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 |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三次指引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指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人们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的指引 

  2013年12月、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三次就“三农”工作做出指引。

  2013年12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了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值得留意的是,就在会议召开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从此成为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大法宝,并成为全球反贫困斗争理论的中国贡献。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召开,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那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头,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召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农”工作的重心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一次都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指引着“三农”工作的重心与方向。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三年过去了,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迎来了“验收”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此次正式提出“三农”工作的“重心”以及“历史性转移”,还是第一次。

  做好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这就是工作重心所在。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特色村(11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靶向治疗”,脱贫攻坚战就是乡村振兴的“靶向治疗”。区分轻重缓急,“补短板”“啃硬骨头”,体现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犹如乡村振兴“总抓手”的五指。关于五根指头与一根指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首先就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短板。补齐“四化”短板,必须抓产业,产业必须抓特色。

  乡村振兴:我们要振兴的是什么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话触动人们的心弦: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10月18日在河北滦州市古城街道蒋庄村拍摄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2017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从世界范围看,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往往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有的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仅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而且工业化和城镇化也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乡村振兴,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也是中国人民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