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互联网爱上“山里货”电商“陇南模式”调查(1)

2016-09-07 08:41:17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小霞

  小山村见证大变样 电商“陇南模式”调查(2)

  “村里开起网店后,不仅让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还让我们走上了脱贫路,甩掉了‘穷帽子’。”谈起村里发展电商,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曾经的贫困户松芝林和王世贵难掩心中的喜悦。

  近几年,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陇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和网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网店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销售贫困户的特色农产品,义务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逐步走出了一条“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 “电商扶贫”新路子,陇南也因此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电商扶贫试点市。

  而在此基础上,因发展电商产生的“蝶变效应”,也让陇南大大小小的乡村,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电商扶贫拔穷“根”

  陇南是甘肃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长期存在 “富裕的贫困”现象。“富裕”,是说当地出产核桃、花椒、油橄榄等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而“贫困”,则是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物产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

  以康县为例,全县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核桃、花椒、木耳、天麻、土蜂蜜等特产产量均位于全市前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农产品滞销,辛苦的劳作得不到回报。

  为了破解“农民收入哪里来”,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康县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商扶贫领导小组,组建了电商扶贫突击队和电商扶贫志愿者团队,在21个乡镇确定了电商专干。同时,全县还建成了1个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3个网货供应中心、1个微分销平台、21个电商扶贫服务站、60个村级扶贫服务点,形成了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的电商扶贫覆盖模式。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首先打造了13家用于带贫的企业网店,采用统一价收购、销售后返利的方法让利给贫困户。”康县电商中心主任胡进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企业网店已经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返利贫困户72万多元。

  其次,依托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打造大学生村官带贫网店。其中,免费为贫困户代销农产品达85万元,带动贫困户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1700多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干部李小龙通过自己开办的带贫网店,累计为贫困户销售土蜂蜜1600多斤,共计10万多元,带动贫困户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2000元。

  今年年初,李小龙以陇南市众筹扶贫大赛为契机,成功为三河坝乡斜坡村贫困户发起两期土蜂蜜众筹,销售土蜂蜜650多斤,共计4万多元,带动贫困户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1300多元。

  “同时,以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为中心,组建贫困户网店,免费代销贫困户的农产品。”康县电商中心副主任张艳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这些网店已免费为贫困户代销农产品达95万多元,带动贫困户1100多户。在此基础上,还采用“微店+为村”的方法,让微店入驻为村平台,推动电商扶贫。今年5月10日花桥为村平台上线,在为村平台村里好货商城接入的“康县精准扶贫微店”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实现销售额5万余元。

  胡进文说,截至目前,康县在贫困村开办网店231家,其中贫困户开办网店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306户,带贫人口233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435元。

  事实上,康县电商扶贫只是陇南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三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陇南不仅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还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电商扶贫试点市。

  蝶变效应带动乡村新业态

  在电商发展的有力带动下,一石激起千层浪,与电商相关的快递物流、平台建设、乡村旅游等一批新业态应运而生。

  以成县为例,据成县电商中心主任王栋向本报记者介绍,物流一直是成县电商发展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成县引入了大型物流公司。

  “我们每天会准时准点把农民从网上或城里采购的农用物资或生活用品运送到镇里,镇里再分运到每个村,然后再把村里的农产品运出来。”成县顺通物流园总经理祁静告诉记者。

  王栋说,成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打造电子商务全产业链为目标,先期引入华昌公司、顺通物流等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陇南馆、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电子商务物流园等大型电商重点项目,鼓励创办同城、村村通等县域快递企业,在农村建立物流配送门店、快递服务点,解决了工业品进村、农特产品进城中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批带有成县ID的淘宝网店、旗舰店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成立,陇南美商城、爱成州团购网、蚂蚁市集、农村市集和同谷商城等自建平台如雨后春笋,微店和众筹网等新兴网售方式不断被广大群众用来销售农产品。”王栋告诉记者。

  电商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贫困人口减少了,再加上随着村村通水泥路目标的实现,乡村旅游正成为陇南农村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整洁宽阔的道路,路两旁开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一排排仿古且富有特色的农家房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河岸的两边,不远处就是苍翠绵延的青山,在湛蓝高远的天空下,摇曳出的是一片优美的乡村生态景观……8月中旬,当本报记者走进康县长坝镇花桥村采访时,瞬间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

  长坝镇副镇长史万龙向记者介绍,花桥村位于陇南市康县,是茶马古道和三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花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 “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联动”的“花桥模式”。自2015年被列为陇南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以来,花桥村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中。

  而据记者了解,像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康县和陇南还有不少。

  小山村正在大变样

  电商改变了陇南农特产品过去“难卖贱卖”的局面,电商也把外面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带进了山里,但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自从发展电商之后,陇南很多小村庄从里到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这两年,花桥村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又回到了花桥村,在家乡创业致富。”史万龙说,这说明花桥村能留得住人了。在花桥村,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村民说,这几年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非常重视,不仅有资金投入,还有好的经营思路,自己一家四口人在花桥村都有具体工作,一个月全家至少收入八千元,自己和妻子也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用不着再到外面打工了。

  “以前很多人都说农村没有年轻人了,但现在的陇南,让不少人年轻人从城市返回了农村。”康县县委副书记潘建珊告诉记者,当下年轻人返乡,一方面是想回来,因为大城市压力大,生活不易,再加上其在外面增长了见识,满足了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回得来了,因为这几年陇南通过发展电商,收入增加了、产业发展有盼头了、环境变美了、生活更方便了,年轻人能回来了。

  不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而且年轻人在村里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

  “现在,不但是主导电商工作的多是年轻人,就连村里的公共事务,年轻人参与的也越来越多。”潘建珊说,他到乡村走访时发现,乡村意见领袖年轻化趋势明显,而这些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未来都将可能是带领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比较年轻人返乡和参与乡村建设,陇南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则显得更为重要。

  采访中,康县望关镇党委书记杨志康的故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康县全县开始推广电商,各乡镇都在不断开网店,当时做网店还是个新鲜事,为了在望关镇做好这个工作,杨志康自己也在淘宝网注册了一个网店,主要目的是想自己先学,看看里面涉及哪些环节、哪些方面群众可能需要帮助、怎样号召群众来宣传各自的网店……

  虽然后来因为工作太忙,网店因没有销售自动关停了,但杨志康说自己在网店开起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注册网店需要很多认证,账户要实名制,很多环节要求很严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摸索。总之,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开网店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杨志康说,正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所以发现了很多望关镇发展电商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打造诚信经营、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如何让物流更快捷……而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去监督和协调解决的事情。

  这正如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所说,思想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对于陇南而言,借助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能够让人们拓宽视野,“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学会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业创新,给农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带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从而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让陇南真正实现自我发展。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