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祖国山河的每寸土地、每个角落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处苏北里下河水乡一隅的东台市溱东镇,一个仅有75.76平方公里、4.3万人口的小镇,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现历史性的演变,谱写了从追求温饱到步入小康的壮丽诗篇。
一、收支
新中国成立前,溱东大多数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养家糊口;有些农民利用农闲做帮工、打杂挣点零花钱;有些农民冬季典租草田,将收割的荒草卖给周边集镇居民炊用挣点钱;还有些农民到江南做工靠卖苦力挣点钱,总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年代的人们没有更高的思想追求,只昐解决温饱问题。印象最深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国家粮食极其短缺,导致百姓生活饥寒交迫,不少人被迫背井离乡。
人民公社集体化期间,农民的收入也只能依靠帮生产队多做工分养家湖口,年终分配时,大多数家庭分配只能得到几十元,少数家庭因劳力多分 得到一百多元。少数家庭人多劳少,甚至还有人生病,常年无经济收入负债户、困难户、超支户,生产队分配口粮炊草都拿不回,靠政府救济一点,过着低标准生活。1977年以前,全社农民一年人均纯收入在50至70元之间,人均口粮260至400市斤,口粮秸(炊)草折价支出每人需要65元左右,生活水平仍比较低。
1978年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举打破“大锅饭”的局面,粮棉产量开始大幅提高,解决了农民多年来所期昐的温饱问题。1981年全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7.16元,人均口粮达564斤,人均支出451元。少数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经商、运输,増加收入来源。199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75元,人均支出716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55.8%和58.8%。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出合,不锈钢家庭个体工业在溱东镇开庄草舍一带悄然兴起,“家家机器响,户户创业忙”正是溱东家庭工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在此基础上,一大批能人外出开店经商,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格局。全镇拥有民营企业300多家,个体工商户3500家,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近5000个,从业人员超1.9万人。此外,境外承包窑业、水产养殖业、运输业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199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为3308元,人均支出2216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26.8%和209.5%。201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4350元,人均支出15860元,比2000年增长780.8%和458.1%,各项指标达到小康水平。
二、住房
建国前,农户以自然村落为居住点,住房结构以土坯墙、矮小草房为主,窗户很小,光线暗淡,墙壁常掉泥灰,屋顶漏雨易生虫。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住房条件稍有改善,但仍然十分简陋。大多以“顶头房”为主,70年代初全镇农民住户中“顶头房”逐渐减少,草房改为平瓦房,由纯泥坯墙改为内泥土坯块外砖包墙。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住房有较大改善,全镇先后建成23个条形居民点,户平宅地不超过198平方米,新砌房屋4495间,61637平方米,翻建旧房4260间,53951平方米,房屋结构以大砖、大瓦、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正房3间,附房1-2间。90年年代中后期,全镇农户建房以砖瓦、楼板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小楼房逐渐代替平房,房型“两上两下”或“三上三下”都是单门独院,真正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目标。2003年以后各村推行中心村建设,砖砼结构楼房内配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浴室间,全镇农户新建楼房1052幢,237830平方米。镇区先后建成“雅和新村”、“四维新村”、“芙蓉锦苑”、“宏远华庭”、“滨河花园”、“碧水湾”、“卧龙湾”等居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92640平方米,入住1844户,全镇农民住宅楼房率达65%以上。
三、用品
服装。过去人们都是以购买布料缝纫衣服,1955年开始凭国家发放布票购买布料,在布料紧缺的情况下,供销社供应部分回纺布,这种布料又粗又厚,只能缝做棉裤棉祆,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流行一种叫“的确良”、“的卡”等化纤布料服装深受百姓青睐,进入20世纪,多数农民都喜欢购买时装,一般每逢换季更换一次新衣。如今集镇上大小服装店数量众多,花色品种一应俱全,各类品牌服饰走进平常百姓家庭。
生活用品。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家庭生活用品也较匮乏,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名贵“三大件”。据历史资料反映,溱东供销社在1968-1977年供应全乡自行车386辆、缝幻机144台、钟表1113只、1978-1987年,供销社供应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分别为2350辆、1209台、10101只,分别比1977年前增长508.8%、739.6%、807.5%。
1998年以后,农民家庭的自行车逐步换成摩托车、电瓶自行车、轿车;黑白电视机逐步换成液晶电视机;砖型大手机(大哥大)逐步换成智能手机。2018年末,统计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13辆、电动自行车134辆、轿车49辆、彩色电视机182台、洗衣机92台、电冰箱92台、电风扇85台、空调146台、太阳能热水器和电能热水器96台、电脑11合、固定电话14部,移动电话(手机)189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煤气灶,有线电视入户率98%。
四、出行
溱东镇地处水网地区,由于境内河道众多,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过去百姓出行借以防洪圩堤代路,遇河还要摆渡船过河。农民需出远门办事,只能趁挂浆船或靠抽水机挂拖小船在后面,一次来回就要一至两天。上世纪80年代全镇只有一条轮船通往东台,一天一个来回。90年代初,琼溱公路通行,刚开始仅是砂石路面,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正是当时溱东道路交通出行的真实写照。
2003年后,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全镇境内拥有省道2条15.46公里,县道3条15.46公里,镇通村、村通组等级公路124条,长度138公里,面积55.31万平方米,等级桥梁135座,面积3.83万平方米,镇村都通了公交车,交通四通八达,快捷方便,农民的摩托车、电瓶自行车出行能从家直接出行,轿车大多数也能行驶到自家车库。
五、环境
过去,农村环境呈现“脏、乱、差”状况,露天粪坑臭气难闻,路道沟塘杂草丛生,生活垃圾处处皆是,“四害”泛滥疾病流行,秸秆焚烧浓烟滚滚,工业污染时有发生,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号召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杂物,扫除“四害”,农村环境面貌有所改观,农户家庭逐步建有厕所棚,垃圾塘逐步减少。2003年以后,农民家庭逐步在室内设有卫生间,各村先后建配垃圾池、垃圾箱,各农户将垃圾送至垃圾池或垃圾箱,村组集体派专人、专车收集运送到镇指定垃圾场统一处理。2011年建成光华污水处理厂,配备酸洗处理设备,将企业生产的污水送至该厂统一处理。2013年政府投资新建溱南生活污水处理公司,日处理生活污水2500吨。
近年来,溱东镇以创建全国文明镇为契机,持续推进农村环境专项整治,开展“四整治,四提升”活动,扎实推进环卫一体化工程,极大改善人居环境。秸杆“双禁”实现“零火点”,整治黑臭水体和畜禽粪便排放,燃煤锅炉和砖瓦企业烟尘污染,取缔烘炉,推进河长责任制,保持河道水清无杂物,全镇新增生态防护林750亩,改造提升920亩,新建农田林网12000亩,四旁植树82000棵,营造优美的环境。
六、保障
农民就业。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90%以上以种田为主,只有10%的劳动力从事生产队副业和大队公社办厂务工,就业渠道单一。1990年,镇政府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劳力由单纯农业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1998年进行土地第二轮承包后,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2003年11月,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为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土地提供交易平台,当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为18066亩,占总承包面积的35.38%,涉及农户6011户,占总农户数44.68%。释放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镇共有劳动力20315人,向各领域转移就业的劳力18448人,占全镇总劳力的90.81%。2006年开始镇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建立了“新农民职业培训中心”,镇财政出资购置车床、冲床、铣床、钻床、电脑等,聘请专业讲师开展技能培训。2006-2018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4期,参训农民达3400人/次,2018年末,全镇农民就业20076人,就业率达98.5%。
合作医疗。1969年至1982年全社推行农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每人每年为2.5元,其中农民个人自交1元,生产队集体在公益金中支付1.5元。农民到村卫生室看病,除缴0.05元挂号费外,医疗费、药费全部在合作医疗经费中报销。1984-1997年农民看病医疗费用由患者自已承担。1998年,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自缴费20元,其中60%补贴农民小病治疗报销,40%用于患大病的农民住院报销。
2004,全镇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筹资30元,其中农民自交10元,中央、省政府补贴10元,市补10元。2018年,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提高,全镇参保人数36536人,占应参保人数100%,每人全年筹资640元,其中农民个人自缴170元,中央省政府补贴688元,盐城市政府补助2元,东台市补助280元,农民看病报销,门诊一般报可控医疗费的50%,住院报可控医疗费的70%
养老保险。1998年开始,全镇实行城乡农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自缴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坚持农民多缴多得原则,国家适时调整补贴数额。是年,全镇农民投保人数为2691人,缴纳保费12.08万元,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7人,金额0.54万元。2017年末累计参保人数达到17165人,累计投保金额6638.19万元,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6408人,金额1391.37万元。2018年,中央、省市对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民,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按月发放基础养老金135元,全年计发放930.37万元。
惠农财补。2004年开始,全镇实施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2005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特扶政策,同时推行农村低保、家电下乡补助政策;2003年开始实施农机购机补贴;2006年镇财政开始对60周岁以上实行生活补助;2009年开始,镇政府推行失地农民“地保”补偿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