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浙江三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大讨论大调研”思考之一

2018-05-10 10:38:57       来源:    作者:严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时代性,为中国乡村的美好未来描绘了新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是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把握总要求,定准乡村振兴之标。深入贯彻和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定准乡村振兴之标。这个“标”就是目标方向、标志导向。一要从有机整体把握总要求。“五句话”总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内容非常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既包括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又包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基层治理,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共同统一于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要从相互关系把握新要求。产业兴旺是重点,这是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生态宜居是关键,这是乡村振兴的品质要求;乡风文明是保障,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治理有效是基础,这是乡村振兴的机制条件;生活富裕是根本,这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五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必须协调推进。三要从深刻内涵把握总要求。产业兴旺,就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要开辟新兴产业求兴旺,发展绿色产业求兴旺,打造特色产业求兴旺,着力三产融合求兴旺。生态宜居,既是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强大“磁场”,又是乡村振兴的闪亮标志。要有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新理念,要有洁净乡村、治水美村的真举措,要有优化布局、建美民居的好蓝图,要有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大体系。乡风文明,再现的是乡村文化兴盛,彰显的是乡村内涵之美。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治理有效,就要夯实基层党的组织基础,抓住治理有效的根本;要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形成治理有效的机制;要构建农村新型社会化综合服务的平台,创新治理有效的载体。生活富裕,就要让农民经济宽裕,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还要让农民生活体面,共享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二、打好优先牌,谋实乡村振兴之策。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打好优先牌,必须以“三个强化”来实现。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强化“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我们党的战略决断,是中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浙江同样如此。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不能落下,浙江两个“高水平”的承诺不能落空,要求我们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定位摆正夯实。二是在政策供给上要强化“优先发展”的可靠支撑。要从政策供给上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同时,要从政治导向、政策导向和政绩导向上转变地方党政领导的“三农观”和“政绩观”, 不因抓“三农”对做大地方GDP、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难有明显贡献而轻视轻为。要把“优先发展”体现在领导决策拍板、财政资金分配、稀缺资源投向、重大项目安排时真正向农业农村倾斜。三是在健全机制上要强化“优先发展”的制度举措。要以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根本,着力在健全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政府部门合力联动机制、任务分解责任落实机制、资源要素保障投入增长机制、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激励机制、检查督导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具体细化制度举措,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机制保障。

  三、着眼现代化,插上乡村振兴之翼。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显然比单一的农业现代化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我认为要从“三个层面”为乡村振兴插上现代化的翅膀。一是以基础设施现代技术为基本支撑的“硬件”现代化。要在加快对乡村规划、道路交通、供水供电、能源通讯、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同时,着力在打通现代物流体系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运用的步伐,让现代物流和智慧农业、智慧农村成为我省乡村振兴的倍增器。二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主要内容的“软件”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实践要求,明确昭示我们,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统筹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三是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为核心要素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落点在“村”,重点在“人”。承担“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乡村振兴需要现代化的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应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农民队伍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步谋划、同步实施。

  四、提升融合度,抓住乡村振兴之钥。“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要在“三个维度”上提升融合度。一要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在用活用好“两只手”:一手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高效率的配置方式,实现高度融合发展的目的。另一手要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推动公共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尤其是稀缺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要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要依托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切入点,实现价值链的提升;以增加农民收益为出发点,让农民获得产业融合“红利”;以创新融合平台为着力点,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集聚资金、科技、人才的优势;以建立要素保障体系为支撑点,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围绕全产业链建立要素保障体系。三要提升“三生”融合发展厚度。要坚持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自觉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三生融合走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浙江建设“大花园”的必由之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美好和生态优越的“三生”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五、依靠主力军,凝聚乡村振兴之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相信农民,在形成共识中凝聚乡村振兴之力,解决“认同感”的问题。相信农民,就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上上下下要形成认同感——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创客”,不是“看客”。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不是“游击队”。只有把乡村振兴战略内化为广大农民行动的目标,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有机结合,形成外力和内力的同向发力,乡村振兴才能得以推进和实现。二要依靠农民、在参与共建中凝聚乡村振兴之力,解决“参与感”的问题。依靠农民要抓住“权力”、“能力”和“合力”三个关键点。“权力”就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能力”就要造就和培育一大批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农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说得上话、动得了手、出得了力。“合力”就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新形式,既不搞行政命令式的组织化,又要加强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组织,攥指成拳,合力兴村。三要惠及农民、在成果共享中凝聚乡村振兴之力,解决“获得感”的问题。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要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乡村振兴中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日益改善,有甜头才有奔头,有奔头才有劲头。让广大农民在成果共享中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六、培养好队伍,打造乡村振兴之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一要建强“三农”干部队伍。“三农”干部队伍是党的“三农”事业的骨干和中坚,要以战略眼光和务实举措,把“三农”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通盘考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编入乡村振兴规划。要进一步完善“三农”干部选拔、培养、考核和使用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能够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三农”干部队伍。二是建优“三农”科技队伍。科技人才队伍理应成为“三农”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要着力健全和完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要以农业产业需要、农民群众满意为评价基准,培养一批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农技人员,真正让科技兴农扎根在田间地头。三是建好“三农”领军队伍。要抓住基层干部队伍方阵,基层农村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人,要通过多种渠道配强选好支部书记。要抓住新型职业农民方阵,坚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养,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要抓住人才梯队方阵,用政策的力量和乡村振兴的伟业鼓励更多有志青年在农村创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一懂两爱”人才梯队,接力奋斗肩负起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

  七、扬起改革帆,点燃乡村振兴之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伟大创新,必须以改革点燃乡村振兴的创新之擎,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一是从完善工作机构,强化领导体制上改。从我省来看,各级农办承担党委“三农”工作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应清醒看到,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任务和要求,各级农办目前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小马拉大车”、“老马拉新车”力不从心、位不配为的问题。因此,要着眼发挥党管“三农”的政治优势,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出发,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机构,明确职能定位,理顺职责分工,确保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效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二是从重塑城乡关系,强化融合发展上改。重塑城乡关系,我理解不应该是对原有模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进行一次重构改造。重点在“破”,关键在“立”,核心在“融”。“破”的是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藩篱;“立”的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融”的是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即产业发展融合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三是从加大创新力度,强化制度供给上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构建是保障,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转变”。要从各自为战的碎片性制度出台向联合作战的整体性制度构建转变,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从急功近利的短期性制度考虑向久久为功的长远性制度设计转变,给广大农民吃“定心丸”、确保农民受益,让领导干部用上“望远镜”、不为名利遮望眼;要从行善施舍的帮扶性制度思维向权益平等的放开性制度导向转变,“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让农民享有平等发展权;要从原则要求的一般性制度安排向具体需求的要素性制度供给转变,可操作、能落地,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八、当好排头兵,勇立乡村振兴之潮。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先行区,要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一是以“两个高水平”目标导向当好排头兵。要按照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战略部署,高起点谋划乡村振兴的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高标准定位乡村振兴的坐标,树立正确目标导向;高效益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统筹兼顾分类推进;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做到“五位一体”齐兴。二是以“建设大花园”的行动导向当好排头兵。要紧紧抓住“大花园”建设行动推进乡村振兴,以登高望远的大视野确定乡村振兴的大思路,以总揽全局的大气魄构建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以脚踏实地的大手笔提升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以众志成城的大氛围形成乡村振兴的大气场,实施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的“新千万工程”,引领全省乡村振兴的蝶变。三是以“谱写新篇章”的使命导向当好排头兵。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着力在“五新”上谱写新篇章。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地位,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上拿出新举措;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打造新样板;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出新路径;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创造新经验;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保障,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上要有新作为。

  (作者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