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70年

2019-11-05 14:58:56 来源: 作者:

  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统称农业遗传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发现、驯化、培育了大量作物、畜禽遗传资源和农家品种,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成为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推动着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农业遗传资源工作从几乎“一穷二白”到现在建成了较完善的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有力支撑了作物、畜禽突破性品种培育与推广,显著提升了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我国分别于1956-1957年、1979-1984年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性农作物种质资源、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持续开展了区域性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2015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已在18省(区、市)1041个县开展,新收集资源4.9万多份,当前,我国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0万份,位居世界第二。1954-1956年、2006-2010年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畜禽地方品种达550多个,占全球的1/6。农业遗传资源普查收集工作的开展,不仅保护了一批珍稀濒危、濒临灭绝的资源,而且发现了一大批性状优异、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遗传资源材料,为研究我国作物、畜禽起源、演化、分类、品种遗传改良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保护体系逐步健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与创新利用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并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当前,我国已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种质资源大国,正在向种质资源强国迈进。全国建立了以作物种质长期库为核心,复份库与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为支撑、206个原生境保护区(点)为补充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了199个国家级、458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相配套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基础设施体系。进入21世纪,全国统一的农业遗传资源信息化体系、鉴定评价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框架加快建立健全,有力支撑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开发利用成效明显

  据统计,我国作物育成品种中,80%以上含有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圃资源的遗传背景。53%的畜禽地方品种得到产业化开发利用,一批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作物农家品种,如上隆香糯、九山生姜、彭州大蒜等一直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源头支撑。资源收集保护与鉴定评价、发掘创制与育种应用等工作的开展,有力支撑了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推广,推动实现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等历次农业绿色革命,持续提升了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64%,品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

  70年来,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的时代,新起点,新的征程,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必将为建设现代化种业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