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15:15:37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是根植于县乡村,以乡土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传承乡村价值,代表质量档次、科技水平和文化内涵的可识别、可传播乡土符号。近年来,各地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乡字号”、“土字号”品牌,被誉为“土里土气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但总体看,“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培育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乡土品牌杂而不亮。我国乡土产品时不分四季、供应不断,地不分南北、应有尽有,但同质化严重、贯标不力、多而不优。小农户仍是品牌创立主体,企业95%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特别是一些经营主体质量意识不强,未采用GMP、HACCP和ISO9000等规范和管理标准,实现生产全过程的TQC(全面质量管理)。目前,我国拥有10万个乡土品牌,但全国层面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仅有146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仅有2851多个,乡土品牌整体上呈现多、小、弱问题。
乡土品牌有而不响。一些地方“重生产轻品牌”“重评比轻培育”,缺乏长效推进的耐心决心,更没有长远性、系统性规划。一些经营主体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文化的挖掘,关心的核心并非品牌而是产品,打造的乡土品牌同名化、类似化、空洞化,消费者认同度、市场美誉度不高。以茶产业为例,我国年茶产业产值3000亿元人民币,经营主体上万家,但只有11%的消费者购买同一品牌茶叶,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
宣传推介形式单一。在“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推介上,一些地方只是利用一年一度的展会平台,举办几场“推介农品专场”“我为品牌代言”等活动,2018年全国农业农村系统也仅仅举办百余场宣传推介活动。一些乡土企业也通过打广告创品牌,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不充分,产品影响范围较窄。有的把商标当成品牌,未能把质量信誉和文化凝结在品牌中,品牌溢价有限。
乡土品牌保护机制不健全。各地重视申报、推广区域公用乡土品牌,忽视品牌授权、监管和管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授权退出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出现了区域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权生产经营单位“滥用”等现象,存在着“搭便车”“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造成品牌开始轰轰烈烈,几年后消声灭迹。品牌咨询市场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社会组织开展的品牌价值评价往往缺乏公信力。有的地方只关注区域公用品牌,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涉及不多。
为彻底破解这一问题,农业农村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重点、聚合力量,大力创响“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是抓好“四个一批”:一是开发一批产品类乡土品牌。精心挑选“小而美”“精而美”“骨架小”“颜值高”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如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腊肉腊肠、火腿等传统食品产业,以及竹编、木雕、银饰、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产品,经过改善加工工艺和生产条件,强化质量管理和认证等,深度挖掘文化传统、发掘价值内涵,把握数量和范围“度”,培育口碑好、过得硬的乡土产品品牌,使之逐步成为消费者的“后备箱商品”和“伴手礼礼品”。二是打造一批区域类乡土品牌。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和家庭作坊,全面提升特色农业的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更大范围传播产品信息,让口口相传的文字和符号走进消费者脑子里,打造“地球人都知道”的知名乡土区域品牌。三是创响一批企业类乡土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加快制修订乡土品牌标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和农村新业态标准,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形成以品促村、以村带户、以户带人、村品互促的格局,实现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四是发掘一批工艺类乡土品牌。遴选推荐一批瓦匠、篾匠、铜匠、铁匠、剪纸工、陶艺师、面点师等能工巧匠,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编印能工巧匠名录,精炼乡土品质、讲好乡土故事,多场合、多形式宣传推介区域特色、资源特色、功能特色、工艺特色和时代特色等,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打造地域专属性越强、稀缺程度越高的乡土品牌,给消费者以新鲜感、独特感,让其产生一分钟看上、一刻钟爱上、一辈子“赖”上的效果,使乡土品牌成为通向市场的“身份证”“通行证”,获得高独占性和高获利性,进而成为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适应性灵活性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