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之地 鱼米之乡
铜陵位于安徽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物产丰富,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素有“八宝之地”美誉。铜陵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在上海至武汉长江黄金水道的中心点,是世界旅游风景区——黄山,及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的门户。
铜陵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北部平原,地势低下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域内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御制贡品 享誉四海
在北宋时期,铜陵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生姜产区,被列入朝廷贡品。据北宋天文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公元1020-1101)所著《本草图经》记载:“姜,今处处有之,以汉(成都)温(温州)池州为良”。自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置铜陵县后,宋、元、明、清朝历代,铜陵行政区划均隶属池州府。嘉靖《池州府志》中也明确标注本府内“土产”中“有姜出铜陵”。由此可见,宋代池州贡品白姜即铜陵白姜。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性农业经济的日趋活跃,铜陵白姜开始名扬四海。据嘉靖《铜陵县志》记载,明代铜陵白姜已成为“热门”特产,“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间有贩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清·赵锦风〈俗篇·新城记〉)。清顺治年间,九华山佛教组织派僧尼来到当时“安徽四大名埠”之一,也是海内外香客朝圣九华山的主要通道的铜陵大通古镇,建成了朝拜九华山的头天门“大士阁”,每年正月和九、十月间,南京、镇江、扬州、上海一带香客,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的佛教信徒,每日途经大通达千余人。铜陵白姜等土特食品,不仅成为佛教徒和香客所喜爱必购的素食斋品,还成为馈赠亲朋的特色礼品,铜陵白姜的美誉也随之名扬天下,蜚声四方,并融入中国儒、释、道诸家的浓郁精气。清顺治13年(1656年),《铜陵县志·物产》记载,当时姜的产量“每岁不下十万担”,大通市场有大、小姜行六家,销往安庆、九江、武汉、芜湖、南京、镇江、扬州、上海等地白姜达十万担之多。安庆胡玉美酱园、扬州四美酱园、镇江恒顺酱园等,都以铜陵白姜为原料,加工成糖、醋、酱、盐各种色味俱佳的姜制品,近销国内各地,运销东南亚各国,其中有的产品曾荣获“新加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独特技艺 全球唯一
铜陵白姜历史悠久,自春秋时期已经种植,其独创的栽培方法与种植工艺“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阴”是铜陵姜农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不断总结形成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积累发展起来的宝贵财富,传承已逾千年。
姜阁孵种是铜陵白姜保种的独创技艺。姜阁高6〜8米,长宽5米见方。每年立冬前后收获种姜即放入姜阁孵种,然后进行烧火催芽。姜阁烧火第一阶段为“发汗期”,第二阶段为“保温期”,第三阶段为“催芽期”,在清明节前催出0.5厘米左右的姜芽。
高畦高垄是铜陵白姜栽培的独创技艺。姜田在冬至前深翻,来年春再深翻2次,做高畦,播种前在畦上做高垄,垄壁踩实,姜农称之为“踩姜垄”。春季姜种播在垄沟里,以后每15〜20天培土1次,实施4〜5次培土,使垄沟逐渐变成垄,原姜垄又变成垄沟。这一演变过程,铜陵农谚“栽在沟里,收在垄上”。
搭棚遮阴是铜陵白姜采光的独创技艺。播种后20天至齐苗前搭平棚,上面用芭茅覆盖遮阴,随着日晒雨淋,覆盖的芭茅日渐稀疏,遮阴率降低,与白姜生长“苗期三分太阳七分阴,后期七分太阳三分阴”相辅相成。
匠心佳品 食药两用
铜陵白姜“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经过加工后的糖冰姜,晶莹透明、玉骨冰肌、芳香四溢、脆嫩爽口。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迎驾御膳,配了一味“铜陵糖冰白姜”。没承想,金盘玉盏,珍馐佳肴,乾隆都一箸而过。到了“铜陵糖冰白姜”呈上,皇上轻噙一口,顿觉甜辣相宜,回味绵长,举箸赞曰:“此姜白如雪,亮如冰,甘辣醇和,有冰玉之美”。从此,御制白姜,名满天下。
我国劳动人民用姜治病由来已久。民间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容颜不老方,四季不离姜”“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之说。不同于其他地区只把生姜用作调味品,铜陵本地人的家中几乎人人都会把白姜当作菜肴或点心食用,日常中糖冰姜、姜茶、姜粥、姜炒制菜肴的食用更是司空见惯。每年白姜收获的季节,走在铜陵的街头巷尾,古镇闹巷,寻常百姓人家总会能见到热闹的洗姜、刮姜、晒姜、腌姜场景,巷深香浓,白姜的食文化已经无形中融入到铜陵人的生活中。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膳食中适量吃姜,可以达到防病抗衰、延缓衰老、颐养天年的效用。
2010年9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铜陵白姜与黄姜的精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铜陵比较得油率达0.16%,黄姜得油率0.12%,高出30%以上。影响生姜品质的主要成分中,铜陵白姜中姜醇、姜醛、姜酯这三类的含量分别高出黄姜7.49%、27.2%、32.4%。并从铜陵白姜中首次发现4个新化合物,包括2个结构新颖的姜酮二聚体。对这些新化学物质进行了体外肿瘤细胞毒、抑制艾滋病病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弱的抑制活性。同时还进行了与糖尿病相关的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模型进行了筛选,发现3个活性成分。这一研究对进一步深入认识铜陵白姜中的化学物质组成、独特的化学成分结构以及可能的活性用途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铜陵白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贡姜文化 源远流长
铜陵是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采铜冶铜的历史悠久,自西周以来,绵延三千年不绝,蕴育了铜陵丰富的文化与物产。铜陵“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老蒜麻)核心是青铜和白姜,被合称为“一青二白”。白姜文化与青铜文化,作为铜陵地域文化的重心,相生相长、相通相融,已成为千年古铜都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在铜陵白姜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从姜阁孵种、高畦高垄、搭棚遮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步都可以看到原始农业的影子。
在长期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白姜文化。下姜阁、祭始祖、开市等民俗活动被世代传承下来。2019年9月19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铜陵白姜旅游文化节”开幕,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率国际专家培训班20多人亲临现场。期间,举办了祭祀白姜始祖、朗诵白姜颂文、拔姜、开市等活动,对白姜产品、农耕文化、白姜文化等进行了集中展示。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指导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江南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早在7000多年前,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铜陵人依然传承着铜陵白姜传统的种植系统。新的时代,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这一农业文化瑰宝必将焕发更加绚丽的时代色彩!
(作者单位: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农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