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精彩图集 << 中国农村网
一湖清水映“绿”廊——高原明珠洱海“颜值”再提升
 

 

夕阳如金,微风拂面。

  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洱海,一边是青翠巍峨的苍山。苍洱风光如画卷般在戴逸和朋友们的身旁展开。“在洱海边的生态廊道上骑行,领略诗和远方,这种感觉好极了!”戴逸说。

  戴逸是一名专业配音师,长期生活在广州,这次云南大理之旅让她心生“留”念:看着洱海这么美的景色,想在大理长住,甚至把工作室也搬来。

  为洱海“怦然心动”的不止戴逸一人。

  洱海碧波荡漾,岸边草地林地绿意盎然,环湖的湿地、滩涂也恢复了“野态”,吸引着众多的水鸟……今年9月,大理市阳南溪到才村码头共12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投入试运行,旋即成为“网红打卡地”,游人漫步生态廊道,一步一景,趣味横生,仿若入画。

  这是洱海“颜值”的再提升,也是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书写的绿色新篇章。

  几年前,生态廊道原址上布满沿湖而建的民房。大理镇才村村民陈建雄感叹:“以前房子直接建到水边,天然湖岸线遭到破坏,不仅风景全无,污水直排洱海,造成污染。”

  沿湖而建的民居对洱海湖滨带造成了一定的破坏。2016年11月,云南开启抢救性保护工作,从环湖截污、生态搬迁、农业面源污染、河道治理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

  经过不懈努力,洱海流域筑起了一道“绿色”防线,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这其中,生态廊道的建设令我印象格外深刻。”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赵婷说,环洱海而建、全长129公里的生态廊道着力将洱海湖滨带恢复到天然状态,湖滩、湿地“失而复得”,不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还提升了洱海“颜值”。

  “我们走的是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是围绕‘生态优先、洱海保护’来进行,体现了自然、生态、野趣、文化、智慧,不是片面强调修建一条康养绿道。”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表示,经过近年的治理,洱海已经从抢救性保护治理工作阶段进入到保护性治理工作阶段。

  陈坚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前,洱海水质已经稳定并逐步向好,给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洱海保护的生态价值正向经济价值转化。”

  “我小时候,洱海水特别清,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洱海水质开始变差,甚至蓝藻暴发。我用镜头记录了母亲湖几十年间的模样。”年逾八旬的大理市民施作模坚持摄影创作数十年,洱海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主题。

  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洱海的水又慢慢好了起来,大家保护洱海的意识也更强了,这让老人十分欣喜,现在,他记录美丽湖光山色的照片又多了起来。

  拍摄完夕阳下的生态廊道后,施作模对记者说:“洱海的明天肯定会更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中国农村杂志社 | 联系方式 | 欢迎投稿 | 期刊订阅 | 免责条款 | 广告招商 |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035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675号 京海工商广字02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6005

邮箱:crnewsweb@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