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顶层设计 实施产业扶贫着力改善民生 ——
且看脱贫攻坚“商河样本”
聚焦脱贫攻坚:干部联户、单位联村在全市率先开展“双联双促”,收集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难题,密切了干群关系;以新定位、新突破和新机制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明确70项重点任务,分解109条重点帮扶政策,为工作开展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和生机;第一批70个贫困村光伏电站项目全部并网发电,原本贫困的村庄“家底”变的殷实;19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一项项扎实有效的举措,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为商河县新一轮扶贫开发添加了最生动的注脚。
今年以来,商河县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注重成效,突出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行动,努力构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打造了脱贫攻坚的“商河样本”。
统一指挥 织就扶贫体系网
跃迁之时,攻坚之际,最需磅礴力量。商河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42个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从全县各部门抽调18名精兵强将,调剂专门办公场所,挂牌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各镇街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也相应成立了扶贫工作机构,配齐了全县380人的基层扶贫开发工作队伍。
同时,商河县还选派思想素质好、吃苦耐劳、热爱扶贫的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实现19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促进“双联双促”活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组织全县3521名干部职工与市直955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起,结对联系贫困户。干部驻村帮扶到位率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到位率达到100%,形成“点对点”、“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格局,实现了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不脱贫不撤兵”。
此外,商河县整合汇总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需求,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的帮扶措施后,制定全县脱贫工作规划方案,拿出脱贫攻坚作战“时间表”和“路线图”,定下脱贫攻坚五年目标:通过2016、2017年两年努力,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8年脱贫扫尾,2019年、2020年巩固脱贫成果,完善脱贫长效机制。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全县扶贫体系网络已全面织就。
产业扶持 打造“七大板块”
在寒冬来临之前,商河县白桥镇的居民正在积极忙着给大蒜覆盖薄膜。提起今年的收成,关王庙村的李以春乐呵呵地说:“今年收成不错,从外地买来的蒜种产量比咱的高。”据介绍,去年村里实施了大蒜品种改良项目,花了40万购进了8万斤蒜种。作为村里贫困户的他,分得了900斤蒜种,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给他进行技术指导。蒜种改良后,李以春每亩地增收200斤蒜薹和200斤蒜头,大约增收800元。关王庙村的村支书李孝平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增加的收入,再加上省下的蒜种钱,在大蒜品种改良的过程中,他们村的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700元。
商河县在产业扶贫工作过程中,结合区位特点、产业特点和资源特点,紧扣区域性生产习惯,积极打造养殖、大棚菜、林果、大蒜、旅游、光伏、群众性加工业七大产业板块。除了白桥镇的大蒜蒜种改良外,郑路镇、孙集镇、殷巷镇扶持贫困户发展蔬菜、林果等特色种植业。怀仁镇以打造整建制光伏小镇为目标,借助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扶持贫困户发展光伏发电项目,部分贫困户的发电项目已经并入中国电网,在满足自身使用的过程中,增加贫困户收入。许商街道、玉皇庙镇、贾庄镇发挥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优势,鼓励引导企业设立村级扶贫加工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实现快速增收脱贫。沙河镇、龙桑寺镇尊重群众养殖习惯,扶持贫困户发展肉牛、肉羊、鱼虾等养殖产业。
拓展渠道 开创十种模式
“之前只是听孩子们说在网上买东西,谁能想到咱们的东西也能拿到网上去卖。”沙河镇张铁匠村的张先生说道。张铁匠村是个仅有140人的村庄,41户中有贫困户30户,贫困率高达73%,全村有300多亩盐碱地,因耕地难以灌溉,导致产出低,全村无特色种养殖产业。但村里人有门制作锡壶的手艺,随着铁艺花架、锡壶等产品在电商平台的销售,过去一年,村集体增收五六万元,这让张铁匠村有了十足底气,帮贫扶困、慰问老人等村庄公共开支不再犯愁。
拓展“互联网+扶贫”思维,借助农村淘宝村级服务中心、“赶街网”、联荷电商产业园、京东商河馆等电商平台,与特色种养加有机结合,是商河县结合“七大板块”,有效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地推进一个缩影。
该县指导各镇街坚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在充分征求贫困村、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规划好产业扶贫项目,保障脱贫成效。目前,共有126个项目进入了产业扶贫项目库,其中42个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正在组织实施。在众多项目中,商河县开启“龙头企业+土地流转+用工+贫困户”、“企业+加工点+贫困户”、“企业+用工+贫困户”、“电商平台+服务站+贫困户”、“特色种养加项目+贫困户”、“行业部门用工+贫困户”、“乡村旅游+贫困户”、“光伏产业+贫困户”、“光伏产业+贫困户”、“金融+产业+贫困户”、“金融+企业+贫困户”等十种发展模式,多元化拓展扶贫渠道。
改善民生 打通“最后一公里”
商河县大多数贫困村致贫的过程中,历史原因、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这些贫困村缺少“造血功能”。“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这样扶贫才能更长期有效。”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说。公路交通的完善是民生改善的基础,也是贫困村脱贫“摘帽”的关键。据了解,商河县通过实施整村扶贫,实施贫困村主干道硬化42.8公里,有力改善了贫困村交通环境,为实施扶贫产业项目创造了条件。
除了交通,商河县还致力于贫困户住房、饮水、教育、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改善。据统计,到目前各行业部门共投入扶贫资金7290万元,为全县190个贫困村、8000多个贫困户实施街道硬化、水利、电力建设、技术培训、教育救助、低保兜底等工程,脱贫攻坚正在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