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党中央对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当前和今后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是抓“三农”工作,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西部脱贫地区的一名县委书记,我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通过“三四五”发展路径和举措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聚焦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建立“三大工作机制”促有效衔接
认真贯彻党中央部署,结合实际研究出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办法意见,通过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有效衔接提供根本保证。
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监管机制总体连续稳定。继续健全驻村第一书记的选人机制和驻村制度。推动县乡村三级书记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牢牢抓在手上。
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对全县所有脱贫乡镇、脱贫村、脱贫人口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全面排查并开展常态化监测,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和防止发生新的贫困。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开展常态化监测,继续加大就业、产业、教育、生态、消费等帮扶力度,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对全县边缘易致贫户和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动态监测和回访,推动综合性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和有劳动力脱贫家庭一户至少一人以上就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建立常态化帮转机制。借鉴精准扶贫经验办法推进乡村振兴。依托农业农村部帮扶,抢抓党中央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努力将剑河县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定点帮扶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转化为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用好“东部企业+ 剑河资源”“东部市场+ 剑河产品”“东部总部+ 剑河基地”“东部研发+ 剑河使用”等模式,进一步在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转化为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紧扣高质量发展,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促有效衔接
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最根本的支撑。
做强工业经济,着力解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动力问题。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林业抓工业”思路,依托现有特色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精准招商,积极承接“双循环”下的产业转移,大力推动以食用菌、中药材、肉制品、林产品等为代表的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做强,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林产林化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亿元,年均增长12%。
提升农业效益,着力解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支撑问题。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大力推动剑河县以食用菌一县一业为主导,林产林化、中药材、生态畜牧为支撑, 多种林下经济业态并存的“1+3+N” 乡村产业体系提档升级。积极抢抓党中央启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等机遇,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全力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县、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行示范县。力争到2025年,全县“1+3+N”产业体系总产值达30亿元以上,其中食用菌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抢抓党中央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机遇,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4万亩,每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长江十年禁渔” 指示精神,主动参与长江保护开发。
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着力解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动能问题。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品质。大力发展城镇服务经济和消费经济,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把城镇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和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城乡融合互动发展,充分激发城镇化最大内需潜力。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 左右、5%左右,分别达44440元、15073元。
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着力解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供给问题。积极抢抓全国旅游业“大洗牌”的机遇,加快创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智慧旅游示范区,着力打响“剑河温泉”“剑河华润希望小镇”“仰阿莎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到202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64.47亿元,年均增长15%,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立足乡村振兴要求,补齐“五大乡村短板”促有效衔接
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的决策部署,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弱项”。
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工程,力争到2025年,农村水、电、路、讯、房、气、广播电视、物流等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补齐乡村生态短板。积极抢抓党中央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机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工程,采取运行管护经费由“财政补助一点、社会筹一点、村集体补贴一点、农民适当出一点”等方面,建立“建管养用”一体化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建设幸福宜居的美丽乡村。
加快补齐乡村人才“短板”。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土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提升计划和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实施农业企业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工程, 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服务。
加快补齐乡村文化“短板”。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打造文明乡村。加强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乡村风貌、农村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避免大拆大建,确保留住乡愁。
加快补齐乡村组织“短板”。实施全面提升农村党建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县乡村三级换届建强村“两委”班子,全面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认真开展“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把广大党员和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认真指导180个行政村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协会,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着力构建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平安乡村、法治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