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来了“法官书记”——记河南省睢县保庙村第一书记吴海江

  去年冬天,吴海江第一次穿上了厚厚的棉鞋和棉裤。这是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没有供暖设备的河南商丘睢县保庙村里度过的第一个冬天。

  2016年1月,多年不遇的大雪封锁了从睢县县城到保庙村的路,年过半百的吴海江仍然在清晨骑着自行车赶往保庙村正在修建中的村委办公室。自行车是他现在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路况好的时候,从县城到村里要骑行四十分钟,遇上雪天,差不多要一个小时。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处级调研员,吴海江在过去从未进入过农村工作,可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保庙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半年之后,现在他说,“我是保庙村人。”

  抓党建,聚民心,促发展

  城郊乡保庙村,位于河南省睢县县城东侧1公里处,村委辖保庙、汤花园、潘河沟3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509户1825人,耕地1610亩,党员30人,低保105人,五保3人。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靠农业种植。

  吴海江发现,尽管村“两委”班子健全,但村内并没有可供村委成员开会办公的场所,“大事小事都在家里解决,谈不上组织性。”吴海江告诉记者,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集聚民心、稳固思想的基础,村室建设则是他来到保庙村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保庙村卫生室附近的两间村室早已弃用多年,破旧不堪,没有办公场所,如何做到“四议两公开”?

  吴海江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争取项目资金,经过数月修葺,现在,村室大院已焕然一新。村支部书记郭克明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以来,村委们第一次聚齐到村室开会。现今,村室墙上张贴着“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程、决策内容和配套制度,议事程序一目了然。

  “未来还要在年轻人中发展几个党员。”吴海江告诉记者,对于这种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的村庄而言,组织涣散是常态,所以更要在年轻人中发现、培养骨干力量。

  入户调查,精准目标,细化措施

  “你带了多少钱来扶贫?”吴海江初来乍到,村民的这种问题让他哭笑不得,村民中甚至流传着“第一书记来,每家要发20万”的谣言。

  吴海江认为,改变贫困村的面貌不仅要靠资金的扶持,更要改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切实做到“扶贫先扶智”。

  保庙村是贫困村,一直以来,统计贫困户的数量,对第一书记而言是个很大挑战。为了让调查公正公开,吴海江和村“两委”班子“5+2”“白+黑”,逐户走访调查。

  “刚来的时候谁也不认识,只能依靠村委成员,但算谁不算谁,里面涉及的利益很多,村民‘争当贫困户’,给调查带来很大难度。”吴海江说。

  第一次张贴出的贫困户名单,第二天就被村民撕了下来。吴海江急了,入户调查难就难在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和动态管理。

  有人不理解,上报的贫困户越多,脱贫的时候你的政绩就越大,为什么要把贫困户标准卡得如此严格?

  但吴海江说,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就是“目标精准”,保庙村原有上报的贫困户200多户,但很多家庭并不能达到扶贫建档立卡的标准,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吴海江最终从县法院“借”来二十多个书记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逐户调查登记。最终在保庙村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和村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筛选复核出贫困户103户,231人,比原上报人数削减了一半。

  “不脱贫,不回京”

  “吴书记送的羊快要生小羊羔嘞,我们两口也有了营生。”在村民郭克义家里,晒干的杨树叶铺满了院子,这是给羊预备的口粮。

  记者了解到,像郭克义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共58户105人,占全村贫困户总数的56.3%。吴海江表示,对于贫困户的扶贫需落实“一户一策”,例如郭克义这样的家庭不适合高强度的农业作业,就会申请养殖项目扶贫。未来还会针对因病因残户开展卫生扶贫,加强村内卫生室建设,在村室旁修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所,计划2016年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对救助对象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无力承担切符合规定的剩余费用,结合县、乡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给予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

  另外,发展劳务经济,引导群众积极发展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免费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针对技术致贫户进行科技扶贫,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促进科技资源配置与扶贫开发直接挂钩,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富民政策和科技服务等也是未来即将开展的工作。

  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和“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吴海江带领部分干部建立了由法院、乡干部、村干部、致富能手、成功人士等组成的扶贫工作队,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并根据保庙村的贫困现状以及未来脱贫目标的分析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关于精准扶贫,吴海江告诉记者,要做到“五到户”精准帮扶,即基础设施到户、产业扶持到户、技能培训到户、结对帮扶到户、金融服务到户;还要“六个清”精准到人,即脱贫对象底数清、家庭状况掌握清、贫困原因分析清、帮扶工作责任清、帮扶措施对策清、脱贫扶贫任务清。

  记者看到,村室的墙上贴着“驻村帮扶责任人一览表”,下方则是“精准目标细化措施,挂图作战限期脱贫”。吴海江告诉记者,计划2016年完成保庙村脱贫任务,产业脱贫68户,教育发展脱贫4户,转移就业脱贫27户,对年老多病无人赡养的进行政府兜底扶贫。吴海江说,这次他下了决心,村里不脱贫,他自己不回京。

  “法官书记”带来法治意识

  在保庙村,土地纠纷是最常见的经济纠纷之一。今年3月,一家农机供销合作社生产公司与村民因为土地合同到期而产生了矛盾,吴海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双方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调解工作,一边安抚群众,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一边与企业谈判,为村民争取最大利益,最终将纠纷在审前化解,做到了双方满意。

  吴海江没有想到,刚刚调解好一起土地纠纷,很快自己在施行工程时也遇到了土地纠纷问题。原本计划建设村民文化广场的土地共4亩6分地,涉及五户人家的土地和房屋,查资料、拟合同、算补偿……有法学的“基本功”打底,对于吴海江来说这些并非难事,眼看着就要动工,有一户人家却突然拒绝接受补偿协议,想要更高的价码。尽管吴海江已经在“双千斤”的协议上每斤多了0.04元,高于一般的征地补偿。好在这一户土地靠近广场边缘,几次谈判无果后,吴海江决定与达成协议的4户人家签约,将拒绝的一户土地让出来。

  吴海江连夜修改合同和施工图纸,工程终于如期施行。

  “在村民的理解下签订合同,皆大欢喜,如果有不理解、不愿意的村民,一定不能强迫,要让村民明白合同的法律效力。”吴海江说。

  据了解,吴海江争取来的村民文化广场项目是开展文化扶贫的重要内容,该广场按照国家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修建,未来将成为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近期,又有一起企业和村民的土地纠纷需要吴海江从中调解,其中还涉及乡政府与企业的土地协议,村里有一个“法官书记”,村民仿佛心中更加有底,有了矛盾,也更乐于求助吴海江。

  扶贫先扶智 扶贫先扶志

  一走进保林小学,吴海江就被学生们围住了,在这个近130名学生的小学校里,吴海江的面孔并不陌生,几乎每一个小学生都认识这个经常来看望他们的第一书记。保林学校坐落于睢县城郊乡东南边陲的保庙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学校共五个教学班,教职工11人。

  由于常年无人修葺,校舍围墙较为破败,教学楼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吴海江决定借助各方力量,翻修这所学校。记者了解到,未来改造项目包括改造学校大门及围墙,并建立一所门卫室;校园地面硬化,铺15公分厚混凝土路面;六所教室批白、粉刷,更换教室门窗;修葺漏水的楼顶,更换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凳等。

  记者了解到,吴海江正在与多个部门联系协调,为保林学校的贫困生争取补助。对于村子里部分因学致贫的贫困大学生,吴海江也正在与多部门接洽,减免这些学生的学费和书费。

  吴海江还计划联系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部门,为这所学校捐出几十台电脑。“教育是思想的根本,只有抓好这些娃娃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好一点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挖出贫困的根。”吴海江告诉记者,从教育入手,更能点燃贫困人口脱贫的希望。

  “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

  “在报纸上看到江苏有个村子用玉米皮编织工艺品脱贫,我们村也种玉米,说不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吴海江现在每看到媒体上介绍脱贫致富的法子,总要细心保存好,再想着能不能跟保庙村的工作结合起来。

  谈到未来保庙村的脱贫计划,吴海江介绍,要开展若干民生工程。

  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室、村内道路、田间道路、广播设施等进行从无到有的建设。

  二是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多元富民产业和发展主导产业。针对保庙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卷”的生产现状和豆腐干加工的现有规模,加强产业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切实增强贫困群众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根据保庙村的地理位置,计划发展观光农业、特色蔬菜种植等。

  三是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进一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到2016年底消除全村贫困户危房。并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标准,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治理乱搭乱建,创建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四是强化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健全完善群众自我管护村内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增强群众卫生意识,改变群众生活习惯,提高贫困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创建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是吴海江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话。

  现在在保庙村里,不管走到哪,都有村民跟吴海江打招呼,“吴书记吃了没?到我家去吃点?”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靠近到谈心,再到交心,吴海江说,保庙村的经历将是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