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媒体报道 << 中国农村网
江安:贫困村变身小康村 村民编民谣盛赞第一书记

  2月27日,天下起了小雨,从江安县环保局选派到阳春镇兴旺村的“第一书记”别昭君走在去往兴旺村村办公室的路上,看着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她感慨万千。“自去年担任兴旺村第一书记以来,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每天在这里呆的时间比我陪家人的时间还长不少”。在兴旺村工作的这段时间,“5+2”、“白+黑”几乎是她的常态,在她的带领下,兴旺村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人民群众收入稳定提高,日子越过越幸福,贫困村真正‘变身’为小康村,现在村民碰到别书记都改口叫“大功臣”。

  摸“准”扶贫对象 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时光倒流,回到2016年1月29日,别昭君担任了江安县阳春镇兴旺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工作对于别昭君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这并没有难住她。在入驻兴旺村之前,她便在网上了解国家扶贫的相关政策、了解优秀“第一书记”的工作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别昭君对即将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规划到组、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思路清晰了,别昭君到兴旺村的头件事情就是精心编制兴旺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立贫困户主导产业。随后,别昭君组织村两委发放填写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

  为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别昭君到村的头一个月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每到一户都认真记录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因病致贫11户40人,因残致贫19户59人,缺少劳动力致贫13户39人...”通过将近一个月的走访统计,别昭君把兴旺村贫困户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好几次天都黑了,她还在贫困户家里。”一同走访的兴旺村支书董大贵说。

  摸“准”村情民情 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基础”

  兴旺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别昭君的到来,群众看到了基础设施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大伙的脱贫意识和积极性。别昭君先后争取部门整合资金、帮扶单位、企业等资金6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基础。从原来仅有通村公路2.2公里、毛基路和泥结石路 8.6公里,到如今新建泥结石公路1公里、完成硬化水泥路8.6公里、新建生产作业道7.05公里,可以说,条条大路通兴旺。同时,新建蓄水池3口、管渠5公里、修建369平方米的办公阵地和1014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实施改厨改厕14户,危房改造28户。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这条入户路,就是村上帮忙修建的,以前是烂泥巴路,恼火得很,现在天晴下雨出门都很方便。”从通村公路到自家的入户路,兴旺村村民王有云都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摸“准”资源优势 确保产业发展“稳定增收”

  “在我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怎么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别昭君说到,在她看来只有两条路可行:一是走出去,组织群众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二是依托兴旺村实际情况走一条产业发展之路。别昭君组织村支两委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发展以塔罗科无核血橙种植和稻田养鱼作为本村的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致富增收。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扶贫产业共带动贫困户48户,172人,发展养殖示范户6户,成立了水产养殖专合社,构建了“党组织+专合社+党员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周转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加入专合社进行保底分红和效益分红。通过精准帮扶,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脱贫前的年收入低于2700元增加到5380元以上。

  2017年,别书记与村干部一道继续做好已脱贫群众的跟踪服务工作,继续发展产业、跟进帮扶,避免已脱贫群众再返贫。目前,已和一家年产值上百万的铜芯线包装公司联系协商,在兴旺村开个加工厂,带动村民就业,同时拉动整个村集体收入。

  “扶贫政策好又好,下派书记勤又勤;特色产业能致富,贫困群众喜开颜;条条道路俱宽畅,新房高大宽又亮……”随着兴旺村新民谣的唱响,兴旺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