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曹村位于高青县唐坊镇政府东北约3.5公里处,全村55户人家195口人,土地500亩;多少年来,村民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是远近有名的穷村。用现任村干部曹希坤的话说就是“一穷二白”:全村没有一个蔬菜大棚、没有一个村办企业、没有流转出一亩土地,村集体的收入为零。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
2015年3月,高青县中小企业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孙兆泽来到村里,刚一进村便为当时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现状感到惊讶,心里凉了半截。为了尽快掌握情况,他一边扎进农户家里调查走访,一边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交心,了解村民所急所盼。通过一段时间的座谈走访,他掌握了村里的家底,摸透了压在老百姓心里的几块心病:一是吃水难,二是浇地难,三是路难走,四是用电难。
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孙兆泽首先想到的是解决群众吃水问题。过去,这个村里也用上了自来水,是多年前和邻村共用的深井水,定时定点放水,但由于年久失修,管道锈蚀,老百姓吃水是该有的时候没有,有的时候也是浑水。群众心里有怨言。村里也想解决,但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拿不出钱,早有的改造计划不得不一次次搁浅。孙兆泽到任后,与村两委几次商量解决方案,并多次跑水利部门和所在单位,争取资金,终于在去年6月为村子引来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解决了群众的第一难。与此同时,孙兆泽还带领村民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造工程,投资改造街道、粉刷房屋,建起“四德工程”榜,这些在其他村庄看来不叫事的事,其中的困难只有孙兆泽自己知道。
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后,孙兆泽在心里早早就计划着帮村民解决第二难题。西曹村地处唐坊镇东北部,远离黄河,远离灌溉主干渠,村民浇地用不上黄河水,靠的是大部分不出水的机井。每到农忙季节,村民们浇地便成了难题。村民曹希佑告诉记者:“全村500亩土地,七八眼机井大部分不出水,出水的只有1眼井,村民们浇地都排不上号。实在等不及了就从远处倒水,光水龙带就得七八百米长,长了压力大鼓了水龙带,短了够不着;浇地成本高而且费力。可难为人了!”经过实地调查测量,几经与村两委商议,孙兆泽和中小企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一同协调土管部门确定,新开挖600米供水沟渠,与程申沟和3号沟连通,修筑2座生产桥、4个涵洞,工程完成后,有300多亩土地满足水浇和排涝条件,村民浇地再也不用排队挨号。新的水利工程完成后,原有的上世纪60年代开挖的台田沟失去了原有功能,为充分利用土方,孙兆泽与村两委商量,按照谁出力谁受益的办法填沟造地,7条水沟可以造出14亩良田。
有了水没有电,老百姓还是看着水用不上。即使用得上成本也非常高。为此,孙兆泽联系所在单位筹资40多万元,与电力部门沟通,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及配套电柜,按照规划分5个点安装智能电盘,到时村民刷卡即可用电浇地。村干部曹希坤为我们算了一笔账,过去浇一亩地光倒水就得40元,还得加上油钱、水龙带成本;如果水电接到地头上,浇一亩地得节约一半的钱。最关键的是,村民们不再望水兴叹,不再看天的颜色吃饭。
西曹村原有两条主路,但一直没有接通,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有村民戏称是“两个西曹村”。村南农田的生产路也因没有硬化,村民种植的芹菜一遇到坏天气就运不出去,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村民们意见纷纷。有几次前来协商土地流转的项目,也由于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而被迫流产。对于村民急切盼望解决的交通问题,孙兆泽多次协调有关部门,初步预算投资20万元对村内道路实施改造。对村外的生产路,已经协调好资金与施工单位,与开渠架电修桥同时开工,明年春天将完成水泥硬化道路800米,向东与东曹村对接,向南与维高路连通,解决老百姓出行难、晒粮难的问题。
对于今后的打算,不善言谈的孙兆泽告诉记者,等到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完工,农民生产成本就降低了,投资流转土地的项目就不愁没人敢来了,村民发家致富奔康的道路就会越来越宽。当下他正计划着与北京某公司联系,引进种植药用玫瑰,为村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