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首页轮播 << 中国农村网
宾县 一个玉米大县的结构调整之路
   

 宾县紧邻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是传统的玉米种植大县。面对“农业调结构”的热浪,宾县正在奋力探索,乘风破浪,努力开辟东北地区农业大县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县委书记郑永刚带领一班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明确了按照“东烟、西菜、南果、北畜”的战略布局,实施“金叶富民”、“绿蔬富民”、“牧业富民”、“青山富民”、“大豆振兴”五大工程的战略决策。“调结构、促转型、保增收”,真正把宾县建成农业强县。结构调整的强势推进,使宾县传统农业初见转型,农民的口袋渐渐鼓起。

  “花海” 迎来四方游客

  8月上旬,正值盛夏,当空骄阳也阻止不了周边市民奔向宾县的百亩花海。紫顶龙芽、百日草、扶朗花,还有薰衣草,在千合村朱富屯,紫色、红色、黄色的花朵大片绽放在黑土地上。这里原本是普通的庄稼地,玉米或马铃薯默默生长,如今变身“宾州花海”,吸引了周边地区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随着“宾州花海”的火爆,平静的村庄迎来生机。

  “我们村几乎都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省时又省力,挣钱主要靠外出打工。” 满井镇千合村党支部书记韩长才告诉记者,当地种玉米的每亩纯收入大约为700元,全村2000余人,共1万多亩土地,全村每年的农业收入大概为800万元,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

  农家院里的“玉米楼”——木制晾晒架,也在诉说这个村庄种植玉米的深厚历史。“我们这儿农民都不卖潮粮,家家户户都是晾晒后,开春卖标准水,多数是角质玉米,品质非常好,价格高一些。”宾县农业局局长孙文良告诉记者。

  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对他们有何影响?韩长才介绍说:“不知道国家能补贴多少,希望补完能跟以前变化不大吧,宾县已经在积极探索谋出路,但是目前大部分人还是种的玉米。”由于可选择作物有限,换作物又面临市场风险,当地农民愿意改种其他作物的比较少。

  就在农民发愁种啥好的档口,“宾州花海”的建设为朱富屯的农民提供了一条获得稳定收益的好出路。据满井镇党委书记张铁成介绍,千合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引进凤城市鑫隆商贸有限公司在千合村朱富屯建设“宾州花海”,项目于今年2月启动,一期建成于今年6月。“宾州花海一期占地面积110亩,流转了36户农户土地,流转费为700元/亩。一期总投资300万元,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利用3年时间,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将面积发展到800亩。”

  6月28日花海开园,游人如织。“门票是每位30元,周末时一天游客量高达1000人次,花期可至9月底,仅门票收入就可以达到200万元。”宾县政府副县长马哲告诉记者,花海带来的游客量大增不仅创造了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将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宾县正在组织当地农民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为将来扩大园区面积、发展瓜果蔬菜等新的种植品种、带动周边居民开办农家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做准备,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钱赚。

  然而,花海并非仅供观赏游玩。“宾州花海是按照规划连片种植药花药草,除了观赏性,还可入药,目前正在探索发展中药材产业。”满井镇镇长丁艳旭向记者介绍,“紫顶龙芽俗称马鞭花,花呈紫红色,颜色艳丽,同时还具有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花海项目不仅以每亩700元的流转费给予农民稳定收入,吸收的务工人员还可获得每天100元的二次收入。“公司目前流转农民的土地进行先期试验,忙时每天用工量大概在几十人,等种植技术成熟后将带动周边更多农民加入种植队伍。”据孙文良介绍,目前花海项目已解决当地100多位农民的就业,近半年来农民的务工总收入达20多万元。

  蔬菜 绿色安全受青睐

  肥沃的黑土地、适宜的气候,尤其是2600℃的年有效积温,构成宾县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作为哈尔滨东侧的明珠,交通便利也让宾县蔬菜产业跨入市场的快车道。永和蔬菜作为“粮改菜”工程的龙头,积极探索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为宾县农民开辟丰产增收调结构的新路径打开了又一扇门。

  青翠欲滴的辣椒,顶花带刺的黄瓜,嫩绿细长的豆角,鲜红透亮的西红柿,紫红诱人的茄子……永和设施蔬菜基地生机盎然。“今年每斤黄瓜的田间价是0.7元,运到哈尔滨消费者手里是每斤1元,亩产能达到1万斤,我平时还种点香瓜等水果,比种粮食效益好太多了。”永和乡农民徐有告诉记者,受到永和蔬菜的带动,他从2013年开始租用永和蔬菜大棚加入设施蔬菜种植队伍,30亩大棚的年租金是6万元,全年农资成本为7万元,人工成本为5万元,正常年份的纯收益可达35万元。稳定丰厚的收益让徐有的脸上写满幸福。与此同时,永和蔬菜基地零差价为农户代购优质种子,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露地蔬菜6000余亩。

  2009年哈尔滨永和菜业公司总经理李庆堂在永和乡流转了3000亩土地,创建了绿色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和哈尔滨永和菜业公司,成为全县甚至全省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龙头。李庆堂告诉记者:“基地建设之初,就建成单体660平方米钢架塑料大棚1300栋,单体900平方米育苗温室100栋,购置了防雾滴膜、防雨膜、杀虫灯、防虫网等设施,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基本实现了设施现代化。”近年,又新建温室10栋和1000平方米绿色有机蔬菜大棚118栋,打造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蔬菜生产加工、冷藏储运、市场建设、物流配送链条式发展。

  李庆堂让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永和菜农,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成为名副其实、旱涝保收的“双薪族”。“除了流转土地获得收入,当地农民在永和蔬菜基地长期务工的菜农达到280人,每月工资是3000元,明显高出周边地区务工工资。除此之外,基地全年有8个月需要零散务工农户,每月达到500人,每天工资100元。”据永和乡党委书记路学伟介绍,永和蔬菜目前的基地面积已达到6580亩,蔬菜年产量突破2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纯收入460万元。据了解,永和蔬菜可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户,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最高达到4万元。同时,带动100余人从事蔬菜运输业,年创收800余万元。

  黑土特色和绿色安全让永和蔬菜在市场全线飘红。“我们组织了700家合作社在哈尔滨成立了百盟连锁生鲜超市,再加上直供给生鲜早市和高档社区的蔬菜,每天的销量达到4万斤。”李庆堂介绍说,除此之外,永和蔬菜作为“北菜南运”基地成员,去年有一半的蔬菜运往杭州、义乌等地的批发市场,毛利达到40%。同时,李庆堂探索“互联网+”线上销售,建立了中国农副平台,推广种子、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今年宾州农产品微商城已在微信上线,运行1个月时间,已接受网上订购2万余份。”

  “以茄子为例,现在的地头价是0.5元,经过批发市场、经纪人、零售店三个环节剥利,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变为1元,但我们在自己的生鲜超市以批发市场的价格0.8元直接卖给消费者。”李庆堂向记者解释销售火爆的原因,他们响应哈尔滨市打造“菜篮子”工程的政策,向市民供应低价优质蔬菜。“目前,确实薄利,以引流为主,先打品牌。”

  农家肥全覆盖成为永和蔬菜绿色优质的秘密武器。“你看我们的茄子,什么形状都有,长得并不好看。但口感很好,能吃出回头客。”李庆堂说,永和蔬菜受到消费者热捧,并不仅仅因为低价,更是因为品质好、口感好。据介绍,永和蔬菜与宾西牛业展开合作,每年自制30万吨农家肥。“我们给他们提供菜叶根茎做饲料,他们为我们提供牛粪,在3米深的粪池中沤制农家肥,目前已经实现农家肥全覆盖,另外再补充20%的韩国进口有机肥。”

  在永和蔬菜基地,记者看到大片的空地和空棚,与其他棚内的果蔬拥簇形成对比。“从8月末开始,就要养地了。”原来,每年都有300亩耕地通过施用有机肥、深翻野草进行休耕养护,保证了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进而实现蔬菜产业绿色持续发展。

  大豆 让农民找回信心

  “去年我们种大豆每亩收入为879.5元,比玉米增收约179.5元,加上国家给大豆每补贴60.5元,算下来每亩比种玉米增收约240元。”在宾县民和乡红光村,创隆谷物合作社负责人李树奎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的收成。

  都说种大豆不挣钱,为啥民和乡种的大豆能赚钱?

  原来民和乡身后有高人。宾县积极推进院县共建合作模式,2015年,县政府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在民和乡建立大豆种子试点繁育基地,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喷施2次页面肥、小垄稀植等先进种植技术,种植了61亩实验品种“东农42C”。在省著名大豆专家刘中堂、刘宝辉、李文宾、吴忠璞、陈庆山等人的指导下,试验田亩保苗8000株,该大豆品相粒大、圆润、色泽好,蛋白含量43.5%以上(普通大豆为38%),油脂含量为21%以上(普通大豆为19%)。秋后田间测产,不含田间损失机收测定为每亩498斤,比普通农户传统种植方法增产100斤左右。在大豆试验基地的示范引领下,农民看到希望,纷纷表示希望加入合作社。

  在打响大豆试验的第一炮后,2016年4月21日,宾县乘胜前行,与东北农业大学正式签订院县共建协议,商定东北农业大学在宾县建立3个基地,分别是教学与种子加工基地、实验基地和种子繁殖基地。根据协议,将在宾州、民和两乡镇建立5000亩大豆繁殖基地。计划到2018年,宾县繁育基地将有望发展到8至10万亩,年产大豆4000至5000万斤,为全省可提供良种1000万斤。”孙文良告诉记者。

  宾县是“五山半水四分半田”,80%的面积是丘陵漫岗地,推进农业机械化难,再加上90%的地区和农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习惯,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地域空间有限,农业结构调整压力非常大。做好农业结构调整,激发农民积极性至关重要,而广大农民所关注的就是政策的倾向和支持的力度。

  借着紧邻省会的区位优势,宾县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力度,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集中力量,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村屯生态环境建设、老旧住房改造等。“今年7月,宾县县委、县政府把哈同公路、英杰风景区两条美丽乡村景观线中的15个屯作为示范点重点进行打造。”马哲说。

  友联村英杰风景区风光旖旎,地热资源丰富,通过打造景区景点,引爆宾县乡村休闲旅游,带动了农民增收。友联村是省新农村建设五星级村、首批国家级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0元。“英杰风景区打通寒地温泉井2300米,建设温泉酒店2处,共5.4万平方米,建设哈尔滨英杰欢乐水世界5.3万平方米,建成5公里猞猁河观光水系等,旺季时每日吸引游客达到1.2万人。” 哈尔滨英杰游览景区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喜宾告诉记者。

  友联村在建设过程中,把农民增收摆上了突出位置。孙文良介绍道:“旅游接待中心和温泉假日酒店,可吸纳700青壮劳动力就业;建筑工程施工,可吸纳300青壮劳动力就业;本村的蔬菜基地、绿色水稻生产基地、采摘园和果园等农业产业又吸纳100余人就业。村民不离家不离土就成为产业工人,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元。”特色森林鸡厂、岭上生态观光园、岭下采摘园等特色产业项目,既让游客体验了农耕收获的喜悦,又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翻过“埋头苦干,看天吃饭”的农业黄历,调结构的东风让宾县人打开创新发展的思路,迈开探索转型的步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尊重各地生产条件和农民生产习惯,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不能搞一刀切。”马哲在认真梳理宾县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民的心理后,对宾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深刻感悟。“调结构终归还是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要想调得动,调得好,就要让农民得实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