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0 10:41:14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作者: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和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基于人多地少、农民众多、经营分散的基本国情农情下,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
何为“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就是通过一定的利益机制、组织机制,把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类组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具备流通、金融、科技三重功能,贯穿县、乡、村三级的组织体系。然后,依托这一组织体系,组织农民积极参与组建经营实体,确立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涉农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实现农有、农治、农享。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而“三位一体”恰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这一制度建设,完善这一制度建设将是供销合作社今后努力的方向。
今年两会期间,记者调查发现,“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已经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复制推广开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过发展农合联,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从横向上推进各类为农服务主体的联合,纵向上推动产业链条的整合,引导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各个环节融合互通,构建起多方协同的合作体系,满足了农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合作,提高农民合作的规模效益和产业服务水平,不仅确立了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还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
同样,在江西赣州、贵州铜仁,供销合作社通过项目建设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把好的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开来,还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受益者。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小农户也可以对接大合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我们农合联在为基层农民、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农合联的成员,萧山万家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玉兴享受到了服务,也看到了农合联所提供的服务对小农户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农合联在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等生产服务上,受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青睐。”
随着“三位一体”在浙江省全面推进,萧山区供销合作社于2016年11月组建了萧山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会员提供产供销及金融服务。沈玉兴告诉记者,以前的合作社主要是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组织销售等,随着长期的发展,合作社因缺乏创新模式、专业技术、资金等而难以扩大规模。萧山区农合联成立以来,通过领办萧农和萧东两家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吸收专业农机手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生产中,成立统防统治作业队30支,帮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肥怎么施、病怎么治、虫怎么防”的农技难题,确保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难题,农合联组织会员入股成立资金互助社,为会员的发展壮大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现在,一些小农户、自身发展困难的小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纷纷加入到农合联中,以合作之力实现自身发展。”沈玉兴坚定地说。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经完成了省级农合联以及11个市级农合联、82个县级农合联、930个乡镇农合联的组建工作,会员涵盖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各类为农服务组织6万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三位一体”组织框架。
据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邵峰介绍,各地农合联通过集成会员自有功能、承接部门职能转移、嫁接金融机构服务、融入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吸纳企业发展服务等途径,构建集农资供应、信贷供给、产品营销、公共品牌等通用性功能的服务体系;不少地方还围绕特色农业,将家庭农场、合作社及联合社、企业等相关主体聚集起来,组建产业农合联,构建集技术推广、生产作业、产品加工、技能培训等专业性功能的服务体系。许多地方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融入到农合联建设中,注重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引导资源整合,强化配送服务,健全组织网络,聚合服务功能,初步形成了在农合联平台上集商品供应、家政服务、金融服务代办、公共服务代理等功能的商贸服务和社区服务体系。各地还将农信系统纳入农合联体系,通过会员信用评定、授信服务、互助担保等途径,努力在农合联平台上构建农信机构服务“三农”的协同机制。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正是依靠在生产、供销、信用三方面与农民合作,为农民提供服务,进而把农民凝聚在一起,激发了农民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共治、共享。
贵州省铜仁市
“三社”融合让农民分享更多收益
3月7日下午,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大坪场镇干串村刚刚翻整过的田地里,十几位农民手拿铁锹、锄头等工具,干得热火朝天。刚刚栽下的一株株绿油油的果树苗在红棕色的土壤里摇曳,煞是好看。而远处的田地里已是郁郁葱葱,那是一大片优质水果种植园,里面的春见和爱媛30号柑橘刚刚挂果,娇嫩诱人。
松桃县松江供销合作社主任肖莉站在不远处,忍不住用手机拍下了这幅画面。“以后看不到这个样子啦。用不了多久,这里也会是一片绿色、硕果累累。”她刚刚和干串村30多户农民签了土地流转合同,眼前的140多亩土地将成为精品水果种植园的新成员。
2012年,松江供销合作社和供销鑫农农资配送公司发起成立松桃供销合作社利丰社员股金服务部,后来成立了贵州利丰壮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领办了锦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这两个重要抓手,从2016年起,通过在干串村和大树湾村流转土地、发展社员、建设精品水果种植园、开发农旅一体化等多种途径,带动附近村民和社员致富。如今已经流转土地1800多亩,仅干串村就流转土地1300余亩,发展社员300多户,其中贫困户有120户。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而是要依托供销社的优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好的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开来,让农民不仅仅是一名体力劳动者,更是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受益者。”肖莉说。在这里,村民可以直接流转土地,获得每亩400元—600元的流转费用;而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直接以土地入股,与供销合作社按三七开分享土地收益。村民还可以在种植园打工,每月拿到2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当日上午,铜仁市供销合作社召开2018年全市供销工作会议,市社主任寇启聪在会上指出,“三社”融合不仅仅是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其核心在于整合资源,从而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构建服务农业的大平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主体、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同时增强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合作领域的领导力和与农民的利益联结。
针对全省农村有效耕地少、贫困面大、农户经营分散的独特省情、农情,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将为农服务的落脚点放在最大限度提升农业自然资源的产出效率、加快引导农民形成发展强大合力上。他们通过将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股金服务社融合起来建设“三位一体”新型基层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既保留和激发了三类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的能力,又促进现代生产要素与传统农业有效对接。截至2017年底,全省系统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近万家,带动农户36.5万户;共培育“三位一体”新型基层社236家;发展规模商品生产基地50.31万亩,助农增收3.3亿元。
江西省赣州市
对接农合联合作社有了项目“大礼包”
赖大林是江西赣州市石城县的水稻种植户,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组织成立了恒鸿水稻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附近的废气厂里生产起了米粉。但是因为设备老化、技术缺失,仅磨了50斤大米,工厂的师傅就“跑路”了。“没有了师傅米粉厂关了门,大米都堆在厂子里也销售不出去,当地供销社了解到我的情况,帮助我申请了10万元的贷款,还申请了2400平方米的土地建米粉厂,这才让我的‘创业’梦想继续下去。”赖大林说。 为了帮扶赖大林发展米粉产业,供销合作社还帮助赖大林注册了“石诚”牌米粉商标,指导合作社开展了栽培技术研究,又扶持他进驻石城县生态产业工业园,建设了日产米粉100吨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使“石诚”米粉从乡村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在如何带动农民加入农合联,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实现农合联实体化运作等方面,赣州市农合联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
“农合联成立的初衷有两个,一是要组织农户和合作社积极加入农合联,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二是要让农民们找到归属感,不仅仅只是提供帮助,还要让农户和合作社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来。”赣州市社副主任廖德军告诉记者。
“项目负责制”是赣州市农合联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出来的联结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的运营模式之一。如“赣州礼物”项目,由农民合作社社员共同出资400万元,与赣州旅投集团合作,组建了混合所有制的江西赣礼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组建的公司下联农民合作社基地,上接供销合作社系统实力企业,销售脐橙、柚子等赣南特色农产品1500多万元。“食材配送”项目,由农民合作社社员共同出资300万元,组建了赣州市菜管家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将合作社种植生产的鲜活农产品通过公司的中央大厨房加工后,向部队、机关、学校、超市等配送社员的农产品,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通道。
截至目前,赣州市共成立市级农合联1个、县级农合联18个,入社合作社411个,入社农户29446户,带动辐射周边农户20万余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散、弱”的格局初步得到扭转,不仅推动了当地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们看到,不论在浙江、江西还是贵州,通过推进农合联、三社融合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把供销合作社的流通优势、农民合作社的生产优势、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优势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技术优势等,整合到农合联平台上,打造了集生产、供销、信用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聚合了服务资源,降低了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水平,较好满足了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需求。
关于如何完善“三位一体”,保障“三农”合作发展,代表委员们也有话要讲。
张天任代表
完善“三位一体” 增强金融服务支撑
□ 本报记者 李 博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细化,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告诉记者,以浙江省为例,早在2006年,习总书记主政浙江时,就在全国先行一步,第一个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如今“三位一体”改革已在浙江全面推开,并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写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复制和推广。
张天任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三农”发展及农村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特别是长期以来,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和“贫血”,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在资金方面,张天任认为,目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投入保障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农合联“三位一体”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无法支撑产业、商贸、信用、环境四大服务体系,金融服务支持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支农惠农政策,政府也提供了许多资金,但是缺乏支持农村普惠金融的信用保证保险基金。长期以来,贷款难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老大难”。虽然国家在农村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推行农村中小额贷款,但现实是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仍在不断流向城市,银行贷款依然“门槛过高”,农民没有什么可以抵押,大部分农民未能从商业银行中获得经济支持。
为此,张天任建议,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增强金融服务支撑功能。完善“三位一体”建设,构建农合联服务大平台。借鉴浙江省“三位一体”的农合联服务模式,强化农合联为农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的众筹引领、合作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农合联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信用服务三大功能,解决投放“三农”贷款市场主体不足的问题。
李云才委员
健全法制 保障“三农”合作发展
□ 本报记者 张 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方主体的联合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是农民实现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方式,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社巡视员李云才调研发现,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心化现象尤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一些“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中,公司并未实施真正的合作,却享受到诸多国家和地方有关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和各种各样的补贴。“被合作”的农户往往并不知情,国家补贴并未真正给农户带来应有的效益。二是因国家和地方设立的多项补贴或奖励,不仅有合作社这道门槛,进门后还按规模设立了多重档次,农户越多,规模越大,享受的优惠就会水涨船高。因此,有的大户想方设法拉更多农户入社。虽然实质性的互助合作较少,但规模达到了,自然就获得了补贴和奖励。三是“制造政绩型空心化”,是由个别地方干部促成,图一时之政绩,生拉硬扯,组成有名无实的合作社。
为此,李云才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强化城乡统筹规划,引领合作发展。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本就是一体两面、合作共赢的关系,从经济效益上看,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互助互促,才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全社会的经济大繁荣;从社会效益上讲,城乡一体化发展能缓和甚至解决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维护发展稳定。因此,要加强城乡统筹,互助共赢,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第二,强化多工作部门的协调机制,牵引合作发展。通过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提升政策的积极影响效应和实施效果。第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推进“三农”合作发展。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已逐渐不足以应对新业态、新形势,相关部门要对农村合作发展进行深度研究,推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