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来,中国农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把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必由之路”的历史规律,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站在新起点。
一、农业国际合作机制日益健全
目前,我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机制。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德总理年度磋商等政府间重要双边机制下,农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多边机制方面,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非洲联盟等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形成了中国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东盟与中日韩农业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联合会等机制,加入了8个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农业合作成为领导人出访、高层互访的重点关注、重要议题,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善外交关系的重点领域,成为与新建交国的优先合作领域。农业国际合作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思想,构建双边农业合作关系,深化新型大国农业合作,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合作,促进农业对外科技、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务实共赢合作。
二、农业走出去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升,农业走出去企业经营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农业“走出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在的新的动能下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由长期以来的“引进来”开始逐渐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截至2018年底,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89.8亿美元,较2003年底增长了22倍,境外设立农业企业超过850家,平均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美元,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覆盖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的“走出去”促进了我国农业先进品种技术、优势产能与合作国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粮食、经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中资农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兴建公益设施,当前累计雇佣参与国员工超过10万人,向当地贡献大量税收和外汇;与投资相关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普遍受到当地欢迎,为发展中国家改善农民生活、实现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在服务了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进了相互间的民心相通、政治互信。
三、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的刚性需要和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入世后,我成为全世界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承诺的农产品关税水平(15.2%),只有世界平均关税的1/4,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完善了农产品进出口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随着市场开放度的大幅提升,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201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达到2178.8亿美元,比2001年年均增长12.8%,其中:进口1371亿美元,出口797.1亿美元。我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是谷物、棉花、大豆、猪肉、羊肉最大的进口国,蔬菜、水产品最大的出口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弥补了国内不足,畜产品、水产品等进口丰富了农产品市场供给,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带动了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
四、农业科技合作成果突出
科技支撑是推动农业对外合作的核心要件。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农业技术和产品遍布全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0余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与83个国家和地区、38个国际组织、7个跨国公司、盖茨基金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正式签订82份科技合作协议;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科研院所,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62个;在巴西、比利时、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建立4个海外联合实验室,拥有FAO和OIE参考实验室6个;协调国内单位与13个国外机构办事处合作,当前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已覆盖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项目总数达250多项;组织实施盖茨基金会“绿色超级稻项目”,在亚洲和非洲15个目标国家推广超级稻,三期项目经费超过4100万美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