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08:41:17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小霞
甘肃省陇南市农特产品的第一次“触”电,源自成县县委书记李祥在微博上卖核桃的一个故事。
2013年5月,成县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邀请了几位兰州市的朋友周末来成县采摘樱桃。当时,兰州市场上售卖的樱桃每斤40元—50元,而成县的樱桃市场价每斤才15元,于是,这几位从兰州来的朋友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小范围搞了一次樱桃预售,结果引起了一波抢购热潮。
受此启发,在成县核桃快成熟的时候,李祥在自己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卖核桃的信息,没想到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条微博居然在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一方面,县委书记卖核桃,网民们都很好奇,所以不少人前来围观或转发;另一方面,大家也觉得县委书记卖的核桃应该差不了,都想品尝一下,所以很多人都来询问或下单购买,使得当年成县的核桃销量非常好。而李祥也因此走红网络,被誉为“核桃书记”。
尝到网络销售的甜头后,成县从上到下都看到了电商平台大有可为的前景,随即派出考察团前往余姚、宁波等地考察学习;之后,在2013年7月1日,成县组织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开始在全县范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成县的成功探索,让曾经山高沟深的陇南各地的发展空间突然变得豁然开朗。
2013年年底,陇南市决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方向的“433”重大决策里,将电子商务集中突破,列为全市三大集中突破战略之首;同时,陇南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的意见》等一系列方案,全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电子商务在陇南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转为燎原之势,网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办了起来,以花椒、核桃、苹果和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陇南特产在网络销售平台上供不应求;同时,西北地区首个淘宝网市级地方馆——“特色中国·陇南馆”正式上线运营,国务院扶贫办将陇南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所辖成县和武都区在全国率先被阿里巴巴集团纳入 “千县万村”电商计划试点……
可以说,陇南探索电商发展,其速度不仅走在甘肃全省前列,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打造出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 “陇南模式”。
发展电商 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山高沟深,历史上以险峻著称的古蜀道穿境而过,至今高速公路网络并不发达,高铁和机场尚在建设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与此同时,陇南是甘肃唯一全境位于长江流域的地市,生态良好、资源丰富。多年来,陇南围绕扶贫开发,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第一,核桃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是甘肃省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和出口基地,有“千年药乡”之称,全市14个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但由于点多面广、经营分散和产业链短等原因,长期以来,生态、绿色、环保的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普遍存在着销售难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 针对当地农产品“有产品、无市场”的现状,在成县探索的基础上,2013年年底开始,陇南市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决策部署。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陇南电商自此走上了“快车道”,全民的热情被空前激发,各种网店不断涌现。
长沟村是陇南市成县鸡峰镇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共53户158人,生活在鸡峰山的山坳里。
走进长沟村村委会旁边一间不大的屋子,土鸡蛋、土蜂蜜、核桃、山野菜、中药材等农产品摆满了货架。“这两年,我们的农特产品在网上非常受欢迎,农户养殖的土鸡现宰,通过抽真空包装发顺丰快递,一只以168元左右的价格销往外地,这为农户增收不少。”长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鸡峰镇副镇长张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肉质细腻,品质好,顾客赞不绝口,好多还成了“回头客”。
“现在我们每年都能帮村民卖出上万只土鸡,不但为农户增加了收入,也增强了他们养鸡的积极性。”张璇告诉记者。
就在长沟村的这家农产品实体展示店里,记者用手机在淘宝网打开 “鸡峰山珍品”网店,主页上一只漂亮的公鸡照片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张璇还在长沟村村委会工作时创办的网店,当时主要是为了帮助群众销售当地土鸡、土鸡蛋、土蜂蜜、核桃等农产品,解决当地农产品“难卖贱卖”的问题。
与张璇作为村干部义务帮农民卖农产品不同的是,魏菲利开网店和快递公司主要还是看到了其诱人的市场前景。2013年,魏菲利在成县电子商务协会上班,发现每个月不仅电商平台农产品的销量很可观,而且月底还要给快递公司结算一大笔快递费。“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不自己做。”随后,魏菲利辞职,开了一家网店,等销售情况稳定后,又以加盟性质开了一家快递公司。
“网店已经开了三年了,每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纯利润有几万元;快递公司收入相对更好一些。”魏菲利告诉本报记者,快递业务中公司客户利润会少一些,但散户的利润可以达到50%—70%。
“山里的农产品现在不仅卖得很好,而且卖得很远。”魏菲利给记者展示的一些订单记录显示,这些过去藏在深山出不去的农特产品,如今不仅销往西安、兰州等周边城市,还有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购买。“虽然一年的利润只有几万元,但和打工相比,已经今非昔比,关键未来前景还很可观。”魏菲利说。
记者在陇南采访时看到,虽然交通的高速公路尚未能修到每个县,但信息高速公路却早已经进村入户。现如今,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让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陇南声名鹊起。一个个大山深处的贫困山村,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把山里的核桃、花椒、苹果、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还卖上了好价钱,让藏在陇南大山深处的特产“一朝出阁天下闻”。
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陇南全市共开办了9139家网店,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达到41.66亿元。
“陇南模式” 开辟助农增收新渠道
可以说,电商销售不仅让网店店主们赚到了钱,更帮助老百姓(603883,股吧)实现了增收致富。因为,电子商务不仅把村民原来卖不出去的东西卖出去了,还卖出了好价钱。
安吴珍是陇南市康县望关镇坪架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安吴珍参加完县里的电商培训后开起了一家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农特产品店——“舌尖上的陇南”。
安吴珍告诉本报记者,她兼职开网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带动当地村民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让村民能够增收致富。“一方面,我会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从村民手里收购一些农产品放到网上去卖;另一方面,也会帮村民将纯手工制作的手工艺品放到网上代卖,收入全部归村民所有。”安吴珍说,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自己这个村干部的工作才会更好做。
据安吴珍介绍,在电商发展起来之前,坪架村886人中只有一两户人家在养蜂,而且很多时候收的蜂蜜放在家里也卖不出去。现在,随着电商的发展,蜂蜜价格越卖越高,尤其是放在山里野生养的土蜂蜜更是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所以村里养蜂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50多户,蜂桶也达到了四百多桶。
“今年5月份,上级政府又给村里免费发放了两百个蜂巢,并增加了蜂桶,今年的土蜂蜜产量肯定会进一步增加。”安吴珍告诉记者,坪架村现在有两个网店,自网店开起来后,村民的收入早已经实现了翻番。
郑永艳是个80后,康县两河镇巩坝村人,在经营网店之前为生计东跑西跑,干过很多不同的工作。2014年1月,郑永艳参加了陇南第一批电子商务培训班,随后,她注册了“康县宝贝儿”特产网店。
“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山里人的土特产更值钱了。比如,木耳、香菇都比原来一斤高出了十几元,土蜂蜜的价格更是翻了几番。”郑永艳告诉记者。
在自己收购外销的基础上,郑永艳的网店还为当地贫困村民进行代销,如蘑菇、菌类等村民采摘自山里的农产品和村民自己在家里编织的手工艺品,其代销收入全部返还给贫困群众,帮助农民进一步增收。
电商带来的助农增收效果究竟如何,其实老百姓的感受最为深刻。
“以前花一两个小时背着土鸡蛋到城里集市上卖,一个只能卖几毛钱,现在在网店可以卖到两元钱。”对于互联网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村民张进感受很深。
张进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除了他自己,家里的其他成员都是老少病弱,家庭负担比较重,而家里除了鸡蛋、蜂蜜等农产品,也没有其他出路。这几年,随着村里网店的不断开起,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来收购农产品,而且价格比以前自己背到集市上翻了倍。“现在,我只要在家里搞好种植和养殖,销路完全不愁,而且收入也有了保证。”张进说,电商发展,自己作为农民是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这样的事例在陇南可谓数不胜数。据陇南市城乡经济调查队分析,陇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