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四川南充11月29日讯(赵丽)11月24日晚,在村里忙碌了一天的嘉陵区白家乡汤家沟村“第一书记”邓从厚回到村委会办公室,打开笔记本,开始记录当天的民情日记。2015年10月成为该村“第一书记”后,这样“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已成为邓从厚的习惯。
调查摸底 找准贫困症结
说起汤家沟村的穷,在当地可是出了名,距离嘉陵城区63公里,白家场镇7公里,农民靠天吃饭。有4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95人。
邓从厚在上任第一天就召开了群众大会,村民们抛给了他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用电不足、产业发展等8个问题。随后,邓从厚开始了走访,结果却让他吃惊。“今天是我到群众家去的第20天,入户人数已经过半,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么多户人家中仅有一户人家居住着砖混结构的楼房。”邓从厚记录的民情日记里充满着无奈与震惊。他也曾有过彷徨迷茫,但想到20多户群众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他坚定了干下去的决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邓从厚发现,虽然老百姓提出了8个问题,但归根到底就是基础设施不好、致富无门、脱贫信心不足。想通了症结所在,他的脑海中开始呈现出系统脱贫的方法雏形。
筑牢基础 叩开脱贫大门
为改变村里落后的现状,邓从厚到区上各部门找项目、要资金,最终筹措近200万元修建到村组公路3.8公里,建人畜饮水池5口,维修改造山平塘4口,建集中供水站一处,新装50千伏变压器,新修一楼一底村活动室。
在完善村里基础设施的同时,邓从厚瞄上了老百姓居住条件差的现状,1年多时间里先后将34户家庭纳入危房改造、“三建五改”项目,并硬化贫困户院坝520平方米。
村里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看着村里的基础一天天好起来,村民的精神面貌一天天好起来,我才算真正明白咱们国家实行脱贫攻坚的意义。”邓从厚告诉记者,自己要是不把工作做好,不摘掉村里的“穷帽”,他无颜面对群众。
引进产业 确保贫困户长效增收
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但是如何实现贫困群众长效增收?只有产业!但由于汤家沟村距离城区太远,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的计划都被邓从厚一一否决。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走访、思考,邓从厚了解到,村里的中药材商人汤太伟长期在成都地区经营药材生意,有能力带动大家共同致富。通过跟汤太伟一番沟通后,汤太伟决定返乡发展核桃和建设中药材产业园。
如今,汤家沟村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已经顺利发展了起来。“现在,我每年可以从合作社分得300元红利,平时和老婆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可比以前强多了。”贫困户汤举朋告诉记者,只要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就一定能摘掉头上的“穷帽”。
对未加入脱贫奔康产业园的贫困户,邓从厚为他们制定了养牛、养猪、养家禽、规模种植农作物等种养殖业发展计划,从自己“娘家”--嘉陵区粮食局申请资金5万元用作发展的起步资金,并制定了一系列补助奖励措施。
新风扑面 增添发展动力
在筑基础、兴产业的同时,邓从厚还不忘关注村里孩子们的学业情况、关注贫困户们的精神变化。“老百姓要真正意义上脱贫,除了依靠政策关怀、产业带动外,最重要的还是自力更生,要让他们有发展的动力。”邓从厚说。
11月5日,白家乡“五星级农户”评选在白家小学操场举行,来自该村的贫困户蒲素华由于表现优异顺利摘得“五星级农户”的大红花。“以前家里穷,又乱,后来邓书记来帮我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遍,不仅家里崭新,他还不时到我家来嘘寒问暖,帮助打扫清洁卫生,我实在是不好意思。”蒲素华说。
“现在村里进书屋学农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邻里和睦多了,闹架的人少了;讲究卫生的多了,乱堆乱放的少了。”贫困户汤伦告诉记者,村里的文化墙上不仅有好人好事榜,还有坏人坏事榜,谁都不愿自己名字写上坏人坏事榜,现在,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