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15:55:5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魏龙飞
一年过去,又是一年。腊月二十七日中午,我和爱人带着4岁的女儿抵达河北省武安市石洞乡百官村。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乡。
一路上,我思绪万千。屈指一算,我已在外度过四个春节,这其中包括北京和老家县城。回想起来,这两个城市的年味总感觉“清淡”一些,难以找寻儿时的记忆和内心的归属感。今年春节,十天时间,让我重温家乡的美食,感受到乡亲们为生活奋斗的干劲儿,也看到了村庄的新风貌。
勤劳双手创造安稳生活
回家第一个任务是订豆腐。我们那的豆腐小有名气,家里人也都喜欢吃。可这个时候去订豆腐,基本上没戏,十里八乡的都来我们这儿订。村里有三家豆腐坊,我表舅家是其中之一。
到了表舅家,我硬着头皮问舅妈还有没有豆腐。她笑着回复:“你来了,我多少匀一点出来,十斤够吗?”我赶紧点头表示感谢。表舅在灶火边添柴加水,还没注意到我。
“舅,咱们这儿的豆腐就是好吃。”我打招呼道。
表舅没有客套话,扭头看了我一眼:“城里大都用石膏点豆腐,我们这儿是用卤水点豆腐,口感自然不一样。”
“这几天生意这么忙,还去上班吗?”屋里的声音嘈杂,我扯着嗓子问。
“可不能不上班。我上夜班,晚八点到早六点,下班再来做豆腐。”
“这怎么行,长时间这样身体可吃不消。”他的话让我有点吃惊。
“也就这几天忙点,晚上上班抽空打个盹。”表舅淡然一笑。
聊了几句话,表舅嘴里始终咬着两块五一盒的“白石家庄”。嘴里的烟头即将熄灭之际,他娴熟地掏出另外一支烟对上火,顺手把烟头扔在脚下踩灭,整个过程麻利得很,根本用不着打火机。大锅里冒出的烟和他嘴里的烟交织在一起散发到空中。
表舅说,他今年还包了30亩地种玉米,基本实现机械化覆盖,亩产约500公斤,刨去成本,利润500元/亩左右。
表舅今年55了,家有两个儿子。老大已经结婚生子,老二今年25了,还未成家,他的压力不小。
“村里的营生不稳定,工厂随时会停工,做豆腐是小本买卖,农活也分农忙农闲,三个营生穿插着干,才能给老二完成娶媳妇的任务。”
听了表舅的话,我想到一句当下时髦的心灵鸡汤: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乡亲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唯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和汗水,才能让自己活得安稳。
表舅的话虽然不多,但句句实在,在我脑海里时隐时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乐观坦然,没有牢骚抱怨,话语里透露着朴实、从容和坚定。
闲置的沉睡资产被盘活
我们那以丘陵为主,干旱缺水,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前几年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现象愈发突出。像表舅这样包地的,我们村还有十几户,最大的一户是我堂叔,都是近两年才兴起的。
堂叔是一名乡村医生,十里八乡口碑不错,生意非常好。他怎么开始包地了?种的什么?效益怎么样?我很好奇,于是去堂叔家探个究竟。
“听说叔是我们村包地带头人啊。”我给堂叔竖起大拇指。
“别听他们瞎吹。我看这么多地都闲着,怪浪费的,自己包过来试试,地租也不高。”堂叔快人快语。
“听说你整了300多亩地?种的啥?效益怎么样?”我迫不及待地问。
“差不多这个数。咱这儿的情况你也了解,只能种点玉米,图个省事,另外还种点中草药。280亩玉米,50亩中草药,一年下来,差不多二十万吧,挣个辛苦钱。”堂叔回答我。
我们村有5823亩耕地,包地的有15户,大部分都包了三五十亩地,合计在1200亩左右,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如果没有这些包地户,那这1200亩地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就继续撂荒了。
村委会负责人说:“咱们这儿人多地少,每家只有三五亩地,自己种不合算,撂荒又可惜。这两年出去打工的人多了,这才兴起了包地。包地户给户主点粮食,双方也就谈成了。种地就是这样,三亩五亩不成气候,要是流转起来,收入就很可观了。年景正常的话,一亩地玉米能获利500块钱,如果腾出手来专门包地,不比上班差。”
“这些地都是种玉米吗?目前存在什么问题?”我继续问。
这位负责人说:“99%都是玉米。咱们这儿是丘陵,地块小、散、杂,各种形状都有,不利于包地户开展机械化作业,这是目前的短板。随着包地户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村‘两委’研究过好几次了,一步一步来,先把大的地块路基弄平。”
“种完后卖给谁呢?”我刨根问底。村会计说:“咱们这儿还没有固定的收购渠道,都是二道贩子,十里八乡经常有人来收购。另外,村里这两年有人搞养殖业,剩下的玉米秸秆可以卖给养殖场,1毛钱/斤,算下来也不少,比扔了强啊。”
土地流转后得到有效利用,闲置的沉睡资产被盘活,这是一件大好事。
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我们那有年三十扫墓的习惯,俗称“上坟”。在地里上完坟后,会焚烧秸秆。我记得很清楚,2018年底,村委会的大喇叭每天广播好几遍,禁止村民焚烧秸秆。据说有人专门四处巡查,一旦发现,需要罚款。这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要求之严、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几乎是前所未有。
这次回家,村里的大喇叭仍在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地通知村民。核心意思就是一句话,“今年不能再鸣放鞭炮。”村民都知道这些举措是为了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但对于封闭的山区家乡来说,接受这些新思想、新举措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看,村民在思想上基本接受,行动上已经落地,效果不错。
无烟煤替代沿用已久的蜂窝煤是另外一件新鲜事。之前取暖都烧蜂窝煤,新推广的无烟煤清洁卫生,用起来实惠。
政府派人上门服务,更换取暖炉,村民根据需要购买相应数量的无烟煤,政府补贴后的价格是600元/吨。刚开始施行的时候,村民不太习惯,将信将疑,乡镇里面甚至派人来家里检查,督促推动落实。过了一段时间,无烟煤干净实惠、取暖效果好的好处被大家发现,现在已经基本全覆盖。
这样一来,家乡环境会逐渐改善,我为此感到高兴。
不得不说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给这次春节蒙上了一层阴影。回家这几天,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亲自喊话,大喇叭里一天播放好几次,开展“三不”宣传,说服村民少出门、少聚会、少拜年,苦口婆心劝导群众。村民“行动听指挥”,大家伙基本都没出门,严防疫情感染和传播。
随着疫情的发展,整个村子都开始严格执行隔离制度,村口设卡,对过往人员和车辆登记备案,测量体温,村“两委”24小时不间断值班,晚上睡觉就在检查站旁边临时搭的棚子里。看到他们这么辛苦,村民捐赠了水杯、矿泉水、方便面和口罩,表达对村委会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面对疫情,村“两委”24小时不间断值班
新时代的中国日新月异,新农村的风貌欣欣向荣。这些变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具体举措和真实成效。十天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收获很多。乡亲们朴实的民风、踏实的干劲儿和开放进取的精神面貌都印在我脑海里,提醒我努力工作,踏实前行。祝愿父老乡亲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