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主页  >  各地实践 << 中国农村网
安徽桃园“观众”变成“主角” 村民自治促民风正村兴旺
   

  桃园村村民孟金妹没想到,自家的棋牌室竟然倒闭了。孟金妹说,过去邻里农闲时候就爱聚众打麻将,她为此还买了几张麻将桌,召集大家打麻将收些服务费,现在大家都去参与村庄的环境整治了。

  原来,以前桃园村的环境整治主要是政府要求干,村民们则在“旁边看”,谁料想,村庄一天更比一天美,村民们得了真“实惠”,也都跟着一起干了。

  桃园村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该村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广泛吸纳村民参与,让他们从“观众”变成“主角”,从“旁边看”到“一起干”,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一浪更比一浪高。

  如今,走进桃园村,像走进了乡村旅游目的地,村庄内道路的两旁是灰色的瓦砾砌成的矮围墙,村民们在围墙上摆放着各式的花盆,有紫的睡莲、白的茉莉、粉的蔷薇,以及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就连存留的柴垛也充满设计感。

  故事要从2017年的中秋节说起。那年,从外地回乡的张国旺看到家乡环境又脏又乱,他决定从凝聚共识上发力,中秋夜便召集了在外创业回乡过节的村民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给家乡“美颜”。

  中秋之夜,村民们来了一场头脑风暴,针对村庄怎么整治,留守儿童如何关爱,空巢老人怎么帮助等难题,展开了讨论。大部分在外创业的年轻人,对家乡都有深厚的感情,纷纷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据统计,近年来,村民共捐资近140万元,帮助桃园村修建了道路、文化广场和状元长廊等。

  桃园村党委书记梁友文说,之前最担心的就是村民们意见不统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了村民们的鼎力支持,村“两委”干部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推进。

  道路硬化、雨污水分流、垃圾分类、房前屋后菜园整治……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落下。如今,生态宜居的小村庄已经从梁友文的脑海里呈现在了村民的视野中。

  今年78岁的村民张定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一点也不羡慕城里人。“夜里有路灯,白天有保洁,经常有外地人来村里玩,不少年轻人回乡还不忘来看望我们老年人,知足咯。”张定新说。

  乡风美不止环境要美,陋习也要摒弃。近年来,农村铺张浪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屡禁不绝。“过去,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家家都要随礼,从500元到1000元不等,原本是一个心意,慢慢却成了负担。”村民苏学龙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家家办事都不攀比不讲排场,随礼也不超一百元,大家都拍手叫好。

  为了让乡风文明制度化,桃园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制定考核办法,用模范评选、相互监督、积分管理、分红奖励等一系列自治举措来推动管理长效化,防止陈规陋习反弹回潮。

  在梁友文看来,桃园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成果,与桃园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

  桃园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南宋状元、词人、书法家张孝祥的后裔聚居地,也是当代抗洪英雄王能珍的家乡。为了深入挖掘村内文化资源,芜湖市还成立了张孝祥文化研究会,并建成王能珍纪念馆,纪念馆内详细介绍了包括王能珍在内的桃园村烈士们的生平,他们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牺牲精神,时刻涵养着桃园村的村民。

  “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盘活村内文化资源,寻求群众的认同点和传承点,唤醒乡土文化的根脉,弘扬乡风文明的正能量,激发村民内心深处闪烁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情怀。” 梁友文说。

  张国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值得骄傲和自豪。

  民风正则村兴旺。在优良的乡风文明涵养下,桃园村集体经济从十年前的一片空白,到如今逐年壮大。农村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千亩灵芝,万亩桃园,精品民宿、农家乐等产业项目均已落地,带动村民致富。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桃园村作为安徽省唯一案例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