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拎马桶” 上海“留改拆”提升百姓获得感

2019-07-23 16:29:54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郑钧天

  清晨起床要倒马桶,或者排队上厕所;中午晚上做饭,几户居民同在一间狭小的厨房间内挤来挤去……狭小的居住环境,至今仍让部分上海中心城区的居民苦不堪言。目前,上海从改善居民卫生设施着手,旧区改造模式从“拆改留”升级到“留改拆”,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风貌。

  告别“倒马桶”时代 旧里弄换新颜

  陈敏新夫妇和儿子、92岁的婆婆三代四口人曾一起“蜗居”在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陈敏新说,旧屋墙皮一摸就往下掉,房子木质腐烂,设施老旧,白蚁、蟑螂、老鼠特别多。“家里能有独立的马桶和洗手盆是我们几十年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春阳里建于1921年至1936年,是典型的上海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多为二层,部分带三层阁楼,住有居民1181户。由于硬件条件限制,春阳里的居民一直过着厨房合用、马桶相伴的生活,房屋老化还引发结构不稳、消防隐患等诸多问题。

  上海市虹口区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长孟韬表示,厨卫短缺等卫生设施改造是旧改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上海市第一个竣工的里弄房屋内部整体保护的试点项目,2016年正式启动的春阳里改造完成后,居民彻底告别了“公共澡堂”和“倒马桶”时代。

  上海城区目前还有不少家庭使用手拎马桶。据统计,全市共有33万户家庭卫生设施短缺,其中没有卫生设施的15.8万户。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黄永平表示,“对于有保留价值的房子,要因地制宜地搞‘马桶工程’。例如,有的是在房间里面搞‘一平方’工程,把马桶放上去;有的则是通过成套改造、扩建等方式,把厨房和卫生间独立起来;有的则需要原地拆除重建;更有的需要使用‘抽户’的办法,即在七八户人家中抽掉两家重新安排。”

  螺蛳壳里做道场:城镇旧改需“绣花工夫”

  “改造后的新房比原来多出十几平方米,阁楼腾出一个14平方米、1.6米高的房间,我们夫妇住;楼下则辟出两个各7平方米的房间,给老人和儿子住。”陈敏新告诉记者。

  “此次改造试点的12个单元46户居民,居住空间最小5.4平方米,最大42平方米;由于房屋套型千差万别,改造方案并无模板,需要设计师一户户上门走访测量,量身定做。”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邢朱华说,改造春阳里下的是“绣花”功夫。

  “有的一栋楼里住了五六户居民,设计方案的改动不是以米,而是掐着厘米来算,哪家都不能吃亏。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既要保留居住功能,又要为每户挤出空间增加独立的厨卫面积,还要顾及居民受益的均衡性,容不得半点闪失。”孟韬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旧区改造方案居民获益均衡,设计方案反复斟酌修改了20余稿。目前试点项目每户平均增加面积3.5平方米,每户都有独立厨卫。在改造过程中,居民在外租房过渡,由政府承担租金,改造完成后居民再“回搬”。“居民不用花一分钱,春阳里所有改造的费用由市区财政共同出资。”

  黄永平透露,以春阳里模式旧改的户数今年有望启动9000户。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上海旧改思路升级

  从“一小区一方案”到“一楼一方案”,上海正按照“留改拆”并举的方针,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多模式并举”,努力走出一条风貌保护、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大居建设和住房保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的新路。

  据悉,上海旧区和旧住房改造历经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以“大动迁”和“大拆迁”为主,新一轮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上海的特色建筑,例如小里弄、石库门和老弄堂等,传承城市记忆,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载体,部分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

  “变以往的‘拆改留’为如今的‘留改拆’,是上海城市建设及更新思路的升级。应留的必须留,作为‘留改拆’工作底线,必须保留保护好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黄永平说,以往上海的旧改模式是“拆改留”、以拆为主,如今,上海正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着手留住城市文脉,将城市风貌、优秀历史建筑等的保护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以留为主,质量为先”。

  上海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三五”期间,上海旧区改造的目标是完成中心城区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240万平方米。今年上海计划动迁二级以下旧里50万平方米,惠及2.5万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