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04:54 来源:海峡农业杂志 作者:
“家家门前长流水,户户庭院花飘香。”是如今长泰县坂里乡丹岩村的真实写照。
“要我说咱丹岩有啥好,那就是山清水秀家园美!”一位年过古稀的村民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眼里满是幸福。
丹岩村位于长泰县西北部,距离坂里乡政府10公里,县城40公里,山明水秀,风光独好,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优美行政村。但在过去,这里曾是一个污水横流,村貌破旧,产业凋敝的山区贫穷村,近年来,丹岩村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用全域生态化打开美丽宜居之门,以生态产业化打开致富惠民之门,靠产业生态化打开绿色发展之门,开启了一场“有里有面”的乡村蝶变。
碧水丹岩,韵起青山。从水土流失严重的不毛地到水清岸绿的“小桂林”,从无人问津的空心村到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丹岩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并逐步形成集生态观光、文化游览、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村产业新业态,一笔一划勾绘出了一幅生态之美、产业之美、人文之美的美丽画卷。
生态优先,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村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走进丹岩村,只见悠悠碧水绕村郭,花木葳蕤织繁荫,亲水步道一路蜿蜒。
据了解,多年前,由于过度开采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庄的生态环境体系遭到破坏,一下雨,溪水便浑浊不堪。为改变情况,丹岩村制定村规民约,签订管护合同,严格执行“十不准”的封山育林制度,利用生态自然修复,有效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了水土流失,降低泥沙冲刷淤积下游河道,规范“新老压茬”种植以及“小批量,多波次”砍伐模式,保障青山绿意不减。
“十三五”期间,丹岩村持续加强水系环境整治,做活做强“水”文章。2016年,村集体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沿鲤鱼溪修建生态护岸,充分保留河道类型、护岸现状、河岸植被和水流蜿蜒曲折、宽窄不一的自然形态,整合融入田园、古树、古厝、古庙等乡村元素,有效保护鲤鱼溪周围生态环境。2017年,村集体再次投入资金380万元对鲤鱼溪进行二期修建,经过综合整治,河道拓宽了,防洪能力提高了,水质和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营造出“水清、岸绿、景美、道畅”的乡村美好环境,形成憩水而居的空间风貌,被群众赞誉为长泰“小桂林”。
蜿蜒六百多米的“小桂林”河面上,溪水干净、清澈,充足的雨水让下游的水坝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瀑布,阳光下水雾氤氲;缓缓转动的水车,吱呀吱呀地唱着小曲儿……
“以前我们丹岩村这种小溪、农田两边都是草,经过了多轮的整治,村子慢慢变好,成了现在的美丽新农村。”见证了这一切变化的村民杨木根颇有感触地说道。
漫步丹岩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错落有致的瓜果蔬菜,质朴的篱笆院落环绕四周;排水沟里铺上了各种形状的鹅卵石;老宅院的墙面,重刷修整后缀上了一幅幅充满闽南气息的家训和标语的手绘艺术画,既淳朴又别致,别有一番风味。
据了解,近年来丹岩村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先后3次实施旧村复垦110亩,共筹集项目资金4500万元,统筹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安置小区3个,安置群众114户,建设乡村公园17000多平方米,亲水漫道2.4公里,硬化农村道路11.5公里,危桥改造3座,既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又改善了人居环境,有效解决村民“房难建、路难行、水难喝、电难通”困难。
“以前一张布袋就是一个公厕,泥泞的土路上到处流着污水,全年弥漫着猪屎味,外出工作的年轻人,一年回家一趟也没一处好的地方睡。现在经过村容村貌整治,咱住进了小洋房,去年通过污水排除,现在污水变清水了,新建的公厕漂亮得都比得上一户小人家了,村里还给咱们统一围上了篱笆,左邻右舍都一样的整洁好看,大家心里都高兴。”说起村里的变化,叶丙丁老人抑制不住的兴奋,“现在生活好了,咱讲究住的也讲究吃的,孩子们一放假就回来小住,车的后备箱里装满自己种的瓜果蔬菜满载回去,能有这样的幸福,还是得感谢村里呢!”
为了让“幸福”扎下根来,丹岩村实行“乡主导、村实施、户参与”,发动村民一起参与乡村保洁,并形成长效机制,保持家园的干净整洁。如今的丹岩村,青山绿水诗意地,桃李杨柳笑春风,宛若一幅“富春山居图中的风情小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切身感受到了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喜人成果。
产业兴旺,生活有声更有色
近几年,丹岩村围绕“让乡村治理有价值”这一出发点,充分发挥国家级生态村的生态优势,探索美丽乡村的变现渠道,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农业,让风景变“钱景”,资源变“资本”,美了乡村的同时,又富了百姓。
“2021,我要变美变瘦变富有!”“2021,事业有成,家人健康!”一声声承载着美好愿望的呐喊响彻山间。往年来丹岩的游客只是三三两两,今年春节短短7天时间,丹岩村便迎来了万余名游客。许多游客在丹岩村肆意的发出2021年第一声呐喊。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喊泉”项目是春节前夕投用的,仅在春节期间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因为‘小桂林’本身就自带流量,今年又增加了喊泉,比较能吸引顾客来这边参观旅游。”管理员说。
除了目睹“小桂林”的风采外,不少游客还被丹岩村春日盛放的漫山李花俘获了芳心。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有芙蓉李,全村种植芙蓉李面积约3000亩,待到花期,一夜春风,怒放一树,如若青山飞雪,煞是好看。
村民杨阿清的芙蓉李果园就在“小桂林”边上,春节假期到他家果园一睹李花美景的游客有好几百人。杨阿清介绍说,芙蓉李大概在四五月份成熟,游客主要来赏花和采摘。
为了让游客能玩出更多的花样,丹岩村投资160万的山姆碑夜光漫道也在春节前夕正式投入使用。“我就住在附近,以前这里只是一条小路,没什么人走,现在晚上的时候很多人会到夜光漫道散步,这个步道晚上会亮光,很漂亮,我很喜欢这里。”村民洪宝玉告诉记者。
此外,丹岩村还融合了本地红酒文化、农耕文化、家风家训、民俗文化等元素,保留原有山形地势、溪流线条,整理提升古庙、古樟树、古民居等特色资源,打造了黄西坑水库、百樟林、古民居等多个热门旅游景点,并将其串联成“一日游”精品路线,让游客感受乡风乡俗,感悟乡愁乡情。
良好的生态环境,旖旎的田园风光为丹岩村带来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商机。目前,丹岩村已成功签约厦门泰柯集团,招商引资1.1亿元,依托丹岩古民居及原生态山水资源,打造集自然风光、人文体验、主题游乐、农学研训、运动拓展、养生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厦漳泉旅游目的地。
“今年春节期间小店门庭若市,自己都有点忙不过来了。”在村里经营5年农家饭店的林燕山兴奋地说。经营食杂店的陈小强也深有同感,因为靠近“小桂林”,来店里购物的人很多,看到来丹岩村的游客日渐增多,陈小强便把自己酿造的金樱酒、桃金娘酒、野杨梅酒摆上了货架,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实践证明,农村生态环境好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就会红火起来,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产业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特色农业提质升级。
走进坂里乡大森林花卉的盆栽种植温室大棚,仿佛走进浓缩的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珍珠芦荟、十二果、玉露、楼兰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小盆栽,一排排整齐摆放。
丹岩村通过给补贴、帮流转、扶技术等多种措施,重点发展特色花卉产业和芙蓉李产业,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黄西坑万众花卉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长泰县鲤鱼溪家庭农场建设,发展采摘园、参观基地,实现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2020年全村发展芙蓉李产业1000多亩,帮助群众增收150多万元;发展多肉、樱花等特色花卉410亩,帮助群众增收190万元;发展黄金百香果等传统农业85亩,帮助群众增收40万元。
同时,实施农业生态修复工程,注重科学管理,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让农业回归绿色本源,让乡村增加绿色魅力。
数字赋能,治理有效果更有效率
近日,在走访中丹岩村党支部书记发现村口桥在整改之后仍存在安全隐患,他掏出手机对着安全隐患点进行拍照,并将这些照片传输到坂里乡“数字坂里”作风建设云平台。
为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丹岩村大力推广“数字化”乡村治理新模式。在“数字坂里”作风建设云平台,每创建一个任务,就会有党员干部专门负责解决任务,并通过这个平台管理系统,将其办理的任务“晒”上网,每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每个节点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干到什么程度”都一清二楚,实现了问题反映、受理、处理、督办和反馈五个环节在线监督,
同时将村两委以及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推荐纳入“数字坂里”云平台,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数字坂里”云平台调研员分析、研判、审核后,将任务即时分配给相应的分管领导办理,及时、有效、高效地解决了群众诉求,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丹岩小桂林”网格服务微信公众号,让百姓参与到村庄治理,让每个村民都成为“网格员”,目前该公众号村民关注数达到100%,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邻里矛盾纠纷等问题。
此外,丹岩村还自筹资金40万元建设村级数字网络监控平台,在村庄各主要路口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结合综治网格化平台,有效推进平安建设,确保村内无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无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无邪教活动、黑恶势力及“黄赌毒”等治安突出问题。
丹岩村通过“数字+政务服务”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有问题不方便、有问题没发现、有发现没期限、有期限没兑现”的问题,减少村民“跑来跑去”的经济负担和“想来想去”的心理负担。让村民直观感受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大大提升了乡村治理实效,也极大转变了村级干部工作作风,推动了乡村治理落实到基层。
《海峡农业》2021年第12期 记者 陈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