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媒体报道 << 中国农村网
黄河岸边是故乡 山东省东明县郭堂村第一书记扶贫纪实

  2015年的6月30日,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纪念园里人头攒动,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队人正在看着焦裕禄同志生前留下的生活用品,他们是来自菏泽东明县郭堂村的党支部成员,其中在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面前,有位女同志在思考着什么,只见她回过头来对身后的党员们说,我们郭堂村离兰考县只有30公里,郭堂村今天的条件,虽然要比历史上的兰考好不少,但是横向比较,相对于发达地区的乡镇,郭堂村就是眼前的“兰考’。当初焦裕禄同志带着使命到兰考,他的目的是治沙,是让兰考的农民吃饱肚子,同样,我也是带着责任来到焦园乡郭堂村的,让郭堂村的贫困村民富起来。而这些需要你们,需要村里广大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我们要想郭堂村脱贫致富,就必须让焦裕禄精神再次飘荡在在黄河滩的上空。这些话出自一个弱女子口里,或许有些过于豪气,但是出自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女共产党员口里的时候,那是字字发自肺腑,这位女共产党员就是下面要介绍的主人公:省派第一书记宋开兰。

  第一扶贫书记“夫妻双双下乡记”

  在河南省的兰考县东临,山东省最西南边的一个乡-----菏泽东明县焦园乡,座落在黄河十八弯最后一道弯上。黄河经过崇山峻岭的奔腾,从这里开始缓缓流经山东,汇入大海。东明县焦园乡,是被现代化经济发展大潮遗忘的一个角落,但是黄河的大潮却没有忘记这个贫弱的小村庄,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以前,村子是十年九淹,后来虽然黄河治理好了,但是直到今天,黄河水泛滥的痕迹仍四处可见,为了躲避凶猛的黄河水,以前老百姓盖房子都是先垒一个高高的土台子,然后再在土台子上建院子、盖房子,最后形成房子比院落高,院落比土台高的房屋建筑格局。新盖的房子往往是一年比一年高,房子与房子之间一下雨便成了流水沟,村子里那些低矮处,像大坑,其实是没盖房子的原地基平面。大坑里是家家户户经年累月扔的垃圾,旱季是垃圾坑,雨季垃圾随着雨水便漂浮在水面上,家家户户像是住在孤岛上,孤岛与孤岛之间是黄河水冲刷出来的沟壑。

  这就是东明县焦园乡的基本状况,而这其中的一个最贫困的一个村-郭堂村,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即将迎来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人。

  2015年2月10日,第二天就是农历的小年,鲁西南的天空中有着北方冬天特有的阴冷。位于焦园乡西北部郭堂村的田野里一片苍茫,除了一片片麦田,就是裸露在寒风中的黄褐色的土地,地里偶尔有几堆土粪,是比较勤快的农民为了第二年春耕准备的农家肥。有几只鸟从草丛里惊飞起来,是田埂上两个步行的人惊动了它们,一位是从小生活在这里、在乡里任职19年的乡党委书记李洪春,另外一位则是从省城来的女干部宋开兰。李洪春蹲在田埂上,抓起地头上的一把土,细细的黄土从他指缝里缓缓的流了出来,说道,“郭堂行政村下辖郭堂、毕桥2个自然村,共有361户,1413人,耕地面积1649亩,贫困户105户、430人。一年到头,地里就是一茬小麦一茬玉米,小麦今年1块钱一斤,玉米7、8毛钱一斤,一亩地扣除化肥材料,一年能平均赚1000来块钱,还白搭上人工,但是祖祖辈辈就是这么种着,黄河泛滥的时候,一年也就只收一季粮食。”说完这些,他将目光从麦田里移向宋开兰,那目光里有着几分期许,期许这个女干部能改变这村里的生产生存状况,有着几分怀疑,怀疑她真的能在这郭堂村里帮农民致富?

  宋开兰,是山东省立医院的大内科护士长,已50岁的她,身材结实匀称,开朗而又干练。对于焦园乡郭堂村而言,她现在的身份是省里派来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这也是乡党委书记李洪春为什么对她一直带着期望的眼光。

  宋开兰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站在郭堂村的地头上,来到这里扶贫并不是偶然,她原本可以待在济南有着暖气的舒服的家里,过着一个温暖的冬天。

  那是2014年底,宋开兰的丈夫张纪习被单位批准为第一书记选派人员。在农村长大的他,颇有人到中年,终于有机会为人民大干一场的壮志,当他的豪情溢于言表的时候,殊不知妻子宋开兰也偷偷的报上名了。当得知宋开兰也被选上了第一书记时,张纪习瞪大了惊讶的双眼,握住宋开兰的手,“同志,咱俩都出去了,让咱们的女儿给方便面生产商扶贫吧。”宋开兰认真的说道:咱俩当过同学,还没当过革命战友来,趁着党有这个政策,趁着还能折腾的年龄里,我也想再回农村滚打一回,对农村我和你一样有感情。闺女快大学毕业了,也该独立了,给她个机会锻炼一下吧。虽然她嘴上这样说,但是女儿是她的心头肉,从小到大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她几天。

  说起对农村的感情,出身于农民的宋开兰,生于沂蒙革命老区的一个小山村里,经历过那个好多人家青黄不接的年代,如果不是恢复高考制度,走出农村来到省城,她也许现在还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但就在这个发达城市里,在医院里,她同样目睹了村里人的贫穷,来看病的老百姓家属,连医院餐厅的最普通的饭菜都吃不起,为了省下医疗费用,就那样背着一摞煎饼就着咸菜,每当看到这些她都是背过身去偷偷的抹眼泪,能帮就帮,曾经留过看病的老乡住在自己家里,不惜和女儿吵上一架。作为护士的她,目睹了世间太多的生死离别,而其中有多少是因为贫穷,没有钱!农村里的贫苦是宋开兰心底抹不去的痛。就这样,丈夫张纪习去了黄河入海段山东滨州沾化古城镇,宋开兰去了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而该乡也被称作黄河入鲁第一乡。真正的成了“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扶贫一条心,共饮一河水”,他俩成了第二轮省派第一书记中唯一的一对“夫妻双双下乡记”。

  黄河岸边的冬天

  贫穷在郭堂村却是眼前赤裸裸的现实,当宋开兰来到郭堂村70多岁的退休老支书毕守林家,老支书家里摆设简单,简单的有些冷清,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张吃饭桌子,简单的家具,还有一台很小的不知道什么牌子的电视。而唯一显眼的就是院子里一棵很粗的老椿树,孤兀的长在院子里,这是上世纪7 0年代老支书盖房前栽下的,这棵树与老支书一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改革开放…;这棵树见证了凶猛的黄河水无数次从这个村里漫灌而过,村民流离失所;见证了这个村最穷的时候,大队里连一把耕地的犁都买不起;见证了改革开放到经济发展迅速的现在,村里的账户上依然是没有一分钱。

  利用年前年后很多在外打工者回家的这段时间里,宋开兰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开始了家家户户的走访。大街上,少了些平日的冷清,多了些穿着新潮衣服的年轻人,他们平日都在城里打工,年前都赶回家来过年。村支书毕铁稳讲道,打工是村里人现在改变贫穷状况的唯一途径,为了盖上一座在村里看起来风光的新房子,为了鲁西南地区那厚重的彩礼钱,村里很多年轻人很早就下学,开始了常年在外的打工生活,等攒够钱娶上媳妇,生下小孩连带着几亩薄地扔给年迈的父母,再回到城市里打工。而那些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慢慢的就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在走访期间,宋开兰发现很多人家没有钱盖院墙,孤零零的一座房子就直接坐落在土台子上,有的连窗户都没有安装,宋开兰开玩笑的说道,“这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啊。”村支书明白什么意思,苦笑着说,“无户可闭啊,他们打工挣钱垒完土台子,挣上三年钱再回来盖房子,再出去挣钱装修娶媳妇”。当宋开兰通过电话把这里的情况讲给电话那头同样在扶贫的丈夫时,电话里都是无言的沉重。

  刚开始走访时,村里人刻意的客气里有些生硬,让宋开兰慢慢的感觉到了村民的怀疑和隔阂,似乎没有人相信这个穿着防寒服,省城里来的女子会真的给村里带来什么改变,这个医院里来的医生也就是过来走走形式,镀镀金,过两年就回城市里上班去了。为了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宋开兰展示了她性格中韧性的一面,她用专业知识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看看村里老人的眼睑,检查一下有没有贫血,看一眼体型,顺便问一句血压高不高,小孩的头疼感冒、老人的疑难杂病,宋开兰都及时的给予帮助指导,乡镇上买不到的药品,宋开兰就托人从济南邮过来。这期间,宋开兰自己却因为喝不惯碱水,拉肚子非常严重,连续4天水样泻,她自备的PPA、黄连素不管用,后来电话咨询省立医院消化科专家,挂职县委副书记刘大为去探望,到县医院给她拿了些药吃了才稍微好些,一有好转,她就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笔记本,深入每一户贫困户家中摸底子,获得第一手资料,把全村105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劳动能力、收入来源等情况逐一统计记录。那字里行间是无形的沉重,每一页纸里都藏着辛酸,宋开兰的日记里其中有一页记到,当贫穷成为一种习惯时,你需要的就是激起他们改变现状的勇气,并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变办法,不能带来使他们已经贫困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损失。

  两年的时间,一个村子的希望,看着这厚厚的笔记本,宋开兰感到了从来未有的压力。由于村里没有钱,村两委没有什么凝聚力,很多党员都没有积极性,就算个别党员心里有为老百姓干事的想法,也找不到方法,有力气没处用。村支书毕铁稳是2014年底刚刚当选的新书记,工作热情高但缺乏经验,党员年龄偏大,长期缺乏规范的学习与集体活动,村支部的带头作用不强。为了给村里老百姓留下“不走的工作队”,必须提高村两委成员工作能力。宋开兰把“抓党建”有机融入“促脱贫”的各项工作过程中。过完春节一开春,也就是阳历的2015年的4月份,宋开兰就带领村子两委成员,借助菏泽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开始着手整理村容村貌,先整出一条街当模板,必须两委成员带头包片,效果好还省了时间。治理的同时更需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宋开兰带领村委建立了完善的卫生制度,协助毕书记召开村民大会宣讲卫生政策,避免垃圾再到处乱扔。老百姓看在眼里,对两委班子的认可度提高了。尽管此时,宋开兰所住的乡政府文化楼,整个四层楼里没有个女厕所。

  紧接着,自来水工程、道路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文化书屋等硬件设施建设,道路硬化、自来水等很多工程,都需要一户一户的去动员,资金不够需要去挨家挨户集资,村民们穷怕了,有时连50块钱都得寻思几天才拿出来。

  家贫万事哀,经测算,光是填平村中准备建幼儿园的大坑一项就需要近30万元。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宋开兰带领省立医院第一书记马吉利、杨宪章一起认真分析,给派出单位山东省立医院党委作了专题汇报。党委大力支持,同意拨付143.2万元用于扶贫。并派出多批领导前来调研指导。除了每年财政30万元的精准扶贫资金外,宋开兰多方筹集款项,不仅仅有行业扶贫资金,同样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也通过宋开兰汇集起来。每年的一事一议资金,交通厅专项修路补贴资金,林业厅的绿化资金,文化建设资金,在挂职县委副书记刘大为书记帮助下,争取德国安固保险公司的农民书屋资金5万元,在同事帮助下,九阳希望厨房工程资助焦园乡中学8万余元厨房设施用具,在临沂同乡帮助下,争取到中国手艺网10万元的文化用品......每年省立医院领导前来慰问,2016年的一次就送去慰问金32500元,绒毯62条,医院职工捐赠的衣服鞋子等34大包计3600余件。2017年为保证贫困户温暖过冬,省立医院又送来了4万余元的现金与粮油等。两年的六一儿童节,医院为学生们发了价值7万余元的570多套玩具以及书包, 1500本书。

  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增加了村里百姓的对致富的信心,但这只是输血式的扶贫,从长远来看解决不了贫穷的根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打造一条长效的致富路。

  葡萄地里人民干部的眼泪

  那是2016年的5月29日,东明县焦园乡郭堂村的葡萄地里一片嫩绿,绿色中间是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桩,水泥桩中间是一片片嫩褐色的尚未长高的葡萄苗,比葡萄苗略低的是间作的辣椒和小西瓜苗。一群人站在葡萄地的田埂上,他们是菏泽市委副书记李建华以及各县区书记及分管扶贫的干部,一同前来考察郭堂村的改变,尤其是葡萄+间作大蒜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引起了县扶贫办、县委领导的高度关注。

  站在田埂上的宋开兰,简要介绍了村里有多少贫困人口,讲述了如何带领村民外出考察,请专家,检测土质,打灌溉井……,如何在种植葡萄的同时间作套种了大蒜、辣椒…,原本领导安排的三分钟汇报,被掌声打断数次,宋开兰按时讲完后,大家又提问了近一刻钟。曲折艰苦的调研立项与实施过程,触动了在场领导干部的一颗为民之心,市工商局的领导现场承诺解决葡萄销售的电商方面问题,县农业局领导也表示要从资金方面支持…。后来,领队的公安厅刘大为书记对宋开兰讲到,在现场,大家多次鼓掌,很多走在后边的干部边听汇报,边偷偷的抹眼泪。

  大老爷们抹眼泪,人民干部抹眼泪,这是真实的一幕,这些历经风雨的领导干部们被眼前这位弱女子的干劲打动了,确实,这一株株葡萄苗饱含了宋开兰多少的心血啊!这得从两年前的扶贫伊始说起。

  郭堂村的村民以前不是没有尝试寻找致富的途径,他们也种过日本丹波黑豆、铁棍山药等农作物,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来就保守的村民,一次失败就足以终止他们探索致富路上的步子。不能再让村民折腾,不能再让村民失望,所以必须真真正正的让村民用自己的劳动去换来应得的财富,让生活变好的财富。没有十分把握的项目不能上,那种面子工程,不能带来实质发展的项目不能上,这是福泽一方的事情,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托,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责任如山,当真正面对党员群众那或期待或迷茫的眼光,看着眼前一马平川的黄河淤土地的时候,才体会到扶贫工作绝对不是在绿水青山间一件浪漫的事,不是有政策有资金就能办到的事情。精准扶贫,立项精准是基础。在准备立项时,宋开兰犹豫了,以前在对待患者的疑难杂症的时候,宋开兰也从来没有这样谨慎过,毕竟自己对农产品市场以前没有太多关注,那就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在村里开两委会、群众代表大会,与大家一起商量,咨询村民意见,有想开饺子店的,有想开板材加工厂的,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资金投到这些项目上,贫困户参与度低,起不到带动贫困户普遍致富的作用。选一个,又排除一个,不懂的就打电话问朋友,联系访问那些懂种植养殖的专业户。睡不着觉的时候,宋开兰就掰着指头从农林牧副渔开始数,一个个行业挨个盘算。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绝对不能干那种只拍脑袋的决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郭堂村没有林场、没有牧业、没有养鱼的坑塘。但经过调研分析,最大的优势便是那些黄河水多年淤灌形成的肥沃土地,以及当地全年无霜冻期200多天的气候条件。宋开兰在刘大为书记帮助下,专门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土质测试,结合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所处纬度,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郭堂村适宜种植葡萄。种植葡萄的项目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有效利用扶贫资金,调动贫困群众参入的积极性,能最大化覆盖贫困群众;投资金额少于养殖等项目,每亩土地一次投入2000多元的即可;风险小,只要做好管理,收益就有保障;该项目无污染,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对劳动力要求条件不高,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均可参与,劳动期每年6个月左右,可解决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高端葡萄市场的前景也被看好,尤其是高端晚熟品种。而且,葡萄种植可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能持续的增加村民的收入。

  科学的分析不等于项目的实施,需要村民心里的认可才行,虽然宋开兰和村委的党员们不停的给村民做工作,讲解种葡萄的各种科学道理。可是曾经遭受过种植失败的村民们,虽然表面上答应,内心里依然埋藏着深深的怀疑。村民心里清楚这郭堂村的这黄河滩地里能长玉米,能长小麦,可是历史上就从来没有长过葡萄树,郭堂几百口子村民也从来没有一个人种过葡萄的,再说就算这葡萄种好了,能好管理吗?结了葡萄来卖给谁?

  为了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去种葡萄,让老百姓从自己嘴里主动说出种葡萄。焦裕禄纪念园里老百姓爬火车出去要饭的一幕,重现在宋开兰眼前,那时老百姓走出去是讨饭,填饱肚子。而这次宋开兰带领村民出去是为了取经,取致富经。宋开兰带领村民们开始了四处奔波的考查。

  2015年4月14日,宋开兰带着村委领导班子和部分村民,来到了黄河对岸的邻居家,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葡萄种植基地进行考察。长垣县三、四千亩的大棚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大棚里不仅有葡萄,还有小白瓜、草莓、各种蔬菜。一看当地种植户的穿着打扮,就知道当地老百姓日子过得富裕,通过实地勘察了解,长垣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与郭堂村基本一样。一河之隔,也就20多公里的距离,别人家的地为什么就能种出富足的生活来,考察的村民心思开始动了。趁热打铁,接着宋开兰又带着村民去了菏泽牡丹区万福社区参观了小白瓜种植基地,了解小白瓜的种植情况以及市场前景。4月25日是寿光蔬菜国际博览会,哪能错过了这个良机,宋开兰又带着村民们去了寿光,寿光的蔬菜大棚的模式是现代种植园,经济效益高。而且找到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行内人,寿光外事办公室主任周惠卿,她详细的解答了村民关于种植小白瓜还是种植葡萄的疑问,讲道,小白瓜的市场前景正在下滑,不被长久看好,整个市场对小白瓜的满意度不高,小白瓜种植已经在走下坡路。从寿光去烟台龙口的车上,村民自发的和宋开兰讨论种蔬菜的问题,虽然收入高,但是种蔬菜大棚的劳动强度大,需要一天到晚的守在大棚里劳作。郭堂村目前的现实是,劳力都出去了,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所以从目前的条件来说暂时还不是最好的选择。当天下午到达龙口考察,整个龙口地区已经形成了葡萄种植产业链,有的一家就种植了十几亩,葡萄园有露天的也有大棚的,当时虽然葡萄刚刚长出嫩绿的小叶子,但是上万亩的葡萄种植园犹如荡漾着碧波的绿色海洋。在龙口,与宋开兰同期扶贫的马吉利书记的老父亲给予了大力帮助,专门寻找种植新品种葡萄脱贫致富的种植户作为典型,因为这样的例子更具有说服力,看着村民们自发的向典型种植户仔细的问着种葡萄的每个细节,宋开兰心里开始有了底。

  宋开兰带领村民从龙口考察完回到郭堂村,正是黄河两岸开始割麦子种玉米的时节。宋开兰在开村民大会的时候就叮嘱村民,地里就不要种玉米了,要预留出土地来给葡萄育苗。刚开始,村民都还打算把地留出来,令宋开兰没有想到的是,不多久,村民的地里又陆陆续续的开始种上了玉米。难道是老百姓的惯性?宋开兰仿佛明白了什么,最主要的还是老百姓对地看的太重了,老百姓穷怕了,看不得地里没有粮食。坚韧的宋开兰性格没有泄气,田间地头上,村民家里的灶口旁,都是宋开兰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讲解,将种葡萄的好处一点点的灌输到每个村民的心里。

  这期间,长期的劳累和饮食不规律让宋开兰感到胃部不适,后来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检查发现胃多发息肉,2015年8月,瞒着家人和医院领导,在胃镜下切除了26枚,做完手术后一周,接着就回到了郭堂村,这是宋开兰的第一次手术。

  秋天来了,村民在地里收完玉米,又是该种麦子的时候,这是个关键的时间点!为了进一步确立激发村民种植葡萄的决心,宋开兰又组织村民第二次去了胶东,当村民们看到那一串串葡萄密密的挂满枝头,看到葡萄种植户就在地头点着一把把钞票的时候,彻底树立了村民们种葡萄的决心。这一趟回来之后,大部分村民留出了来年种葡萄的地,宋开兰也发起了种植葡萄的总攻。

  为了确保葡萄种植项目的科学化管理,在宋开兰的推动下,联合省立医院第一书记3个帮扶村,发起成立了“东明县康宝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理事会、监事会,健全运行机制,实行规划建设、技术指导、农药化肥采购和销售等“四统一”模式。以村委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带动引领农户规范化、科学化种植管理。在专家的指导下,在综合考察市场后,村民们选择了红宝石、克瑞森和紫甜这三个新品种,地头价格每斤在5元左右。

  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款每一分钱都要发挥出十二分的作用,带领村两委、合作社的主要成员一起,统一招标议价,通过与葡萄苗供应商的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以每棵两年嫁接苗2.55元价格签订了合作协议,还附加2年技术服务与协助销售,而当时老百姓自己询问的市场最低价格是10元钱一棵苗。一亩地500棵苗,三个村2016年春天共计700亩葡萄,35万棵葡萄苗,光这一项就为村民省去了260多万的资金。

  同时为了保证葡萄地能够浇上甜水,宋开兰与省立医院杨宪章、马吉利两位“第一书记”一起,积极争取省立医院资金资助143.2万元,结合东明县的土地整理项目,为帮扶的郭堂、张营、小李庄等3个村打了40-60米深灌溉井77眼、565米深灌溉井1眼,解决了葡萄种植的浇水问题。

  解决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后,就还剩下唯一的突破点-种植管理技术,葡萄种植对技术要求较高,种植过程中需要很精细的管理,而当地百姓缺乏相关经验。为此,宋开兰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聘请了山东农业大学的种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二是聘请“土专家”,在葡萄管理的重要时间节点,专家与葡萄苗供应商一起,不远千里来东明手把手培训村民,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后来,东明县农业局领导被这些专家们工作热情打动,给帮助解决了部分培训经费。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带领种植户学习新技术。考虑到老百姓担心的销售问题,虽然从市场分析来看,所种植的品种根本不需要担心销路,但是宋开兰为了给村民们吃上定心丸,还是做了很多工作:一是依托山东省立医院党委支持,在医院职工超市开展职工爱心购活动;二是与供苗商签订协议,把他们固定的销售商引进到焦园来;三是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商销售平台,以保证销售市场的万无一失。

  带领村民收获第一笔财富

  考虑到第一年葡萄处于生长期,无法给村民带来经济收入,而套种则可最大化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又不影响葡萄生长,还能给农民带来收入,宋开兰带着村两委成员反复考察,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与专家指导,最后决定种大蒜,等到大蒜收成之后,葡萄苗还没有长起来,这样交叉期也就一个月,大蒜收获后还可以种植小辣椒、西瓜等矮棵植物。于是郭堂村开始在葡萄地里间作套种过冬大蒜,和种葡萄一样,认真的宋开兰种起大蒜来也毫不含糊,完全按照技术顾问的步骤来,不省略任何一个环节,正是这种认真精神,在这个冬天里为郭堂村的农民带来了令人惊讶的收获。

  2015年的冬天,中国大陆碰到了30年不遇的严寒,莱芜、苍山、济宁几个大蒜种植区的农户,依仗于自己丰富的种植经验,在这个冬天没有采取足够的防寒措施,过于大意造成了成片的大蒜都冻死了,而宋开兰他们则因为完全按种植要求,采取了科学的防寒措施,扣好了保温膜,铺好了毡子。村民们间作的大蒜丰收了,每亩最少也收了3000多斤。往年1元钱1斤的大蒜,刚开始宋开兰估计今年怎么也得卖上个1元7角左右吧。结果一下子卖到了2元6角-2元9角1斤。这还不算蒜苔的收入。就光是这间作的大蒜,一亩地就平均净赚7000多元钱,一家子4、5亩的葡萄园,就是3万多块钱,郭堂行政村今年共种植葡萄98亩过冬大蒜,涵盖了95%的贫困户,仅此一项可为贫困群众增收70多万元。

  “我种植了6亩葡萄,套种了大蒜,今年仅大蒜收入平均每亩7000元以上,收完大蒜又种了泰国艳红小辣椒,赶上了好行市,每亩又卖了5000多元。今年俺村这235亩地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辣椒,有的还间作了西瓜,长得都不孬!”53岁的贫困户毕道元笑得合不拢嘴,在他看来,与过去每亩地1000元的年收入相比较, 他种过一辈子的地,都没有想到地里能种出这么多钱来。村支部书记毕铁稳说,我们村今年收入大约208万,在附近村出了名,菏泽市、东明县领导都来俺这儿调研,俺村老百姓的脸从来没有这么好看过,好多村民由不太愿种葡萄,到见了宋书记就想拉着去自己家里吃烩面。

  目前,种植的葡萄长势良好,周边村庄的百姓也很心动,许多人到郭堂的葡萄示范园转转看看,有的直接找宋开兰,有的找村支部成员,希望能跟着郭堂村一起种葡萄,预计来年能扩种500亩以上。葡萄种植开了黄河滩区经济林种植的先河,改变了群众固有思维,坚定了群众产业致富道路。

  黄河水还是那个黄河水,老椿树还是那个老椿树。而今,看到村子里现在整洁的面貌,村民们起早贪黑的去葡萄园里忙活,脸上洋溢着的是对生活满满的希望。走在葡萄园里,宋开兰在心里默默的算着,葡萄用的是二年嫁接苗, 2017年即可进入结果期,亩产2000-3000斤,纯收益可达10000元左右;第三年以后进入盛果期,亩产5000斤以上并可持续至少二十年,每亩年纯收益可达20000元以上。

  医疗扶贫三部曲之一——乡镇卫生院的改革

  2015年5月份,郭堂村村民李麦月,在当地医院里查出是脑血管畸形,通过宋开兰联系了省立医院,准备去做手术。结果在省立医院专家的确诊,实际为脑膜瘤,经过开颅手术非常成功,花去了医疗费用5万多元,在宋开兰的帮助下通过重病医疗补助解决了她的部分医疗费用问题。通过李麦月的这个实例,宋开兰开始思考乡里的医疗水平和村民因病返贫的问题。

  这件事情过了一个月,2015年6月25日,在宋开兰的组织下,省立医院内各科室的十余名专家组成医疗队来到郭堂村,为村民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免费义诊活动。查体、问诊、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认真地为每一位前来寻医问诊的乡亲进行诊治。仅仅两天的时间就免费为1000余人进行了义诊、免费测血压300余人次、做心电图150余人次、发放了近2500份宣传资料。

  “当时的情况比赶大集还热闹呢,我和老伴儿那天去的晚了些,本以为人家肯定忙得不给看了,没想到这些专家是一直看到太阳落山啊。”回忆起那天去义诊现场的情形,郭堂村的郭大爷仍然记忆犹新。

  看到这些,宋开兰想起了到郭堂村扶贫临来之时,医院领导曾语重心长的对宋开兰讲道,能从医疗方面给村里做点工作,那是长久之计。

  “能从医疗方面给村里做点工作,那是长久之计”这殷殷重托一直放在宋开兰的心上。医疗扶贫不像修路是一次性工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个动态过程。在村里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同时,宋开兰没忘了医疗扶贫。宋开兰第一次进焦园乡卫生院,新建的四层楼还带电梯,从外边看上去是非常漂亮,但是宋开兰一进电梯,却是发现了电梯里不知哪个小孩子刚留下的大便。在一楼的输液室里,那一排排供患者坐的新椅子,除了屁股经常坐的那块还是干净的,其余地方满是灰垢,护士注射用的小推车上,医用胶布粘的到处都是,上面放着的是乱七八糟的棉棒,护士加药时也不带口罩。在卫生院院子里矗立着一个小平房,在现代感的门诊楼前显的特别不协调,平房里放着各种杂物。很明显,医院的管理还跟不上硬件的建设水准,改变得从一点点开始,于是宋开兰就经常去卫生院李金忠院长那里,像医生把脉一样慢慢了解诊断卫生院的情况。

  首先,为了更新、增加焦园乡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宋开兰把这里的现实情况汇报了省立医院的领导,省立医院免费提供了价值226.4万的数字胃肠机一台,送了十二张骨科医疗专用床。设备的提升还不够,宋开兰协助卫生院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找省立医院的领导特批了乡卫生院的培训资格,给焦园乡卫生院培训了3名大夫,光培训费、住宿费就省掉近3万元。培训的2名康复理疗师学成归来,已经把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开起来,填补了卫生院的一项空白,使病人受益。在宋开兰的协调支持下,焦园乡卫生院新建配楼得到了省立医院专家在流程设计方面的支持,在配楼建了专业的药房、药库,专业的消毒供应室,原先那个建小平房的地方也设计改造成了一个小花园,从此以后,焦园乡卫生院在全县卫生院检查的时候,稳居前三名。2016年,焦园乡卫生院还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百姓满意乡镇卫生院”。

  医疗扶贫三部曲之二——成立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明医院

  2015年七一前组织的党员义诊,焦园乡卫生院的改变在东明县影响较大,引起了东明县卫计局与东明县人民医院的关注,知道了扶贫的书记里面还有自己医疗系统的人,于是就经常让宋开兰到县医院帮助检查,希望提升一下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就这样,宋开兰又把帮助东明县人民医院的事情挂在了心上,回到了娘家山东省立医院求助,医院有些同事就说了,让你去一个村里扶贫,又不是让你给一个县里的医院扶贫,你这咋还越管越多了。宋开兰没有说什么,向领导反应了情况,凑巧的是当时省卫计委正好有个政策——三甲医院帮带县医院的政策,宋开兰小跑着找到了省立医院医务部曹部长,开始商量这个事情。在省立医院、菏泽市卫计委双方共同努力下,菏泽市东明县人民医院成为了山东省立医院的帮扶对象。2016年3月份,在菏泽市卫计委主任的带领下,东明县卫计局乔合银副局长代表官方,东明县人民医院理事长、书记黄腾与山东省立医院院长秦成勇三方签了协议,帮扶期为三年,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明医院的大牌子,稳稳的挂在了医院新院区的门诊医技楼的楼顶。

  光挂上省立医院集团的牌子不行,为了切切实实的提高东明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在宋开兰的引导下,东明县人民医院打出了“学省立,找差距,打造学习型医院”的口号。从东明县人民医院的领导层开始培训,医院副院长领队,然后是每个科室都是一对一培训,医务部去医务部,护理部去护理部。培训完每个人写出心得总结,把总结放在县医院的院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东明县人民医院的医疗特色,宋开兰又去省立医院与母校天津医学院同学积极争取了到两个专科护士培训资格,培养了国家级的PICC专科护士一个,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一个。一直到现在,东明县人民医院还有14个大夫在山东省立医院学习,这样三年下来省立医院就能给东明医院培养30多个专科大夫。

  2016年的5.12护士节,宋开兰又带着东明县医院的理事长等一行7人,去她的母校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天津市总医院考察学习,从硬件到软件统统都学了一遍。考察过后,效果立竿见影,举一个小例子,现在的东明县人民医院各个科室统一墨绿色立体的标牌,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科室的名字,医院的医生护士统统都换了淡蓝色的上下分体的护士服。

  2016年的7月1日,在宋开兰研究生导师管庆波主任的支持下,借助白求恩医学基金的资助,东明县人民医院成立了糖尿病专科门诊挂牌,省立医院、菏泽市立医院的内分泌专家不定期到院义诊并与科室医务人员交流研讨。

  就这样,通过一件件实事,真正实现了东明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扶贫,让东明县人民医院实现了质的跨越,惠及了全县的人民,减少了像李麦月这种情况的发生。

  医疗扶贫三部曲之三——远程医疗

  其他乡镇卫生院院长看到焦园乡卫生院和东明县人民医院的变化后,都很着急,都想提高自己医院的管理水平,纷纷找到县卫计局领导提要求,希望得到宋开兰书记支持。护理出身的宋开兰对医院具有天然的责任感,在繁忙的扶贫工作中,她抽出时间,在卫计局领导引领下,陆续的去了其他十几个卫生院了解了情况。每个卫生院都在急切的渴望着变化,宋开兰没有因为摊子大而放弃帮助的想法。她在回济南的时候,抱着试试的态度向省立医院党委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知道省立医院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乡医院都派省立医院的大夫去坐诊吧,未曾抱多大希望。可是,事情却有了转机,医院领导提到可以依托山东省、山东省立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开展远程会诊。远程会诊!宋开兰心里一喜,专家远程会诊,分层诊疗,可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能使偏远地区享受到医疗专家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共享培训资源,而且可以赢得患者宝贵的就诊时间,也同时为患者节约了看病时间和往返的费用,非常适合东明县缺乏医疗资源的情况。宋开兰马上把远程医疗这个事情和乡镇医院领导们说了,可是乡镇医院领导大多还只是听说,但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情。

  先建起来,让医院看到效果再说!在宋开兰的引导下,东明县选了第一批6家比较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省立医院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去这6家卫生院建基站,免费提供网络程序和网络课程,给每家卫生院节省了30万元费用。但是从2016年的6月份开始启动,一直忙到11月份,总体进展缓慢,宋开兰急了,为了让卫生院的院长们有更加直观的感触。宋开兰在县卫计局领导支持下,带6家医院的院长到省立医院远程中心学习参观,了解硬件配置、软件运作、现场看了一场正在进行的3方会诊。看完省立医院,宋开兰又带着他们去了远程医疗做的较好的泰安市中心医院,以及他们的第一书记帮扶的翟寨乡卫生院远程医学中心,学习市级、镇级如何具体运作,让他们亲自在远程医疗中心体验,现场看视频会议。回来之后,进度明显加快。在卫计局大力协调下,网络运营商、硬件设施招标紧锣密鼓进行,就这样一步步把第一批远程医疗试点建了起来,而今,远程医疗已经在这些医院慢慢开始发挥作用。

  这期间,也就是2016年的8月份,因为同样的原因,饮食不规律、吃饭吃的急、凉菜吃得多,宋开兰又做了一次手术,切除了29枚胃息肉。作为一名极其专业的护士,怎么可能不知道爱惜身体的重要性,可是为了扶贫工作,跑前跑后,不要命的宋开兰已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

  没有人去要求宋开兰这么做,但是她却让东明县的医疗水平至少前进了20年,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刚刚富裕起来,一病回到解放前。

  学做结合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第一书记

  学做结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第一书记,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且来自会堂上一个人肺腑的心声。2016年5月31日上午,东明县的庄子会堂,全县召开两学一做专题会,由副书记、县长魏琳主持,县委书记万存周讲完党课之后,宋开兰应邀在会上做了题为“学做结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第一书记”的专题演讲,内容从村里科研立项种葡萄,到种大蒜给老百姓创造效益,如何带领村里两委班子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人民心坎里。不用任何准备,不用演讲稿,怎么做的就怎么说,一个个鲜活的事实例子,宋开兰自然道来。听的全场静悄悄,全县900多个支部书记听得聚精会神。那已经含有当地口音的普通话饱含了宋开兰为百姓干实事的深厚情感。郭堂村妇女主任梁爱玲激动地说:“宋书记,你讲得太好了,实活实说最感人,好多人都流泪了。我周边的书记都向我打听你,我感到很骄傲!”从这以后,宋开兰这个名字在东明县开始广为人知,宋开兰成了东明县的小名人。她带领郭堂村党支部打造村级服务型党组织,既获得了村民的满意,也取得了县乡组织部们认可。

  古老的黄河已经流了多少年,苦涩的黄河滩涂高碱水已经让村民家的水壶里堆起了厚厚的水垢,多少代人都没有走出来的路子,宋开兰带头走出来了,是宋开兰让村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了希望。两年的扶贫工作马上结束了,而宋开兰并没有就此止步,她刚刚联系了省农业厅争取了《重点村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为郭堂村下一年争取了30万元的资金资助葡萄种植,扶贫不止步,致富在路上……

  扶贫工作硕果累累,可是宋开兰瘦了,张纪习黑了,张纪习一直到宋开兰做第二次胃息肉切除术,才知道媳妇去年已经做过一次。从老同学到老伴,他知道她要强,不忍心说她,唯有多照顾。

  那是30多年前,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女孩骑着自行车,她是去10多公里外的高家柳沟中学上高中。这个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女孩,扎个两个马尾辫,她把自行车推上一个又一个上坡时,回头望望自己的村子,吃苦勤奋的父母咬牙坚持送她读书,没有因为贫困或者她是女孩而让她辍学,而邻居家的小孩却因为贫困回家务农打工。为供孩子上学,往往原本没有钱的家庭为此要付出更多,因此贫穷是那个时代压在农村孩子肩头的大山。这个小姑娘常常在思考,村子为什么贫穷,是因为丘陵地区吗,是因为耕作效率低下吗,可是明明父母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干活很辛苦!幼小年龄的她就存下了为老百姓致富的抱负,这也是她学习的动力之一,她发誓等她有能力的一天一定要改变农村的贫穷,让婶子大娘们都过上好日子。这个来自沂蒙山区的小姑娘就是宋开兰,而今,她站在黄河岸边,新春的柳树已经初蕊绽放,大片的葡萄园里种植户正在给平安越冬的葡萄扒土、修枝,为新年的定苗做准备。老百姓干得欢实,宋开兰笑得灿烂。两年帮扶,一生牵挂,这黄河岸边何尝不是宋开兰的故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