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媒体报道 << 中国农村网
一颗红心暖民心—记省委老干部局驻杨佳田村"第一书记"杨明

  争取各类扶贫资金90余万元,新修建防洪水渠700余米,全村安全用水升级改造列入2017年规划,村集体脱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工,新建扩建村级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和留守儿童学习室,21户退出贫困户……两年来,省委老干部局主任科员、驻芦溪县张佳坊乡杨佳田村“第一书记”杨明,牢记使命,扑下身子,访民意、找穷根、寻良策,发挥省派单位职能优势,以实干换来了扶贫攻坚的实效。

  作为一名党员,组织的需要就是个人的选择

  2015年,杨明刚从部队转业安置不到一年,就被局机关党委赋予了定点帮扶贫困村任务。由于没有地方和农村工作经验,杨明一度心里没底,甚至打起了退堂鼓。可一到村里,他看到的是全村村民满怀希望的神情,听到的是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既受到鼓舞也倍感压力,几天几夜睡不好觉。

  特别是当省局领导专门带工作组和萍乡市委组织部领导一道,来到村里面对面传经验、教方法,手把手帮助开展工作时,杨明深感羞愧,深切地感到:作为一名党员,组织的需要就是个人的选择,就应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应该勇于迎接和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做好党的工作,完成党的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干就要干出样儿来,真正让党的政策落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认识上去后,他一头扎进扶贫工作中,忍住艰苦,耐住寂寞,顶下困难。当听到村民对村里新变化的欣喜总结,对自己实实在在的肯定时,杨明也深深体会到了奋斗的成就感和群众的淳朴。

  作为第一书记,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信号

  刚到村里,杨明面对的是艰巨的脱贫任务、繁杂的工作头绪。为了使党建工作准确反映村情民意,他带领村干部跑遍了11个村民小组和全部农户家庭,了解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贫困户的困难需求,反复商讨帮助脱贫的措施和规划,进行分类帮扶。

  村里贫困户郁东风,儿子残疾行走不便。当得知他儿子会维修电脑、精通电脑软件时,杨明与乡、村干部一起,帮助租门面、购设备、跑手续,开办起电脑维修部,使这个贫困家庭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两年来,全村共有21户退出贫困户。

  在走访中,村民反映最大的两个问题是:每年暴发山洪使大片庄稼被淹,自来水水量小不能满足需要。为帮助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杨明与村干部进行现场勘测、制定规划预算、科学编制工程顺序,并及时向局领导汇报,多次往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努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通过一年的努力,村里防洪堤坝建设已完成了700余米,防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村里安全用水已改造完成两个村小组,安全用水扩容也已列入2017年规划。“老大难”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受到村民的欢迎。

  作为扶贫干部,脱贫的成效就是最大的业绩

  杨佳田村地理位置偏僻,处在山口岩水库水源地,既要封山育林,又禁止开展大规模养殖业。两年来,杨明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村集体和村民能够实现增收、稳定增收和持续增收。

  为了增强村民脱贫致富信心、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杨明多方争取资金解决好基础设施欠账问题,并与村“两委”商议,投入1万余元,购置了军鼓、龙灯、音响等,成立了村舞龙队、广场舞队,使村民在娱乐中强化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脱贫致富的信心。

  借助当地玉皇山旅游开发,杨明带领村干部上门宣传发动,为村民分析现状,让大家看到优势和机遇,全力推动发展果林采摘、绿色蔬菜种植,开办垂钓休闲场所和农家乐等产业脱贫基地。

  去年4月份,杨明的岳父重病住院,为了做好村里的整体规划设计,他只在周末陪护照顾,平时就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当得知岳父病故后,他强忍悲痛,匆匆赶回处理后事,又马上回到村里,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帮助指导农业种植,把个人的悲痛悄悄埋在心底。他心里明白,这两年亏欠家人太多,但是作为扶贫干部,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更多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