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七十多年的小南河沸腾了——2016年2月至今,先后有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小南河,吃农家饭、玩农家乐、拍农家景。一个古老的村落正在苏醒,每个夜晚乡村文艺广场都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的腰包里装进了青山绿水为他们换来的第一桶金。
而一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泥土路,土坯房,村民生活慵懒,农闲时便猫在屋里喝大酒、“耍钱”,整个村子死气沉沉。
小南河变了,而冷菊贞也变了:从肤白貌美、身材高挑的“知性美女”,数月之间,已变成皮肤黝黑、“犹如真汉子”的“村姑”。
透过“摄像机”看到“商机”
2015年12月6日,是冷菊贞从双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被派驻到小南河村任职的日子。两年前,这个在饶河县颇有名气的“才女”刚刚调到双鸭山市上班。
从县城调到市区,按说是件高兴的事儿,可冷菊贞却常因思乡而多愁善感:“离开了故土,才知道有多么眷恋。”工作之余,冷菊贞还是一名“骨灰级”的摄影发烧友,但离开饶河后,她几乎没拍过片子,“除了饶河,哪里都不想拍”。她常跟朋友讲:“不把饶河拍遍,不想拍别的地方。但是,饶河的美景是拍不完的。”
能被派到小南河当第一书记,算是遂了她的心意。因为小南河坐落在《乌苏里船歌》中所唱诵的那座美丽的大顶子山下,也是冷菊贞最爱端起相机取景的地方。她太爱这片土地了,也期待着能为这片土地做点儿什么。
到村后,冷菊贞开始研究发展思路。过去,小南河近两万亩土地种的全是玉米,如今市场行情变了,加上天灾,村民赔了不少,但即便这样,种植玉米的传统观念依然没有变。
冷菊贞提出建议:打开新思路,调结构、“旱改水”。可村干部们听了直摇头:全是岗子地,要改水田就得有灌溉设施,可钱从哪儿来?
“自己究竟能做点儿什么?”接下来几天的走访让冷菊贞疲惫不堪。她也常常望着眼前美丽的大顶子山发呆,脑海里不时出现村里的老豆腐坊、老牛马车、旧式爬犁、木刻楞房子……想着想着,她就陶醉了: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村子古朴、自然,真美。想到这儿,爱好摄影的她眼前一亮:这样一个古朴原始的村落不正是民俗摄影的绝佳取景地吗?
冷菊贞想起影友们为她饯行时说的话:“饶河不缺风光,但缺旅游基地。将来我们要是去你们村拍片子,给我们找个吃住的地儿就行。”
经过反复论证,冷菊贞决定利用自己的摄影圈资源,将小南河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摄影、农家乐为一体的民俗摄影旅游基地,吸引游人取景拍照,既为游客提供吃住,也能为村子带来效益。
可真干起来才发现,事情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要吸引游客,得有村子自己的特色。冷菊贞开始自己垫钱购置年画、窗花、红灯笼等饰品。然而,当她号召村民开设农家乐时,却没人靠前。
“这么穷个地方,要啥没啥,能干起来吗?”为了运行中少走弯路,冷菊贞以村党支部的名义成立了旅游协会,可村民们还是满腹疑虑,既不伸手也不参与。
没法子,冷菊贞只得一边儿打造场地、跑项目,一边儿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个月下来,脸也晒黑了,腿也遛细了,头发都愁白了不少,冷菊贞急得暗自哭了好几回。一些妇女瞧不过去了,到了饭点就把她拉到家里吃饭。
“人家抛家撇业图个啥?还不是为了咱小南河嘛!”冷菊贞的奔波付出首先打动了村里的妇女,她们又回家做男人的工作。终于,有六七户人家参与到农家乐的建设中。
有了响应者,冷菊贞便开始发挥特长,把古老的关东味道、把满村的大红灯笼拍成照片,做成视频,在摄影年会、摄影群、朋友圈里做宣传。这时许多村民仍有疑问:“拍得是挺漂亮,但咱这么偏远的地方能有人来吗?”
元旦刚过,小南河迎来了首批游客——来自浙江萧山的30多人的旅游团。
“真来人了?”这些拿着“长枪短炮”设备的人,让村民有点儿看呆了——打建村起,小南河还没见过一次就来这么多外人,大家这回彻底服了,都说:“这冷书记还真有两下子。”
除夕下午四点半,所有人都在居家团聚的时候,冷菊贞仍独自一人在山上等着拍摄、上传除夕的村景。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月初二,民俗摄影专家肖殿昌和他的“东北过大年拍摄组合”被冷菊贞发布的小南河除夕夜景的照片吸引,来到了小南河。冷菊贞自己出钱买烟花,帮着设计场景,招待农家饭,完全忘了今天是她的生日,也完全忘了在家等她过生日的家人。等她一身疲惫赶回家时,儿子因为没等到她回家过生日,哇哇直哭。
冷菊贞的努力没有白付出。在摄影师们的推介下,小南河很快火了起来,“小南河”部分商标被抢注,旅行社、摄影和户外群体开始关注这个沉寂了七十年的小山村,仅一个正月,陆续有140多个团、1500多名游客来到小南河。
最大的成功是赢得民心
初战告捷坚定了冷菊贞的信心,她开始着手利用“二月二”的契机打造“开耕节”。
村里事务千头万绪,即便她每天只睡4个小时,也总是干不完。一个女人用她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一座古老村子的发展,像撬冰山一样去撬开村民封闭的思想。这其中的苦辣酸甜,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
在冷菊贞的努力下,为期两天的“开耕节”又为小南河迎来了200多名游客,营业额超过15000元。钱虽不多,但村民们的喜悦却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这次“开耕节”让小南河村破天荒头一次上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这可是一辈子守在大山里的村民想都不敢想的。看来,跟着冷书记走对了路,还得继续跟着走下去。
随后,冷菊贞又成功打造了“五一三天乐”“端午一日游”“七七乞巧节”,截至2016年底,小南河村接待的游客近万人次,旅游营业额数十万元。“小南河村只有打造成一张原汁原味的东北古村落名片,才有可能真正地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冷菊贞现在一边在做小南河发展规划和招商开发,一边在帮助农民集约土地、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一条全民参与、全村发展的乡村特色旅游之路。
为了小南河的事业,冷菊贞牺牲了家庭的温馨,甚至牺牲了自己的肤色、气质、形象——这些在女人看来最宝贵的东西,但她却都送给了农村农民……她的心,早已掏给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以真情换真心,冷菊贞的付出换来了村民的支持和拥护。
为了打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村民靠手和铁锹把垃圾清干净;为了打造绿水青山的景致,村民们顶着30多度的高温,搭起百米长的草棚;为了打造漂流项目,村民自己用油锯、斧头清河道;当冷菊贞没钱为大家换演出服时,村民自己出资统一了服饰。
很多知情人认为,冷菊贞最大的成功不是带村民挣了多少钱,而是收获了民心。
有村民担心:“第一书记任期就两年,冷书记将来走了可咋办?”这时,有人接过话茬:“真到了那一天,咱们就摁红手印把冷书记再请回来。”
村民王凤萍的话更是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不管挣不挣钱,我们都跟冷书记走,哪怕前边是火坑,也心甘情愿跟她一起跳!”
这就是民心,拿钱也买不来的民心。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