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征文选登 << 中国农村网
老骥伏枥黑土地 十年汗洒扶贫路——记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选派第一书记陈华

  从2006年走上扶贫这条路,陈华就像一列开足了马力的列车,连续10年辛勤奔驰在饶河县兰桥村、东宁县东绥村、绥棱县靠山村等8个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从带领扶贫工作队驻村,到担任第一书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0年间,为8个贫困村协调各类扶贫资金项目共计2400余万元,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生产规模、农民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也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表彰和奖励,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帮扶贫困村先进个人标兵”,2014年获得国家首届“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专啃“硬骨头”的工作队长

  陈华要去当第一书记,很多人都不理解,毕竟他年纪已经很大,级别也不低,快退休了,还去遭那个罪干啥?陈华却从来不服老,向来不认输,十年来的驻村经历就是他内心的动力。

  宽敞的水泥路面、葱郁的绿树、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广场,伴随着谈笑风声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构成了双河村和谐美丽的图景……但早些年的双河村却与这美景不着边,村里不少农田桥涵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陈华带领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对村干部说:“要让百姓富,必须先修路,帮扶就从老百姓的民生抓起,解困就从老百姓的难事干起。”他带头上工地干活,一袋一百斤重的水泥也跟着搬,一干就是二十多天,由于体力透支,他晕倒在工地上,被村民送往医院,可他苏醒后拔了吊瓶又去参加劳动。“我们真是深受感动,他和我们非亲非故,可是把心都掏给了我们。” 党支部书记隋树民说。陈华先后为村里铺设了3公里砂石路,新建桥涵13座,修建水泥路1000多米,修建3400平方米村休闲文化广场和350平方米村委会和卫生所,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栽树6000多棵。

  在陈华的经历中,从来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第一个扶贫点——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坐落于乌苏里江畔,由于地处山坡地低洼处,常受涝灾。2006年夏天那场大雨,由于排水不畅,村子里不到两天就成了“汪洋”,最深处积水达半米多,很多泥草房也让水泡成了危房。为了排查出堵塞点,陈华干脆把雨衣脱掉,跳下齐腰深的水中进行摸排。最终,在一个村民家的排水管道里拽出了一块板杖子和一堆蒿草。隐患终于排除了,陈华和工作组成员却累成一摊泥,很多村民感动得直抹眼泪。之后,一项项民心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建村委会、打深水井、建老年活动站和卫生所,安固定电话、改厕、建砖房、修路……工作组成员每天四五点钟就忙活起来,比村民还早。村民们自觉参与的热情被唤醒,小村的面貌一点一点发生变化。

  当之无愧的第一书记

  2015年9月,由黑龙江省中省直机关选拔的117名优秀干部分赴省内各贫困县,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扶贫开发、建设美丽乡村等重点任务展开工作。陈华作为其中的一员,带着对村民的不舍,毅然扛起铺盖卷来到绥棱县靠山村,成了靠山村的第一书记。

  当时,很多村民对省里来的机关干部带领脱贫致富持怀疑态度。陈华毫不气馁,迎接挑战。他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走访调研,发现农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和习惯,但玉米价格连年下跌,调结构转方式就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他先争取省农科院专家支持在靠山村试种高筋小麦,又研究在大棚里种草本花卉。今年春天,当满棚鲜花绽放,购置花卉的小大车辆成排进村时,村民们都说陈华有眼光,给大伙选择了一个好项目。

  近日,省电视台记者跟着陈华走村串巷,不知不觉,日薄西山,陈华热情地留记者一起吃饭。“尝尝我们的森林猪肉,还没上市呢。”陈华对记者说。这是靠山村另一个精准扶贫项目—— “森林猪养殖”,利用村民的闲置羊舍和基地,养殖从伊春引进的森林猪,将带动15户贫困户脱贫。记者随后品尝了一下,虽然看起来和普通猪肉没有什么分别,可是吃一口,仿佛吃到小时候的猪肉,味道真的很香。

  与此同时,陈华又绞尽脑汁,针对那些家有老弱病残、无法外出打工这类贫困人群,采取“党支部+技能人才+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利用国家扶贫资金,购置了挖掘机、大马力拖拉机、铲车等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组建了村劳务施工队。产权归集体所有,以成本价提供给贫困户使用,既增加了本村的集体收入,又降低了贫困户生产成本,还可以把投入进去的扶贫资金逐年收回,让扶贫资金活起来,达到良性循环。考虑到贫困家庭妇女不能出远门的实际,他与哈尔滨呼兰苗木花卉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投入12万元资金,在村建起育苗大棚,培育出了50万株花卉,一次性解决了30人的务工问题,人均增收3000多元。

  到哪都是“主心骨”的“政府老陈”

  “政府老陈”是群众对陈华的昵称,饱含着对他的信任和敬重。

  一顶旧草帽、一身迷彩服、一双胶皮鞋,就是陈华的平时的样子,常年待在村里的他,比农民还像农民。为加快贫困村脱贫的步伐,老陈始终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农民当亲人,他不辞辛苦一趟一趟跑省直有关部门,恳求支援,协调资金,一年中除了跑项目外,多半时间在村里吃住,几乎没有节假日,整天和乡亲们混在一起。乡亲们都说他心地善良,是咱们的“主心骨”。

  村民彭德军的儿子患脑瘫,生活困难,他拿出2000元送到家中。70多岁的五保户李凤仙房子坏了,他不仅掏钱帮助维修,还给他申请办理了低保。村上谁家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他知道后及时送去。他早已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脱贫的领路人,大家信任他、信服他,愿意跟随他一道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每当老陈和他的工作组离开一个村子的时候,不但村民依依不舍,工作组的同仁们也恋恋不舍,双双含着泪水,吃了最后一顿散伙饭。

  原老支书赵德志感慨地说:“现在我们村民学习有村室,文化娱乐有广场,全村处处是新房,这是我们靠山村的福份啊!全体村民啥时候也不会忘记‘政府老陈’第一书记的恩情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