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征文选登 << 中国农村网
扎根黑土 心系扶贫——记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选派第一书记范光来

  2015年9月初,范光来被派到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担任第一书记,像蒲公英落到泥土上一样,在这里扎根、奉献。如何带领全村19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乡亲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

  走田间、到菜园,出猪场、进羊圈,钻树林、看大棚,坐炕头、上饭桌……他坚持每天入户。在村民心中,范书记是他们的贴心人,有困难就找他。带村民到哈尔滨看病、找法律援助、帮村民贷款……只要是村民的事儿,他有求必应。

  村里没有水泥路,雨雪天气村民寸步难行,有人生病要住院,只能硬扛出来。修路成了范光来的头等大事。经过不懈努力,他申请来整村推进专项资金,为全村7个屯修好了通屯路,改造了危桥,新建了村部,村里人再也不用为路发愁了,村“两委”也不用再借学校教室办公了。

  村医于树军地里种的全是风景树,按市场价折算价值近百万,但他却整天守着这些“宝贝”发愁。因为没有销路,5年颗粒无收的于树军挺不住了,打算把树全砍了种粮。范光来听说后急忙跑到于树军家百般劝阻。他申请台里通过新闻报道帮助卖树,还发动一切关系向园林部门推销。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来订树的人络绎不绝,于树军的树终于保住了。

  四年前村民王景荣从大庆辞职,拿着全部积蓄40万元回和乐村养羊,因为不懂技术,两个月就赔了20万,但打小就有养羊梦的他咬牙挺着。2015年底,110只羊就要出栏了,一算成本每斤9元,可市场价只有每斤6元,卖了就赔钱,不卖没法儿过年。王景荣左右为难,只能求助范光来。范光来一听,也急得直上火,马上想尽一切办法发动自己的亲戚、同学和朋友按9元的价格买羊,不到一周,羊卖光了!

  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村都知道了和乐村有一个能帮老百姓办实事儿的范书记。邻乡的菌农张亚范老远跑来找他帮忙卖猴头菇,虽说他不是本村的,但范光来二话没说,五天时间5000斤猴头菇全部解决。

  为了脱贫,再难也要趟出一条路

  经过几个月深入调研,与数百位村民几十次商讨,范光来针对和乐村的资源优势和村民的特长禀赋,把发展林下黑猪养殖作为精准扶贫项目。他一次又一次地到黑龙江省农科院求助,靠真诚成功打动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科院党组书记刘娣及其带领的国内最权威的生猪养殖团队。在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和乐村林下黑猪养殖有了技术保障,大家的底气儿更足了。

  不解决销售问题,发展林下黑猪养殖无异于带贫困户在悬崖边跳舞。为了不让贫困户承受任何市场风险,让林下黑猪养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他确定了“院社(合作社)合作+社企联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朋友辗转介绍,他终于见到了省内黑猪养殖龙头企业——黑龙江信诚龙牧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徐晓宏。说方案、讲策划、做路演……前后谈了近十次,因为没有赢利点,企业不为所动。他却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打出感情牌:把企业负责人请到村里,实地走访贫困户,徐晓宏被深深地触动,当即决定拿出近200万,免费提供仔猪、饲料,派技术人员全程保障,保底价回购黑猪,第一年让贫困户锁定收益,再用一年保姆式的扶持,让村民掌握技术,获得造血能力。

  解决了所有的后顾之忧,范光来立即组织贫困户注册成立了“拜泉县和乐林下生态黑猪专业饲养合作社”,按照国家现代化生猪养殖标准,规划建设占地350亩、三期合计面积4200平米猪舍、年出栏1万头的林下黑猪养殖基地,建成后还可申请国家“两牛一猪”专项补贴,摊薄投入成本。建筑面积1400平米的猪舍一期工程8月初竣工,1200头黑猪8月8日正式入栏,春节前即可出栏上市。

  养殖基地建设采取村里党员带头投入、贫困户贷款入股的方式,为20户贫困户25个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三期工程全部建成,预计人均收入2万元。养殖基地需要用玉米加工饲料,仅此一项就可吃掉全村的玉米。通过种养结合可引导全村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玉米自产自销,户均增收1500-1800元。

  随着林下黑猪养殖基地启动,和乐村正式进入“一猪两节三旅游”的精准脱贫模式。“一猪”为养殖林下黑猪,“两节”为举办“和乐年猪节”、“和乐年货大集”,“三旅游”为开展自驾游、乡村休闲游和摄影油画采风游活动。在努力打造“和乐年猪节”,通过“和乐年货大集”为村民提供增收机会的同时,范光来还在筹建“乡村火炕客栈”,规划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拜泉县林下经济立体发展的急先锋。

  从村民开始时的不信任,到现在竖起大拇哥夸,让一直努力坚守的范光来感到万分欣慰,他希望林下黑猪养殖基地能够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发动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目前,他正在做黑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和饲料生产的全产业链规划,努力让林下黑猪养殖成为全村全乡乃至全县的主要扶贫产业。

  引领风气,让村民的脑袋富起来

  为改变村民因循守旧、传统落后的现状,范光来不遗余力。他注册“驻村第一书记日记”微信公众号,借助新媒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通过个人关系为村民募集近万册科普读物和科普挂图,数百台收音机;在村办公室开设科普大讲堂,定期与村民一同学习。为建立长效科普机制,他大胆创新,用朋友捐的20台全新电脑创建“互联网+乡村电子阅览室”,手把手教村民上网,让“互联网+”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的工具。“互联网+”从此真正走进和乐村,让村民的生活和脑袋与外面的世界联上了网。

  为改变村民农闲时喝酒赌钱的陋习,他发动朋友捐了7套音响,茶余饭后带村民一起扭秧歌、跳广场舞;为了让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走出因为缺少关爱而产生的孤独,他找人为学生买来校服、文具、篮球架和各类球,孩子们终于可以快乐地在操场上奔跑了;春节前,他给村里最困难的20户村民买了米面油;备耕时,他给村里25户没钱买肥的村民募集来化肥;农闲时,他还把深受村民喜爱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近30位知名主持人请到拜泉,为村民献上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在他的带动下,和乐村村民对新事物和新科技不再拒绝,对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也有了信心和干劲儿,闲时总聚在一起琢磨怎么干才能增加收入,大家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不忘乡愁,舍“小家”顾“大家”

  范光来刚到岗时,儿子突然免疫力低下,患上“过敏性紫癜”这一顽疾,虽然家里电话不断,但是村里正在进行贫困户精准识别,他无法离开,含泪让原本身体就不好的妻子一人带孩子住院。精准识别一结束,他连夜赶到医院,抱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放声痛哭。匆忙陪护一夜,他强忍泪水赶回村里继续工作。为了让休学在家的孩子尽快痊愈,他让妻子请长假带孩子到海南静养。而自己却他把对妻儿的思念转换成坚守岗位、努力工作的动力。

  正是凭着对农村工作的热爱,他主动跟单位申请将驻村工作时间又延长一年,那份情愫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这儿已成为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成为我的一条根。有家的地方就有乡愁,将来不管在哪儿,和乐村都是我深深思念的家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