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人的故事丨风吹稻花香两岸
时间:2022-10-09 03:28:54 来源:河北汉沽管理区 作者:李志伟 字号:【

  我是土生土长的汉沽农场人,那里有一条大河,为三河交汇之所,她那清清源流,或含蓄隽永,或奔放热情,如血液般滋养着两岸的生命。

  如歌中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小时候的田野全都是水稻。每到农忙时节,爸妈都要回到农场,帮老家的亲人干农活。我的印象里,老妈最不愿意干的农活是插秧。大太阳当空照,戴着草帽,后背隔着衣服都被晒到爆皮,不要说插秧要手快眼准,单是那低头弯腰一整天也足够让人吃不消了,只有那些戏水的鸟儿们最喜欢在田地上空盘旋。老爸最不喜欢的是割稻子,因为那一抄手、一弯腰、一镰刀的灵活操作是在他被割伤了手之后才掌握的。

  那时候,种水稻主要是供家里的口粮,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家乡的亲人每年都会把自家地里产出的稻米送给我们吃。从小吃惯了家乡的米,后来在外上学才发现,不是所有地方的米都叫小站稻,不是所有的大米都是那么晶莹剔透,那么香糯可口。

  后来,海水倒灌,很多田地改种了耐旱作物。没有稻花再飘香,没有水禽再歌唱。“插秧”“割稻子”的字眼渐渐淡出了我的词典。

  2015年,我回农场老家,表弟带我去大河边散步观景。他指着不远的地方让我看——抬眼望去,竟然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禾轻轻荡漾,颔首低眉,悠哉悠哉;隔着大路的另一边是一方绿泱泱的荷塘,莲叶田田、莲花亭亭,自顾自的美丽,自顾自的陶醉,又能听得蛙声一片,不知疲倦。还有鸟儿的翔集和鸣啭。田垄上的树影和青草,这大片的绿色,把我又带回了稻花飘香的童年。

  表弟说,近几年,农场越来越重视环境整治,加大了治理水环境的力度。水质好了,水稻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单是大河两岸就有一千多亩。

  真好!

  我忽然想起来,对表弟说:“你没包地吧?我可不会干地里活啊,帮不上忙!”表弟哈哈乐着,笑话我说:“老哥,我就是真包了地也用不着你帮忙,机器都办了。”呵呵!我对干农活的认知还停留在童年。

  你看,农田规模化种植,稻麦轮作模式利用土地,有机肥施养种苗,机械化收割,品牌化销售,可持续利用土地,全方位利用水资源……这些祖辈人想都不会想到的方式都在现实的乡村中实现了。

  曾经供给自家的稻米,如今已经远销全国,甚至开拓了国际销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曾经累弯了腰的收割季,如今已被机械作业流水作业所取代,快速高效节省了人力物力;曾经荒弃的大河两岸只有杂草,如今已铺满平整的草毯,修筑成平坦的绿道,生长着翠树繁花;曾经不再清澈的大河水,如今再次焕发了生机,一路高歌,奔流不息。

  再看,农场的街道平平整整,再没有了昔日的泥泞。各家各户都通上了天然气,冬季取暖再不用烧煤生炉子了,既给自己省了事儿,又节能减排保护了环境,屋里暖了,大家伙的心里也是暖的。街心的小公园给农场娃提供了玩耍的好去处,全民健身广场舞入驻农场,晚饭后来公园跳舞,婶子大娘们个个身体硬朗,精气神足!“厕所革命”,旱厕改水厕,家家户户的卫生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讲卫生的坏习惯随之减少。一个生态乡村、美丽农场正在这大河两岸崛起。

  鸟儿依旧在戏水欢唱,孩子们依旧唱着稻花香的歌谣,而这大河两岸,正在这历史的和风中,奔腾的清流中,引吭高歌,唱响新时期农场振兴的强音!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