在经过较长时期发展之后,在解决了老问题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一些新问题。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尤其要巩固当前农业发展的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句话,任务重。“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是短板。我们说“四化”同步,如果将“四化”比作一匹骏马,那么农业现代化就是这匹马的短腿,而且还是后腿。不及时加长补壮,就站不稳、跑不快。所以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补齐农业这个短板,才能够实现“四化同步”,才能够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因此说“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三五”最大的任务,最大的目标,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十三五”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座的同志都有很长的工作经历,如果经常到农村跑一跑,看一看,我们就会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难点问题都在农村,总之“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机遇挑战并存,新老矛盾交织,处理得好,我们就能顺利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四化”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处理得不好,农业现代化就会滞后,进一步拉大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差距,就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所以我们说任务重,这是第一部分,给大家描绘一下背景,就是基础好、要求高,任务重。
二、“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五中全会《建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亮点很多,重点我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战略定位上,明确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是一个新的重大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对农业与小康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做出概括和判断。大家知道过去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也是基础,不仅如此,它还是经济的、社会的、现代化的基础,进一步凸现了农业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农固本是安农之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所以他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在战略定位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在工作主线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中央着眼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三、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这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按照这个目标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到那个时候,五年之后,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将得到明显的改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形象地说,我们经过五年努力,要让中国老百姓的“米袋子”更满、“菜篮子”更优,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农业更有活力、农村更有魅力,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努力方向上我们总的考虑是,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就是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实现的三个目标。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通俗地讲就是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市人搞绿。所以我们的目标更综合,我把“三保”再给大家展开说一说。
一是保供给,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这是农业的首要任务。古今中外,人民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当今世界,经济上有几大安全,大家比较共识的三大经济安全,就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这都是牵动全局的。中国有13亿人,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时候谁也救不了我们,不能因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最近,社会上有一些议论,粮食“十二连增”,库存多了,还要不要发展发展粮食生产。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十二连增”我们粮食的生产水平,人均占有粮食的平均水平,还有粮食的库存水平确实达到了高的水平,根据供求关系,年度的适度调减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对全局、对长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首先,我们粮食并不是真的过剩,从中长期看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什么这么说?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扩展,我国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比如说人口总量增加,据测算,“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我们至少要多生1600万个孩子。城镇化人口每年增加,这个对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城里人饭吃得少,一碗饭吃不了,农村人吃两碗饭,但账得这么算,城里人肉蛋奶吃得多,肉蛋奶都得靠粮食转化。我们测算到2020年,粮食消费要在14000亿斤以上,其实我们现在大致上已经差不多这个水平了。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在12000亿斤以上,能不能真正稳定?因为我们这几年没有经过大涝,农业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些年我们“十连增”,天还是很帮忙的。我们处在一个丰水期。即便我们有12000亿斤的生产能力,我们还缺2000亿斤的缺口。其次,当前粮食库存多,储备多,主要是国家存粮多,它也不表明我们粮食真正过关。国家粮食库存增加,这给我们国家的库存,财政支出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原因是什么,有三条,第一,农业连年丰收,特别是玉米增产较多;其二,城乡居民和一般企业甚至粮食加工企业都不存粮了,粮食储备主要靠国家。现在国家粮食库存是增加的,民间仓库,企业的仓库,以及我们居民家里面的储粮都减少了。为什么减少?主要是价格看降,粮食充足。有的时候市场有风吹草动,盐都往家里扛,粮食有风吹草动,储粮多,现在大家心里踏实。在座的现在家里用麻袋存粮的人可能没有,过去我到农村去,到农民家里去,到仓房里去,粮食用麻袋装着堆成山。现在农民也买粮食吃。其三,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外粮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国内,造成“外粮入市、国粮进库。”这些因素增加了粮食储备压力,所以看上去似乎粮食过剩,但是实际上是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表现。我搞“三农”工作时间比较长,从农村出来的,也当过村干部,种过地,分过粮,也交过公粮,那时候大干干完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也吃不饱。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承包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都经历过,粮食生产也是风风雨雨,几上几下,多、缺、贵、贱,我有体会。从历史上看,我国粮食向来是“多了多,少了少”、“粮食多的时候少,粮食少的时候多”、“粮食多了渠道少,粮食少了渠道多”,什么意思?粮食多的时候,买粮食做粮食生意的人少,粮食少的时候,买粮食做粮食生意的人多,现在国家进行粮食收储,民间都不做这个生意了。“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粮食多了主要问题是增加财政负担,粮食少了就是社会问题、物价问题、社会安定问题,所以现在粮食多了点,那也是“幸福的烦恼”。你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粮食多了装不下”和“粮食少了不够吃”之间选择,你愿意选哪个,当然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了。粮食生产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要根据供求余缺,做一些年度调整。多的时候可能少种一点,少的时候多种一点,但是总体上战略全局必须要头脑清醒,不能因为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
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我们一天到晚和商品经济打交道。在座的所有人一天也不知道跟多少商品打交道,也不知道参与和被参与多少商品交易活动,没有哪个商品比粮食、比食品还特殊。我就琢磨食品太特殊了,这个吃饭太特殊了,人人得消费,天天得消费,还不能重复消费,能重复消费吗?我们穿的衣服可以重复消费,今天穿完了,明天还可以穿,老大穿完了可以给老二穿。吃东西不能说你吃了再给老二吃,你今天吃了明天还能吃。而且粮食商品还有一个重要性,就是你不能因为你没钱就不买。对于衣服,今天收入高点,来两件衣服,甚至可以淘个名牌,第二年经济收入低了,算了,我今年买两件内衣,实在不行买个背心裤衩也能过去。食品粮食你不会因为我今年工资挣多了,奖金多了,买一大堆粮食在家搁着,你不会的。第二年你没钱了,借钱也得买,借不着你也得吃饭,这就是食品和粮食的特殊性。当然食品和粮食还有一个特性,特殊商品需求弹性系数趋于1,最好是需要一个有一个。哪那么容易,还得有点余地才好。所以我们必须把保供给作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当然了,我们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也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搞农业,我们国家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进口一些拾遗补缺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也是快速上升,2015年我们进口了3272万吨谷物、8169万吨大豆、447万吨油菜籽、485万吨食糖、176万吨棉花,我们还进口了八九百万吨的食用油,大概常年在七八百万吨,但是进口食用油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我们国内加工,国内企业开工,我们的工人还可以就业,我们的财政还可以拿到税收。这些我方才报的数字,如果折合成土地,它大约相当于8亿多亩的播种面积,请同志们注意,不是耕地面积,是播种面积,因为我们国家复种指数比较高,18亿亩耕地,但是播种面积24亿多亩。实事求是讲,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一是我们有缺口,需要进口,另外确实要是算大账,它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所以我们是两个资源,不是关起门,该进口也要适当进口一些。
但是同志们,我们绝不能顾这头忘那头,知其一不知其二。进口农产品也相当于进口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内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造成冲击,减少农民就业和增收机会。为什么各个国家农产品进口都是敏感问题?它主要不是个经济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我也算了一下,我们国家2亿4千万农户,18亿亩土地,现在土地多了一点,变成接近20亿亩,当然有1亿5千万亩不稳定,有的没有耕种条件。大概念是每个农户七八亩地。同志们算算,8亿多亩播种面积至少折合成7亿亩地,对劳动力影响多大?至少相当于进口了1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如果进口1亿劳动力那还得了吗,社会怎么稳住,庆幸的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我们有2.7亿农民工,其中1.7亿进城了,要不然那可是不得了。所以我们要适当进口,但是如果没有适当节制敞开进口,就会有大量农民没活干,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民两头都要顾,不能只顾一头。所以说发展农业,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就业账、社会稳定账和执政基础账。很多国家对农产品进口都很慎重,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主要也不是差钱,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安全和农民就业。同时,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全球粮食贸易量有限,加上国际农产品市场集度高,依赖国外保供靠不住。总之,端好中国人饭碗,既要立足国内,又要适度进口,不进口不行,进口多了也不行。为此,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好进口的力度和节奏,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绝不能靠买饭吃、讨吃过日子。
二是保收入,让全国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收入得增长。到2020年,中央规划的是农民人均收入要实现翻番,特别是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拉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出近2万元。而且农民收入是全国平均,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很大。像上海,2015年上海郊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5元,比全国高出一倍。甘肃多少?甘肃人均仅为6936元,这两个地方差距很大。所以缩小城乡居民和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难度很大。目前农民就业和工资增速“双下降”,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大支柱增长乏力,所以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刚才说两大支住,农民收入靠四块结构,一块是家庭经营收入,一块是打工的工资收入,一块是财产性收入,还有转移性收入,国家给的。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打工工资收入占比接近90%。现在这两大支柱都不乐观,为什么?家庭经营收入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在下降,打工现在我们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很多企业也挺困难,你让他增加用工,或者增加工资都很难。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保持农民收入年均增速6.5%以上,确保农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为此,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政策体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力争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广辟农民工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是第二个保收入。
第三是保生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压力。这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我们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资源养活了十几亿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四海无闲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好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华北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另外南方有些地方,土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阶段性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十三五”农业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当然我们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问题要历史性地看、辩证性地看。我们经历了长期不得温饱的年代,在温饱没有解决、生存还成问题的年代,是很难顾上考虑资源环境问题的。所以过去我们一些地方搞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在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有苦恼,尤其是东北地区,玉米秸秆成了灾,放在田里不行,第二年庄稼没法种。弄到家里,过去靠它烧火、做燃料,现在不需要了,燃料多了。放在田里烧了也不行,污染空气,特别像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更麻烦,一年两季,麦子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赶紧种麦子,你弄到别人家,别人家也不要。我在以前当农民的时候哪有这个烦恼,那时当村干部处理什么问题,两个农民闹意见,吵起来,因为你一不留神上我家苞米垛抱柴火。现在情况变了,大家都不需要这个柴火了。还有养殖,我们的养殖多了,全中国一年出栏6亿7000多万头猪,大家算算平均两个人吃一头猪,我们还有那么多牛肉,鸡肉、鸡蛋就更不用说了。5000多万吨猪肉,牛羊肉1000多万吨,鸡鸭鹅肉2000多万吨,接近7000万吨的鸡蛋,接近4000万吨的牛奶,等等。养那么多牲口肯定有畜禽粪便产生,大家看过电视剧《老农民》片断没有,里面有很重要的情节,两个合作社上城里掏大粪,被抓住了,跟作贼一样。那个年代哪里会有畜禽粪便的污染,所以我们也要历史性地看。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问题,而且我们现在有条件,能腾出手来解决环境问题。所以保生态我们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为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更多的环境空间。为什么辩证地看,如果说为了保护环境不养猪了,不种地了,那是不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还得辩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把农业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优先的位置上来。这是我想讲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十三五”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发展主线和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