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十佳农技员

武清农民的好参谋

——天津市武清区农机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罗寨玲

2017-10-27 13:58:0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心系农业,身体力行抓示范;情归农机,攻坚克难忙推广;造福百姓,无怨无悔献赤诚。” 她在日记中写道。

  她就是罗寨玲,1997年刚刚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的她,又回归了农业,踏入了农业机械化的大门。这注定又要与土地打交道了,也许是体验过农民劳作的辛苦,上班的第一天,她就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农机化工作先进个人、《武清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点建设》获市级一等奖、《激光平地节水技术》获市级二等奖等。20年来,她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这份挚爱,在逐梦的路上走的踏实而坚定,她的科技项目填补了天津市激光平地技术的空白,创造了武清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的历史,在推进武清向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贡献,也成为了全区农民信任的农业生产好参谋。

  梦想照进现实 强力提升农机化为农服务空间

  武清是天津市农业大区,粮食播种面积近120万亩,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总量约190万吨,以往农户大多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面对传统的陋习,罗寨玲紧紧围绕高效、多渠道利用好秸秆资源,先后引进并组织实施了“小麦秸秆粉碎抛洒机械化技术”、“旱作农业蓄水保墒机械化技术”等6个部市区级示范推广项目。示范推广了小麦、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深松、秸秆粉碎机械化还田及秸秆打捆等10余项新技术,推广新机具3000余台套。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小麦大田调研,现场察看小麦长势,询问田间管理和预产情况。就在当年风吹麦浪,小麦成熟的时节,一台台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开到了村子田间地头,实现了收获小麦的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粹还田。到了2017年三夏,武清区已有1500多台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20余台大型秸秆打捆机在广袤的田野上进行作业。全区 45万亩小麦秸秆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秸秆焚烧火点为零,有效遏制了焚烧秸秆的现象,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空气质量,展现了农机化在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方面的新作用。

  人生“小目标” 技术攻关促进机械化发展一大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一头连接着市场,也关系到他们的致富之路。如何发挥自身技术特长进行攻关,不断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罗寨玲工作的小目标。

  在与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亲切的叫她罗参谋,因为不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她都能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并且给予农民最实在的帮助。这一点,武清区上马台镇雨成农机合作社社长鲁全刚感触最为深刻。鲁社长先是算了一笔账:他的合作社承包种植了2500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与青贮玉米,青贮玉米以前靠人工收获,每亩成本要300元;现在用青贮收割机收获,每亩仅用150元,仅机械收获一项就节省了37万5千元;以前人工收获要用20天,现在青贮机收获5天就全部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说到这些,都得益于罗参谋主持引进的全株玉米青饲机械化收获机,这种机械一次性完成收割、切碎、抛撒装车等多项功能,把复杂的收获环节变得简单又快捷。《全株玉米青饲机械化收获技术》还获得区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在主要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棉田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等10余项技术还分别获得区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农机技术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区发展是罗寨玲始终坚守的工作准则,全株玉米青饲机械化收获机的引入和使用,正是适应武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奶牛业成为全区主导产业,每年对青贮饲料需求量很大的实际做出的决定,这同时也探索出了全株玉米收获的最佳蜡熟期,有效提高了青贮饲料质量,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农机户通过青贮机收作业获直接经济效益815.8万元,带动种植户增收6950万元。

  特派员使命 干农活写教材农机事业谱新篇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罗寨玲,看起来是一个安静文弱性子还有些慢的女同志,但是干起工作却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坚韧劲儿。2009年,她被聘为武清区首批科技特派员,从此,她牢记特派员使命,足迹遍布了全区29个镇街的每一个角落,用日积月累的经验把贴心的服务送到了农民朋友的心坎上。

  河西务镇是武清区的农业大镇,当年为了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武清区农机中心在这里种植了100亩试验田,每一项农机新技术的引进都是在这里经历实验、示范、最终成功的艰难过程。当年,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田里的草和秧苗一样高,周边的农民都来看笑话,“区里来的专家这样种地,不是糟蹋土地糟蹋粮食吗?”有越来越多农民来看了试验田又带着失望和质疑走了。当时,罗寨玲的内心也充满了挣扎和纠结。一天24小时,她有20个小时不是查看相关资料,找农民讨经验,就是在奔往看小麦玉米长势的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成功了,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增多、出苗不齐等50多个技术问题都被她解决了。那一刻,捧着大把的麦粒,眼泪夺眶而出,看着饱满的果实,所有的辛劳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实干是一方面,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形成文字,给农民以更多借鉴,成为了罗寨玲思考的新问题。

  在她的倡导下,农民家门口建立起了多个农机化示范区,她编写了多本《武清区保护性耕作培训教材》《武清区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范》《武清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训教材》,作为武清区地方标准指导实施,逐渐转变了农民传统的种植耕作习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她成了农民眼中干得了农活,拿得起笔杆子的女参谋、女专家。

  好技术、好经验还要有好的宣传和推广,才能实现遍地开花,更多的惠及农民。她与镇、街、村沟通协商,适时组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现场会、地头讲座等500余次,培训农民超过5000余人次,进一步加快了农民应用先进农机技术增收致富的步伐;每一个黄昏和晨曦中,她都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农民群众对农机化的所需、所想、所求。针对实际需求,撰写了《武清区奶牛业生产机械化装备需求调研》、《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10余篇技术论文,并在全国省部级以上杂志刊登,较好发挥了科技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小麦大田时强调,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他希望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罗寨玲说:“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对于武清农业战线上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机工作者,就应当把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利用好推广好,让我们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2017年,罗寨玲成功当选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她说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要在武清乃至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进程中继续贡献智慧和汗水,谱写农机事业美好的明天。

  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这一份赤诚,已经深深融进她的血液。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