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媒体报道 << 中国农村网
电光村“第一书记”苏维:妙用“共同语” 描绘新蓝图

  “我们换了吧,你回松绿村,我留下来。这里路不好走,我会苗语,我是男生。”看着同事无助的表情,苏维主动提出了与同事对换驻村地点。

  2015年3月,苏维和同事(女)分别派驻水城县阿戛镇松绿村和电光村。他们一起前往派驻地,到了才知道电光村(原高中村)的艰苦程度是松绿村的数倍。电光村不通路,出行要爬2个多小时山路。全村90%是贫困人口,村民95%是苗族,当地人都说苗语,很多人根本听不懂普通话,这一切比想像中的还要落后。

  就这样,苏维开启了他在电光村的驻村生涯。

  用行动“征服”群众

  “谢谢苏哥哥!要是没有苏哥哥,我们四个还是‘小黑人’(没有户口的人),我们还吃不饱饭,爸爸也不能回来上班。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叔叔一样帮人。”13岁的杨开美格外的懂事。

  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意,苏维到村第二天就与其他村干部商议召开群众会,可第一次群众会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第一次群众会稀稀拉拉来了几个人,来的几个还不发言,即使说也是几个人私下嘀咕。

  老百姓为什么不愿参加群众会?会后,村主任杨友华给他讲了实情:“来的驻村干部多了,全部都是走马观花,来渡金的,最多到村干部家坐坐,表示个意思,晃两年就回去了,没得意思”。

  知道真相后的苏维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战术”,开始一户一户走访,用苗语与群众交流,用真情、用行动“征服”群众。

  走访中,苏维了解到猫场组杨文军家的情况,家里一贫如洗,睡觉的床都是用砖头和木板支起来的。由于忍受不了家里的贫穷,妻子两年前离家出走,为了维持生计,杨文军只好外出打工,家里留下4个没有户口的小孩艰难生活(13岁的杨开美带着3个弟弟在家一天就吃一顿饭——不吃早餐,中午在学校吃一餐,晚上有米就煮来用水泡着吃,没有米就不吃)。

  看到杨文军家的状况,苏维心急如焚,随即来到派出所将情况如实反映,派出所民警同志当即特事特办,帮助4个孩子上了户口,随后又向政府帮杨文军申请办理了低保。同时,发起单位上的同事和身边朋友捐款、捐物,为其购床及生活用品,组织村支两委全体工作人员、六盘水“行之公益”组织、供电所职工到家帮助收拾、整理,安装水、电。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苏维打电话将杨文军劝回了家,并帮其在电光村的吉源煤矿找了一份工作——井下开皮带机,月收入3000元。

  此外,苏维还为被遗弃的老人熊家秀盖房、为居住偏僻山脚的残疾人家庭杨兴全协调地基搬迁、带重残家庭苏帝全孙子看病,带残疾人王少云家孙子到水城与自己的孩子共同生活,联系矿务局总医院为全村留守儿童免费体检等等。

  苏维的所作所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他所召开的群众会,几乎人人到场,大家畅所欲言。

  修道路造福群众

  “这回(往后)我儿子可以带着媳妇、孙子常回来看我了。这事得感谢小苏!”在道路施工现场,罗永秀老人很是激动。

  “这回好,我们不仅能把东西拿出去卖,还会有人开车上门来买了”熊兴义道出了全村人民的心声。

  电光村13个村民组21个自然寨,很多寨子都没有通路,即使有路也没有硬化,连农用车、摩托车都无法通行,进出村寨只能靠步行。留守在家的老人述苦:“路不通,不要说发展,就连外出打工的子女都不愿意回来,孩子谈个对象都不敢带回家”。“小苏啊,你想想办法,帮我们把路修好嘛”听到老人们近乎哀求的嘱托,苏维感到无比的心酸。

  为了修路,苏维又陷入了忙碌之中,他一边回“娘家”汇报情况,一边向县交通局申请通组公路硬化项目。“娘家”好办,在领导的帮助下,很快就争取到了20万元资金修通了鸡中顶至大岩洞的毛路。但交通局却不一样,通组公路硬化项目要领导审核,苏维连跑了四次都因为领导开会忙而未能照面,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五天他早早的来到了领导办公室门口等候,领导一来他第一个向其汇报情况。领导当即表示会尽快落实此事,但前提是施工占地没有补偿,不能有堵工。回村后,苏维马上组织召开群众会,挨家挨户做思想,群众非常支持。随后,县交通局批准了硬化通组串寨公路15公里,总投资近1500万元,2017年1月已全部完成设计,2017年2月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8月可以全部完成硬化。道路硬化可以解决800余户3000余人的出行难问题。

  此外,为了彻底解决生产难、土地丢荒问题,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苏维还向县交通局争取到了近20公里的产业道路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工作。

  引“三变”致富群众

  “苏书记人好,实在,我们相信他,他讲入股就入股,他讲怎么办就怎么办。”水城县牛得很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杨光贤如是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办法让老百姓致富才行,但如何授渔?苏维为此费劲了心思。

  苏维每天在家想,上山看,见人问。经过几个月走访、分析、思考,他终于找到一个突破点,村民多是小花苗,喜欢养牛,每家都养有1—5头牛,而且荒山荒坡特别多,大约3000余亩,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牧场,于是他萌生了搞养殖的想法。说干就干,苏维当即跑到市里请到了市管专家葛发权老师到现场考察,考察结果是适合大规模养牛。这可把他乐坏了,他决定成立合作社,以“三变”改革模式发展养殖,对现有牛群进行集中养殖、统一管理。他一边写可行性报告,一边挨家挨户做思想,到养牛户家征求意见,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和支持。

  2016年12月,水城县牛得很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虽然成立了,但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建设管理人员,怎么办?苏维把能预见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一一攻克。“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苏维先是来到水城县农村信用联社帮助农户办理贷款证,每户5万元的“特惠贷”就作为合作社的入股资金。同时,申请退耕还草项目(1000元/亩),动员农户将草地入股养殖场。

  资金问题解决了,苏维又跑到市里请专家多次到大坪子进行调研、选址、设计,同时请其为养殖场提供技术指导。苏维还多次带群众到外地考察养牛项目,在总结别人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在专家们的帮助下,电光村在全市率先创新了养牛合作社新模式——集中养殖、统一管理、自主经营。

  在苏维的号召下,大坪子全寨90%的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参与建设养牛场项目。水城县牛得很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第一期养牛场试点项目规模总投资420万元,建标准化养牛场5000平方米,年养牛500余头。目前,一、二号养牛场平场工程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00万元,46户农户自愿申请投资入股养牛场项目,与合作社签订了投资入股协议,持有股权证书,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苏维始终坚信,脱贫致富要靠产业。目前,除了养牛项目,电光村的养羊、养鸡、苎麻、苗族传统纺织项目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