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我从四川省平昌县农业局被派往云台镇碗山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刚接通知,我心里打起了鼓:我虽是农家子弟,但从学校毕业就进机关工作了15年,农村情况并不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方法那更是一片“空白”。特别是听说碗山村是双滩库区移民区,社情民意复杂,我更踟蹰起来:搞不好我会被村民“扫地出门”吧?这时,农业局党委书记唐均找我谈话:其实农村工作没有什么窍门,只要你付出了真心,就会换来百姓的真意!唐书记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扶贫工作责任重大,组织放心把“第一书记”的使命交给我是一种信任,哪怕是千斤重担我也要挑起来。
到碗山村报到,恰逢村上召开第一次“精准扶贫”群众会。参会的村民上下打量着我,似乎有些“不信任”,但我还是在他们眼中看到了纯朴和真诚,这坚定了我做好工作的信心。
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走村串户,和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征求意见,解决问题。走访中,有位70多岁的病残老人,家里很困难,但他没有为自己叫苦,而是希望让更困难的家庭得到扶持。老人家的话让我的心温暖起来:多么好的百姓,有他们的支持,还怕工作做不好吗?
除了感动,也有一些贫困群众渴望致富的眼神、不向贫穷屈服的精神让我感到心酸。村民陈奇玉,体弱多病无法正常劳动,中年丧夫,儿子又患病,一家的重担全落在她身上。生活的压力没能压垮她,她每天上街捡垃圾维持生计……这让我更觉肩上担子的沉重。
十多天的走访调研,我掌握到碗山村“穷症”的根源在哪里。一是基础条件差,二是产业缺乏。我把调研走访的材料报告给局里的帮扶组,帮扶组与村“两委”会商,决定就从这两个方面切题,逐步改变村里的穷貌。
接下来,碗山村成立了资金筹集、资金管理监督、现场施工安全质量监督三个小组,掀起了村社道路建设大会战。我被分在现场施工安全质量监督组里,协助村里的干部解决道路建设中的具体事务。天天跑工地,原本白皙的我晒黑了,回到家里,老公和孩子开玩笑叫我“黑妞儿”。但看到村里总长6公里的两条村道公路、7公里的社道路硬化已接近尾声,想到村民们出行不再难,脱贫致富有了希望,我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近两年来,我奔走在水利、交通、扶贫等部门“耍赖”要项目、资金,拿不到不走人。全村共修建村社道路23公里,新建集中供水池1口,水井86口,微水池23口,提灌站1个,新挑塘1口,整治病塘库5口。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7户,易地扶贫搬迁31户。
在完善村里基础设施的同时,我和帮扶组、村“两委”的同志一道,加大了村里产业发展的力度。我们把产业发展的“宝”押在了“回引创业”上。7社村民杜建峰在外务工发展得不错,我们多次接触,几经周折,动员他回乡投资500万元发展生态跑山鸡养殖,还组建了绿峰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近30户村民会员抱团发展。碗山村地处库区,水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自然把水产养殖作为了村里产业发展的“重头戏”,采取“抓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动员村里能人张军权,租用整修村里废弃的山坪塘建起了近20亩水面的养鱼塘,在库区建起了十多张近10亩的养鱼床。同时,对贫困户因户施策,鼓励他们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帮助留守老人和特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户50余户198人次。
我来碗山村快两年了,一次又一次走进村民家中,近距离与他们交流,掌握最真实的民情民意,用最真实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我用真心换真意,把村民当亲人,村民也把我当家人。他们一个个微笑的眼神,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激励着我沉下心,加强学习炼“内功”,当好“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的这个大舞台上,让生命变得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