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最新报道

奋力谱写八闽乡村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福建乡村振兴观察

2021-09-06 09:16:55       来源:    作者: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今年3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动情地说。

  探索实践的种种过往,也是奋力向前的时代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福建省,这个与总书记有着17年半“缘分”的东南省份,更是牢记嘱托勇于作为,以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目的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时代出卷,人民阅卷。“十三五”期间,福建以实干促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八闽大地上,答卷仍在挥墨疾书中。

  “生态差价”带出市场优势,农民增收有底气

  “以前的‘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现在的‘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现在大家种茶的理念转变了,从追求产量向注重品质提升转变。”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茶香合作社燕子窠基地负责人杨文春说。

  芳菲四月,春意满满,武夷山下茶事忙。燕子窠基地里,老杨边走边介绍,家里两代人做茶,自己从小就跟着家人学习种茶和做茶。“做优质茶就要靠检测数据说话,我们这里的茶都是有机种植。茶树之间套种油菜花,开花后人工翻到土里成为有机肥。应对病虫害也是用物理方法,每隔几排茶树就放置了荧光灯和黏虫板。多年来,我们主要跟着廖教授干,坚持不用化肥农药,虽然开支会大点,但还是坚持做优质茶。”

  为何老杨如此一门心思地坚持有机种植?五年前,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带着科技特派员团队来到武夷山推广应用生物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尝试在茶园套种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

  经过多年的试验推广与带动,武夷山茶叶产量不但没下降,茶品质反而变得更好了。与过去对比,套种的茶叶色泽更鲜绿、香味更足、口感更鲜爽,茶叶制优率也明显提升。现在每生产1000斤的成品生态茶,优质茶达到600多斤,比普通茶场增加了100斤左右,引来不少茶商争相采购,价格从每斤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最贵的能卖到1万多元。这种“生态差价”带来的市场优势,让当地茶农们增收更有底气。

  “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调研,听说当地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总书记十分高兴。

  “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镇现有生态茶园6.35万余亩,约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茶企近1600家,年产茶叶6万担,毛茶产值近8亿元。因为产业带动性强,武夷岩茶被列入中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总书记的到来,为我们茶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更是坚定了我们做优质茶的信心!”老杨说。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星村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也紧随潮流提出了“打造茶旅融合美丽星村”目标。“现在燕子窠成了网红的打卡地。短短十几天,来此的游客就有近3万人,每年来星村镇坐竹筏的人就有100万人。”星村镇副镇长陈立雄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茶产业转型升级,走好茶旅融合的道路。”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深度发展。近年来,福建省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目前,“十三五”时期建成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600多个,茶叶、食用菌、水果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万亿元。

  金融护航,品牌助力,“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全县70%的劳动力涉足食用菌行业,全县70%的农业总产值来自食用菌,农户70%的现金收入源于食用菌。这里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

  春暖花开时,驱车穿行于古田县乡村,一排排整齐的菇棚或许是最亮眼的风光。近年来,古田县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模式,创新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机制,助力食用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家好,我是银耳姐姐,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这是我们基地研发的新品冻干银耳羹……”进入“银耳姐姐”网络直播间,晟农无公害银耳基地负责人张家巧在电脑前与观众热情互动。

  为何走上“网红带货”路?张家巧另有“苦衷”。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银耳滞销,基地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局面,张家巧决定自学直播带货,尝试打开银耳销路。“没想到直播效果非常好,单日销量最高达1400多单。”张家巧说,直播带货之路越走越顺畅,食用菌事业随之越来越好。

  张家巧的故事可以说是当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处缩影。近年来,古田县不断整合科研力量,全面提升食用菌研发能力,不断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了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如银耳馅饼、银耳曲奇、银耳面膜等,以此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食用菌这一“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过去,每到生产旺季,不少菌菇种植户会面临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难以做大产业规模。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六年前,古田县成立了新型农村金融中介中心——民富中心。

  “民富中心主要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形式解决农民在发展产业中的资金问题。”古田县副县长王留一说。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古田县民富中心通过“合作社担保、农户资产反担保”“合作社推荐、民富担保公司担保、农户资产反担保”“合作社审核推荐、银行信用贷”等创新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户资产并解决了他们的资金需求。

  陈炳登是吉巷乡渭洋村食用菌种植户。早年间他靠着几个茅草棚种植银耳,收成好的时候年收入也仅7万余元。如今,他以10个菇棚作为反担保物,通过合作社从银行贷款20余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年收入已达20余万元。

  为了推进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古田县启动食用菌产业园建设,致力将其打造成为该县首个百亿工业园区。

  走进食用菌产业园区的厂房,银耳花片色泽脂白,袅娜重叠,质润温畅。从温度、湿度、通风性能等,智能设计都给出了最科学的自然状态,银耳的成长拥有了最大可能的舒适度。

  好银耳,在古田。据统计,古田县拥有食用菌品类达30多种。如何将这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打造叫好又叫座的食用菌公共品牌?三年前,古田县着手打造“十方田”农产品公共品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作为古田农产品公共销售平台,十方田以‘线上线下并行,线上对接平台,线下连锁加盟’的发展模式,拓展食用菌等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十方田已经准入70多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共有400多种优质农产品入驻平台。”十方田公司负责人余兰说。

  据介绍,通过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健康发展,古田食用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十方田”品牌的带动下,70多家授权企业年销售额以20%的速度增长,销售额突破30亿元。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福建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坚持延伸产业链,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培育新业态,累计建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中心757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2%,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362 亿元;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16个,创建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116个。

  智慧乡村治理“有里有面”,“生态银行”存“绿币”产“金山”

  公园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花园洋房前后瓜果飘香。老人们聚集在颐养中心兴致勃勃地或聊天或看电视,食堂里的大厨正忙碌着将一份份可口饭菜盛上餐桌,静等村里老人们到来……这里是福州市级乡村振兴高级版试点村的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

  走在村中,只见有些村民家的大门前挂着“党员家庭”牌匾。“这是党员在亮明身份,向全村人公开承诺。”村民们介绍,为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里的党员村民在自家门前亮出“共产党员户”身份和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树立党员良好形象。

  “村容面貌大改善,村民生活更幸福,与党员干部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我们都看在眼里。”老党员林依伯说。

  “你若长安,便是幸福”,是长安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口号,也是长安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全体村民的一种承诺。

  近年来,长安村通过创新管理模式,运用“互联网+”,让垃圾分类实现“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在一套“组合拳”之下,一套垃圾分类完备体系建立起来,垃圾分类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村民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与此同时,安放在村中的“垃圾分类积分兑奖机”格外醒目,兑奖机内有抽纸、牙膏、水杯等奖品。

  “现在垃圾分类做得好,能经常获得积分,还可以换取生活用品。”村民自豪地介绍。“我们通过奖励机制,调动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村干部说,村委会每天派专人上门“验收”,分得好的村民可当场扫描垃圾桶上的二维码获得积分。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离不开治理创新。近年来,福建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乡土文化传承保护,积极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广大农村地区日益宜居宜业。

  存“绿币”产“金山”,“生态银行”让青山变成“银行”。近年来,南平市探索推广“生态银行”模式,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流转并进行专业化运营,被誉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

  五夫镇在推广“生态银行”项目中,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的模式,搭建一个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转化平台,引进社会资本助力点绿成金。五夫镇“生态银行”在潭溪北岸兴贤村建设的“舍仓民宿”项目,将7栋废旧烤烟房和150亩传统农田的资源,变废旧烤烟房为特色民宿,变传统农田为百亩荷塘,打造成一个小微型的农村田园综合体。投资方负责人介绍,之所以看中这里,除了这里厚重的朱子文化外,最主要原因是五夫镇“生态银行”把这里的资源提前进行了收储。

  “生态银行”不仅让投资方投得安心,村民也从生态资源的聚合中尝到了甜头。兴贤村的刘继章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五亩莲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存入“生态银行”里,每年都能领到四千多元的租金。

  据介绍,五夫镇“生态银行”以朱子文化开发运营为主线,整合零碎分散的山、水、林、田、湖等资源作为文化载体,形成的“文化统领、IP运营、全域全资源门类承载”运作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来此投资。

  “南平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全市现代绿色农业产业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南平市副市长何明星说。

  如今,闽北大地上的生态资源通过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银行”建设,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效益,继续探索着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用生动实践诠释“青山”变“金山”。

  抓好衔接再起航,走稳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八闽乡村处处涌动着振兴的热潮与希望。

  “过去的三年里,福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高位推动的领导体制、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系统配套的规划体系,并开展了试点示范的创新实践。由此,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乡村人才队伍得到新加强,乡村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乡风文明展现新风貌,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黄华康介绍。

  至今,省市县三级编制完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两级全部制定“一乡一计划、一村一方案”,全面完成14467个建制村村庄分类。通过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热情。

  越过一山,再登一峰。立足“十四五”新起点,当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省委书记尹力强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一条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日前,福建省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党政同责、党政同抓,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管理,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科特派制度,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全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让乡村面貌显著改善。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用好用足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增强老区苏区内生发展动力。

  在福建省刚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八闽大地乡村全面振兴蓝图可窥一貌: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时,十分关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要求福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面对殷殷嘱托,责任如山,自当砥砺奋进不负人民。

  眼下可喜,未来可期。相信不久的将来,在3900多万福建人民的奋力拼搏下,这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将越来越精彩,这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在八闽大地上也将越来越清晰。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