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扶贫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难题,近年来,新疆各地深挖消费扶贫潜力,调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多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批天山南北的特色产品借机走向市场。
巴楚县阿纳库勒乡曲许尔盖村地处南疆的喀什地区,水草丰茂,还背靠当地的红海景区,但因为种植结构单一、销售渠道狭窄,农民增收空间有限。2019年,村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繁育上万羽贵妃鸡后,便将解决销售渠道作为当务之急。
“我们不仅就近在景区开设销售专区,还依托自治区体育局采购原生态鸡肉、甘草醋等。”时任曲许尔盖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的自治区体育局干部赵成强说,“通过便捷的物流到达乌鲁木齐后,经过口耳相传,村里的绿色产品很快就打出了知名度。”
不仅如此,新疆各地还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消费市场结构,从而引导贫困群众科学规范种植、养殖。
走进阿卜杜克热木·艾合麦提家的院落中,夫妇俩正忙着在后院兔舍中投食。“小小的兔子带来的收入,比我种地还要来得多。”他说。他所在的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过去,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拦路虎”,阿卜杜克热木全家五口人靠三亩耕地生活。
“和田干旱少雨的气候能有效减少兔子病害。我们只需对广大农民稍加培训,就可以大规模开展养殖。”墨玉县天驭集团总经理王连德说。让他意外的是,兔头、兔肉等产品本计划面向四川等地投放,但随着市场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现在新疆本地需求也愈发旺盛。
“企业目前养的兔子,在新疆就可以销售一空。”王连德认为,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也将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养殖。目前,和田地区的兔产业从无到有,吸引了10多家大型兔养殖企业落地,预计2020年商品兔出栏量将达4000万只。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线上电商平台销售、组织线下推介……记者了解到,今年,新疆还将持续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推动建立扶贫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同时,全区22个深度贫困县将各新增地理标志商标1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