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冬枣卖不动,现在是客人上门来收了。”2015年2月驻村任职以来,张庆旭、王彤、卢永生、肖永达和柴哲5位省国资委的第一书记推广日光大棚,开拓营销渠道,在两年的时间里,帮扶的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谭家、台一、铲头李、单家和台四5个村6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当了20年枣农
改种日光大棚
台四村种枣大户郭俊明是种了十几年枣的老枣农,“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过去是客商上门收购,现在拉到市场低价都卖不掉。”类似郭俊明这样的情况,在省国资委第一书记5个帮包村较为普遍。
经过市场调研,省国资委第一书记工作队发现,近年来传统的种植模式导致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大田里种枣树,每亩地能打3000斤,每斤枣也就能卖两块钱,一亩地的收入只有6000块钱左右。
工作队从项目基础、短期脱贫与长期效益、稳定性与风险性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综合权衡群众意愿,最后确立了发展冬枣日光大棚、冬枣储存气调库产业项目,来帮助村里脱贫致富。
日光大棚分为春棚和秋棚,春棚可以让大枣提前成熟半个月到20天,秋棚可以推迟冬枣的成熟时间,正好错过10月份大枣上市的高峰期。价格能比大田冬枣贵一倍,每亩地增收1万元不成问题。
李云明是单家村的村民,当了近20年的枣农,听说建日光大棚还有补贴,不禁动了心思。第一年,李云明把家里3亩地改成了日光大棚,结果这3亩地的收入翻了一番。2016年,李云明下定决心,把家里的12亩地都改成了日光大棚。
现在,第一书记工作队利用扶贫资金300万元,按照村户共建、收益共享和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建设了冬枣日光大棚270亩、高标准钢结构大棚7亩和总容量520吨冬枣贮存气调库17个。
盘活线上线下销售
还建起千亩采摘园
“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产自销、等客上门的销售模式。”第一书记张庆旭说。为此,村里成立了国惠冬枣专业合作社,还利用众筹网站,联合网络新媒体,推出了两期“沾化冬枣公益众筹项目”,筹资近80万元;通过电商、网购方式,以高出市场价近一倍的价格推向市场,让枣农实现增收。
有了线上营销,还得盘活线下渠道。山东省国资委第一书记工作队联合大的餐饮集团,建立“沾化冬枣绿色基地”,成为餐饮集团的长期冬枣供应商。同时,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通过“集团采购+高端定制”的模式,为枣农推介高品质冬枣,主动出击,广泛吸引超市、客商来村考察对接等。两年的时间里,枣农销枣增收近百万元。“现在卖一斤枣的收入比过去卖5斤都高,这‘小冬枣’真成了‘金疙瘩’。”村民段井文说。
为了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冬枣品牌,第一书记顺应旅游经济趋势,利用帮包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冬枣资源,协调资金100万元,撬动地方政府投资260万元,规划建成了集旅游采摘、休闲娱乐、民俗游览于一体的千亩冬枣采摘园。
每当冬枣成熟时节,园内游客络绎不绝,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铲头李村枣农宋德利说:“以前是俺自己摘枣卖枣,现在是坐在地头上等着收钱就行了。”
目前,当地形成了以冬枣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因户施策的产业扶贫格局,为帮包村长期收益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仅产业扶贫一项,每年可为5个帮包村集体增收70万元,受益群众直接增收400万元以上。
致富先修路
帮修村路近17公里
入村之初走访调研中,群众对出行难的问题反应最为强烈。为此,第一书记统筹利用行业扶贫资金及协调资金1200余万元,对5个帮包村进行了村庄道路及配套设施综合整治工程,修建村内道路16.7公里,硬化生产路9.8公里,衬砌排水沟12公里,清淤灌溉沟渠9公里,巷道铺砖1万平米,整修地上渠0.5公里,修缮桥涵5座,一举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帮包村最大的民生问题。
为进一步改善村居生活环境,针对村民普遍关心迫切需要的民生诉求,利用各类扶贫资金近440万元,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绿化、亮化、美化等民生工程。5个村完成旱厕改造510余户;5个集办公服务、文化书屋、健身娱乐于一体,设备设施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已建成投用;先后完成低压电路升级改造、电增容及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栽植各类绿化苗木7000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巷道照明灯230盏;累计粉刷墙面5万平米、绘制文化墙1300平米;建设安置房12间、学生候车亭1个。村里过去泥泞不堪的小路变成了条条宽敞的大道,过去的垃圾场、臭水湾变成了现在的文化广场、健身公园。
“我都80多岁的人了,没想到老了还能享福,现在不但路好走了,还能到广场去听戏,多亏俺村来的第一书记!”谭家村的谭友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