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坐落在村委会的背面;伴着和煦微风泛起涟漪的池水,与伸至池中央的木质廊道相映成画;村民家墙体上靓丽的3D彩绘,昭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的内涵……走访位于赤壁市柳山湖镇的腊里山村,恬静优美的乡村环境,弥漫在村庄每个角落的文明气息,让到这里的人都纷纷感叹,“相比城市,自己更想生活在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乡村治理何尝不是如此?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泊车位的标线清晰可见;路边设立了“劝导站”,以疏导车辆运行,避免道路堵塞。从这些细节处触摸,便不难找到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的密码。
绿树掩映下的望凤居,古韵盎然,典雅大气,是当地的党员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红色标牌格外耀眼。“在这里集中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既能减少铺张浪费,也能防止攀比风、人情风、彩礼风”,被问及望凤居的用途,村支书魏平清解释道。这个村民们称为“腊里山的大会堂”的地方,不仅是全村群众文化娱乐、学习培训、举办春节“百家宴”、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还是民主议事和矛盾调解中心。文明种子,在移风易俗的相互影响中悄然播撒;邻里关系,在有商有量间更趋和睦,这里已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文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魏平清如此回顾文明乡风的建设过程。一定程度上,实现乡风文明就是在百姓的头脑里搞建设,“工期”长、见效慢,不可能依靠急功近利的运动方式来完成,更不可能通过搞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来实现,必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乡村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中,转变成百姓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信仰和习惯。村里的志愿服务队帮扶贫困户科技致富;“四点半学校”帮扶留守儿童;年年举办新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各种志愿服务营造出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浓厚氛围,各种文化活动润物无声地在百姓心底种下文明之花。
《管子》有言:“万民向风,旦暮利之。”乡村振兴,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而这“里子”就是家风、民风、乡风。相比于投入大手笔财力改变村容村貌,百姓思想上的疙瘩、头脑里的烦忧、心底里的愁苦,更需要科学发力、持久用功,以一把把钥匙去打开,以一件件实事去化解。对于后者,恰恰是伴随脱贫攻坚进入冲刺、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着重需要作答的一道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