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大会主页  >  媒体报道 << 中国农村网
山东省派“第一书记”卢永生:扶贫两年,要管用20年

  深入调研、修路架桥、产业扶贫、架构物联网体系、文化扶贫……山东省派“第一书记”卢永生在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铲头李村扶贫两年,不但将这个闻名远近的贫困村一跃改造成人人羡慕的富裕村,还初步建立起着眼长远的长效发展机制。“扶贫两年,要管用20年。”卢永生说,扶贫不是急就章,更不能“人走茶歇”,而是要带领村民找到真正迈向康庄大道的新路子。

  “扶贫要立足长远”

  

  “第一书记”卢永生走访调研村里情况。中国青年网 宿希强摄

  2015年2月11日,山东省国资委办公室副主任卢永生作为“省派第一书记”被安排到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铲头李村扶贫,时间是2年。

  初到村里,卢永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里转了一圈,眼前的景象让他十分揪心:他总结为“三破三无”--道路破、办公室破、自来水管破;无活动室、无幸福院、无健身广场。

  不过,卢永生并没有急于大刀阔斧地作为一番,他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不能拍脑袋。

  扶贫,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为此,卢永生自制了一份份调差问卷,然后拿上到各家各户去认门。“其实就是想听听村民的心里话,问一问群众想干什么。同时,也多动动嘴,把我们的规划讲给每一位干部群众听。”

  铲头李村地域较大、耕地较多,加之路面不平坦,单单靠一双脚无法快速了解到村里的概况。村主任宋德安回忆,刚来村里的那段时间,卢永生常常到了深夜还不睡觉,从网络上下载的卫星地图,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将村里的情况熟印在心,他找到了一位专业的朋友,帮忙手绘了一幅详细的村地图。人口情况、致贫原因等等都在地图上一一标注。“有了这张地图,开展扶贫工作就有了眼睛,可以看得更清,效果也更好。”卢永生说。

  在细致的走访调研活动后,卢永生已经基本摸清了村里的情况、村民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但他仍没有急于求成,“两年的扶贫时间很宝贵,”卢永生的任职期只有短短两年,“但扶贫必须立足长远,我必须看到村里未来二十年的路,所以必须先摸清家底,才能制定长远规划。”

  与此同时,卢永生详细研读了滨州市沾化区以及大高镇的规划,“扶贫必须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与区县、地市的发展规划合拍。”在他看来,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相当于给自己安了一个“鼻子”,有了敏锐的嗅觉,可以随时抓住机遇;二是作出能利于村庄长远发展的规划,不至于“人走茶歇”。

  “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

  

  卢永生上门走访慰问贫困户家庭。中国青年网 宿希强摄

  扶贫工作,首先要取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我是带着组织的嘱托来的,必须要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把党的政策给每一个村民讲明白。”卢永生说。

  铲头李村共有120户贫困户,扶贫难度不言而喻。卢永生和村“两委”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慰问,送上米、面、油、被褥等生活用品。

  为了解决村级组织涣散的问题,卢永生会同村“两委”也逐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两年来,在每一个重要节点,村里都会针对妇女、儿童、老人、党员等各个群体,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送上温暖与关怀--三八妇女节,开展的好媳妇、好婆婆、勤劳致富女能手评选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文艺汇演并向全村59名儿童和小学生赠送书包、文具盒等节日礼物;“七一”期间,组织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走访慰问老党员;10月举办“温暖重阳、关爱老人”庆祝活动,向70岁以上的69名老人送去了播放器或丝绒被等礼物;12月开展送温暖活动,向39户特困户发放取暖煤,棉衣、棉被,食用油、面粉,并对部分房屋、门窗进行了修缮;年底,组织省十字会眼科医院开展了义诊送药活动……

  

  卢永生给孩子们送去生活用品。中国青年网 宿希强摄

  “两年了,卢书记吃住都在我们村里,我们真舍不得他离开。”村主任宋德安告诉记者,在村民们眼中,卢书记特别“走心”。

  “要想富,先修路”

  “这么多年来村里的路都是坑坑洼洼,一踩一脚泥,这突然变成平的、硬的了。”

  70多岁的村民王老汉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自家门前的道路,新来的“第一书记”最初给他最大的震撼就是这一条条让他不太习惯的路。

  铲头李村毗邻高速路、国道,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冬枣产业也有历史渊源,但卢永生发现,制约这个村庄发展的要素恰恰是交通问题,村子及周边的路太差,村民种植的冬枣运不出去!

  “要想富,先修路。”卢永生四处奔走,积极协调,争取到财政资金189万,山东省国资委也协调资金80多万,建设了高标准道路5.4公里,边沟4公里,桥涵3座,改造自来水管10公里。

  其间,让很多工程队不理解的是,卢永生在修路架桥过程中一直紧盯工程质量,甚至被笑称为“监工”。对此,卢永生心里自有一本账:“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造福村民,不能出任何差错,我还是考虑长远,希望多年以后,村民们仍有好的路桥可走。万一修的路、架的桥用了三年两年就不能用了,国家的钱不是打水漂了吗?”

  升级冬枣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铲头李村冬枣大棚。中国青年网 宿希强摄

  随着调研的深入,卢永生发现铲头李村发展潜力很大,这个村子人均耕地面积多,土地适合种植冬枣,村里也有种植冬枣的传统。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冬枣种植技术落后,冬枣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产业链也完全不成形。

  卢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沾化区历史上就有“冬枣之乡”美称,如何让铲头李村的冬枣叫得响呢?

  最终他和村“两委”达成共识:升级冬枣产业!他打响的第一枪是引进冬枣大棚。因为大棚冬枣优势明显:上市早、果品好、价格高。卢永生争取到了3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建大棚的钱村民只需要出一半。他又专门请来了冬枣大棚的技术专家,手把手交给村民如何种植大棚。

  当年,大棚冬枣的效果就出来了,全村共建设了48亩冬枣大棚,增加村民收入40多万元。

  “村民中也有不信的,结果后悔得不行。”铲头李村主任宋德安笑着告诉记者,“有位村民对冬枣大棚持犹疑态度,第一年就没种大棚。看到别人种大棚,收入大幅增长,第二年尽管扶贫补贴没了,也上了大棚。”

  冬枣大棚获得村民认可后,卢永生开始有条不紊地完善整个冬枣产业链:成立了沾化区最大的村级冬枣市场,建起了文化气息十足的冬枣采摘园,建成先进的冬枣物联网体系,冬枣生长过程可通过视频终端实时公开查看,打造有机冬枣高端品牌……

  在带动村子走向小康的路上,卢永生没有忘记为贫困户拔掉“穷根”。他了解到,很多贫困户是因为老弱病残,没有劳动能力。这也是扶贫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卢永生开出的药方很简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有钱了,可以形成长效机制救济贫困户,这样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卢永生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村“两委”的赞成。

  2015年,村集体的第一个高标准冬枣大棚落地,当年就增加集体收入8万多元。

  “卢书记给我们铺好了路,我们要好好地走下去。”铲头李村主任宋德安感慨。

  文化扶贫,解决村民老龄化问题

  

  铲头李村举办重阳节茶话会。中国青年网 宿希强摄

  “扶贫是他助,还要考虑到自助的问题。”卢永生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想方设法激发每一个贫困户的潜力。贫困户中,老龄化现象严重,体力活显然干不了。如何让他们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卢永生选择的路径是,文化扶贫。

  他和村“两委”经过动员,组建起了一支30人的“威风锣鼓队”,协调清华大学的校友捐赠了乐器,又专门从山西请来了锣鼓专家前来授课。

  “锣鼓队是一项文化娱乐,既可以陶冶村民情操,又可以增加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卢永生表示。而他更深层次的考虑是,让这支锣鼓队最终走向商演之路。“锣鼓队练好了,就可以接商演项目了,比如开业庆典、商业活动什么的。村民们既娱乐了自己,还能有收入,何乐而不为?”

  在铲头李村,每天清晨在村里溜达一圈已成为卢永生的习惯,他已融入这个村庄。村民们都很自然地和他打招呼,聊家常。“上回送来的被褥都用上了。”有人告诉他,也有人招呼他到家里坐坐,“今年的大棚比往年多收入一万块钱……”

  在卢永生的住处,床头位置摆放着省里发放的“第一书记”金色牌匾。“这块牌匾每天都在提醒我,应该不辱使命。”卢永生说,“我的扶贫工作已临近尾声,但我会永远记住这里。”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心里很矛盾,“希望卢书记留下,但又怕耽误卢书记的前途。但他肯定是永远的铲头李村村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