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老人坐在村委前的小亭子前晒着太阳,对面小广场上年轻人正在打篮球,远处的小河边上,一位妇女正在洗着衣服……田家峪村这个座落在山窝窝里的小山村散发着一片祥和宁静的气息。一位中年人路过时,很多村民都会主动跟他打起招呼,在村民心里,村子从穷山村变身美丽花园,眼前的这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正是两年前由山东能源集团派驻这里的第一书记安宝川。
建冷库、修姜窖 苹果和生姜都卖上好价钱
再过几天,田家峪村新建的苹果恒温库就要投入使用了,这个具有200万斤储存能力的恒温库,对每年产出五六百万斤苹果的田家峪村而言,无疑是解决苹果储存难题的一味良药。
田家峪村位于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南3公里的山沟里,村里人多地少,是个典型的省定贫困村。村民大多以种植生姜和苹果为生。田家峪的苹果因清脆甘甜备受市场好评,因此村民种植数量也与年俱增。每年,全村苹果产量高达五六百万斤。
苹果高产本是一件好事,但储存问题却成了全村的一大难题。为了储存当季未卖出的苹果,田家峪村不得不到邻县沂南寻找冷库存储苹果。“苹果存在别人那儿,卖苹果的时候价格只能听别人说,收益不能保证。”安宝川说。
真正让安宝川下定决心建恒温库是另一件事。去年,村民存放苹果的冷库面临拆迁。冷库拆了,库里几十万斤苹果该怎么办?安宝川和田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杜宝竹以及村两委成员急忙赶到沂南找相关部门协商,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决定冷库延迟两个月拆迁。就在这两个月里,苹果的价格每斤上涨0.5元,田家峪村70万斤苹果最后多卖了35万元。
苹果寄存在外地既不能保证价格透明,也没有市场话语权。尤其是经过这次事件,更是让安宝川坚定了建设苹果恒温库的决心。经过走访和村两委的共同商讨,安宝川利用2016年度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整合社会资金170万元,建设了储存能力200万斤的苹果恒温库。不仅可以解决本村苹果的储存难题,每年15万元的租金收入也可以帮助贫困户脱贫。
不仅如此,安宝川还利用专项扶贫资金,由贫困户入股,建设了存储能力50万斤的山体生姜储存恒温库一处,年经营收益3万元,由贫困户按股分红,贫困户还可利用生姜的价格波动,择机出售,间接受益也非常可观,并由此带动全村生姜产业的发展。
治水筑路整村貌 半山腰的房子开起农家乐
无论是生姜还是苹果,哪一样都离不开水。但田家峪村三面环山,水资源十分匮乏,缺水成了制约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
“以前村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雨水充足的时候收成好点,干旱浇不上水收成少,收入自然就少。”杜宝竹无奈地说,尤其是生姜,一般亩产三四千斤,只要水充足,就能达到七八千斤甚至是一万斤。
2015年3月,安宝川到村后,面对村里缺水的现状,他决定帮扶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村里灌溉用水的问题。他多方筹措资金,联系相关部门,为村里修建了2个塘坝,1眼大口井,4个蓄水池,3处拦河坝,新增蓄水能力5.5万立方,基本满足灌溉需求。
“要想富,先修路。”安宝川任职后,还对村内河道进行了清淤美化,硬化了村内道路4.4万平方米,做到了户户通水泥路,即使只剩下几户人家的自然村,路也修到了他们家门口。“以前上山种地全靠人力挑上去,现在开着车就能上山了,一路畅通无阻。”田家峪村村民杜占明满意地说。
路通了,村民致富的愿望就更强烈了。47岁的杜继全家中有三间几乎废弃的老房子,地处半山腰,3000块钱都卖不出去。户户通完成后,灰白色的水泥路修到了杜继全家门口,他将三间老房子翻修,开了田家峪村首家农家乐。“平时生意不错,一年下来,能增收两三万块钱。”提到自家的农家乐,杜继全笑得合不拢嘴。
从3000块钱没人要,现在30万元也不卖。杜继全这三间老房子身价暴涨的背后是田家峪村居住环境的逐步改善。如今,田家峪村里建设了文化广场,村内小路路肩都铺上了鹅卵石,绿化带内还种植了花草,通往山顶的生产路也都完成了硬化……昔日的穷山沟,经过两年的发展,村民们的钱袋子不仅鼓了起来,小山村也焕发出蓬勃生机。
组织两委班子加强学习 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脱贫
从2015年3月任职至今,安宝川为田家峪村争取到各项政策资金1000余万元,为村里办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事。他的一举一动,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个书记真不孬!”田家峪村村民王丽芳对这位城里来的安书记十分满意,自从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她每晚都会去跳广场舞,不仅锻炼身体,还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6年初,按照规定,安宝川在村里面向党员和村民代表做任职一年的述职报告时,不了解情况的村民以为他要离开,十分不舍,不少人流下了热泪。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安宝川,也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田家峪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平均年龄57岁,年龄和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对政策的理解和新技术的学习不深不透,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面对村里一个月一学习的现状,安宝川认为作用不大。安宝川在支部会议上提出优化学习制度的设想。规定每周五下午开展集体学习,人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课后撰写心得体会1篇,并在学习园地张贴查阅。杜宝竹坦言:“现在集中学习,每个班子成员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收获很大。”
安宝川还不断加强转变村干部工作作风,立规矩,让“两委”成员的作风“硬”起来;组织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村庄建设、生姜种植深加工、林果种植、乡村旅游等十余次。每次参观回村,都召开座谈会总结经验,对照分析村内的优势资源、存在的问题、发展阻碍等,引导党员村民群策群力,寻找适合本村的致富道路。
现在,村里的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900元增加到2016年的4520元。同时,为贫困户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动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寻找致富门路。
随着任职期限一天天临近,村民们都开始算着时间过日子,对他们来说,安宝川在村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安书记来了后,俺们村翻天覆地大变样,日子越来越好,这是几辈人都没想过的。”说这些话的时候,80岁的杜守平紧紧拉着安宝川的手不愿松开。
◎记者手记
任期将至村民留“在这安家别走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经过几辈人的辛勤劳作,环抱田家峪村的小山坡上种满了苹果,山脚下平整的土地种满了生姜,但在小山沟里,路难行,水不通,村民们只能肩扛手提,洒着汗水期盼收获,对于山里人来说,这样的苦日子他们受够了。
出生在农村的安宝川,深知与村民掏心交心的重要性。到村以后,他便“一沉到底”,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他一家一户倾听民生、了解民意,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两年多的时间,争取来1000多万元的资金治水修路整村貌,还建了两个储存苹果和生姜的恒温库,他的辛苦和付出,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两年的时光,村民们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家人,跟他开玩笑说,“安书记,房子都给你准备好了,你就在这安家别走了吧。”
再过两个月,安宝川的任职期就要结束了,他同样也舍不得田家峪的这一片山山水水和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他早已计划好,以后每年都要回来四五次,看看牵挂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