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金丝小枣: 丰肌细核蜜成丝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中国是世界上枣的原产地,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是我国枣树最早的栽培中心。远古时期,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是野果,枣在众多野果中因其味美而被人类所认识。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是唯一一处栽培历史最长、品质最好的原始枣林,也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株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枣林复合系统。千年古枣树耐寒经风霜,仍枝繁叶茂,果实丰盈,被人们称为枣树的活化石。

  历史悠久的枣文化

  乐陵市位于山东北部,东邻滨州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北接河北和天津滨海新区,南靠济南都市圈,西连津浦铁路德州段,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和主要进京门户,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距渤海湾44.5公里,具有“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区域就位于此,面积达50万亩。

  早在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将枣树带到了乐陵这片土地,到了秦汉时期,濒临东海的乐陵小枣被披上了一层“仙道化”的神秘外衣,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乐陵一带人口数量急剧增多,自然环境条件不断恶化,而小枣晒干后可作粮食,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它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粮食,乐陵人民为了生存,进一步对枣树品种进行了改良,选择既抗旱又耐瘠薄的品种继续大量种植,原本神秘的枣树走进寻常百姓家。

  乐陵枣林生态价值非凡。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可有效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土作用,可调节气温和湿度,降低蒸发率。对土壤环境起到改善作用,枣林凋落物可改善土壤质地、通气性,增加土壤持水力和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干旱、贫瘠的土壤环境,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丰富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也提高了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速度。

  乐陵枣文化浓郁。唐朝诗人李颀吟咏“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宋代诗人张耒写到“枣径瓜田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清代诗人吴泰庞写下“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的佳句。当代诗人更是发出赞叹“漫漫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珠红”。透过这些诗文,能够尽情领略乐陵枣乡风光和当代人爱枣的情怀。

  小枣拉出“金丝”

  乐陵枣林复合系统的主要农产品为金丝小枣,乐陵金丝小枣一般为椭圆形和鹅卵形,核小皮薄,果肉丰满,肉质细腻。鲜枣呈鲜红色,肉质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干枣果皮呈深红色,肉薄而坚韧,皱纹浅细。晒干的金丝小枣掰开后,常能看见果肉间有缕缕金丝,有时能拉长一二寸。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形象地写道:“丰肌细核,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

  乐陵人将文化融入“枣核”,提升枣产业发展质量。近年来,乐陵注册了乐陵金丝小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重点扶持打造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枣制品企业,在资金、土地、信息等方面向重点企业倾斜,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产品档次提升,培育形成了一大批枣制品加工企业群体,还引进了果汁饮料行业龙头企业——汇源集团,其枣汁产品消化乐陵小枣1800吨。

  目前,全市共有小枣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创汇企业23家,小枣加工转化率达到了42%。先后开发出了枣酒、枣茶、枣汁、枣露、水晶枣、阿胶枣等八大系列120多种枣制品。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逐步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旅游”“卖文化”转型发展。

  保护和开发并举

  在对乐陵枣林复合系统系统治理研究的基础上, 乐陵多措并举,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这篇大文章。

  乐陵将枣林复合系统保护区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辐射区三个保护等级。核心区内千年枣树龄长、资源集中,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缓冲区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旅游产品;辐射区为建设枣产品加工生产和休闲农业留出空间。

  全面加强枣树的管理。按照千年枣树档案对现有枣树进行全面核查,及时修补丢失损坏的古树牌,将千年枣树按照行政村进行责任认定,由村干部作为本行政区古树保护第一责任人,同时由枣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协助监督,逐户签订管护责任书。

  扩大枣树资源实体量。完善灌溉交通条件,培植新的枣树生态园,大力发展本地品种的新的枣树种植基地,按照绿色食品及无公害生产标准,规范生产程序,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枣的安全健康。扩大资源实体量,为开展枣果品深加工及壮大枣产业打下基础。

  从原来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现在的较好保存及逐步受到重视,旅游活动的带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依托枣林复合系统果实举办的采摘节更是闻名周边,金丝小枣对当地农村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改变起到了很大作用。

  建立一支专业专职护林队伍。协调农林部门,设立枣树发展保护专项资金,通过精心挑选、学习培训,在当地逐步建立一批专业专职护林队伍,明确护林员职责和责任区。除对农户管护进行监督指导外,记录、监测枣树的生长周期、病虫害及健康情况,传承和改进传统技术,研究新的古树管理方法,对千年枣树复壮、种植管理提供技术支持。#FormatImgID_0#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农业农村局)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