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7 13:51:0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黄河,滚滚滔滔,奔流不息,它抽出缕缕银丝孕育了素有“塞外明珠”之称的临河区这块2333平方公里的绿色沃野。临河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多少年来活跃着一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他就是临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国家级推广研究员米志恒。年过半百的他,已经在农业战线上奋斗了三十个春秋,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临河的每一寸土地,当地的领导干部称赞他,农民群众熟悉他,称他是——科技推广的领头雁。
1987年,他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毕业,分配到临河区农业局任技术员。参加工作来,他就一直战斗在基层农技工作的第一线,他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奉献在农技推广这个岗位上,他搞的科技示范园区多次接受了国家和自治区领导的视察,由他主持试验研究的许多技术项目,在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的广大土地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普及,为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推广研究员,2013年组织上任命他担任了临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米志恒同志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方向,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的重点推广项目,参与制定临河区农业发展规划、各项专业技术规程。他指导建设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成果的转化进程。他带领科技人员在全区组织推广了“十五项重大农业技术”,得到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他组织推广的“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每年推广12万亩左右,增加经济效益3800万元;每年推广“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8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4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5600万元。2014年以来累计推广“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20万亩,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000万元;2017年又推广“玉米一穴双株高密度栽培技术”6万亩,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到6700株/亩,增产粮食750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200万元。
推广中心同时担负着植物保护工作,他经常要到田间地头进行重大病虫害的调查和防治指导。向日葵是临河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占到总播面积的三分之一,农民经济收入的35%来源于向日葵,向日葵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向日葵病虫害一直是制约向日葵产业的重要问题。为了探索防治河套地区向日葵病害的实用新技术,他和内蒙古农科院专家及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教授共同开展了“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项目,制定出了有效防控黄萎病发生与防治的综合措施。2015年,临河区推广向日葵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45.5万亩,增收7735万元。该项目于2015年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壹等奖。
为使临河区适应现代化农业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他积极开展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试验示范工作。2009年“蒙杞一号”枸杞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项目获内蒙古科技进步奖叁等奖。多年来与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引进小麦、玉米新品种134个、葵花新品种143个,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丰产、稳产、抗病性强、稳定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为农业的优质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玉米红蜘蛛“三防两治”、向日葵螟“1+3”、向日葵黄萎病“三结合”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作物病虫防治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度减少,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又为临河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临河区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他每年组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8-10个,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以点带面辐射全区,为全区农业发展树立了典型样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干事业的拼命郎
参加工作以来,他凭着一颗热心奉献的赤诚之心,顽强地追求着自已的事业,各项工作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2014年,为实施农业部下达的“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他带领同事们在高达39度的高温下,奋战在田间地头,搭网架、铺防虫网、安装性诱捕器,在绑铁架时不慎铁架跌倒砸在脚上,加上天气炎热,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地往下掉,脚马上肿了起来,他忍着疼痛,派人买了药简单处理完又一瘸一拐的开始了工作,蜜蜂授粉期间需要经常到田间记载蜜蜂授粉情况,被蜜蜂蛰、高温中暑都是家常便饭。2015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的全国向日葵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观摩现场会在临河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80名专家、技术人员参观了此次观摩会,并对临河区向日葵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虽然我们基层农业干部工作任务最重,工作条件最差,待遇低,顾不了家,但却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就一定要用心做好,我们要对得起这份责任!”米志恒同志经常这样教导同事们,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30年如一日,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本职工作上,把群众的认可和信任,当作最好的奖赏。如今,年过半百的他仍然活跃在地头田间,每周都会有三到五天的时间下到农村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新技术,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他平时不善言辞,但只要和农民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一位村长调侃道:“别看米主任是推广研究员,但架子都没我这个村长大,在村里他就是农民的朋友。”他注重不断钻研业务理论、注重自身知识更新,更是长期深入“三农”第一线,进村入户,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农民致富的“活财神”
走在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图克镇东兴村,一条条柏油马路车来车往,一座座大棚排列整齐,大棚里新品种蔬果挂满枝头,累累果实让人陶醉……,这不仅仅是广大农民的杰作,还融进了常年深入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员米志恒的心血和汗水,他将科技的甘露洒向千家万户,农民戏称自己家里来了“活财神”。
保护地蔬菜是临河区的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米志恒清醒的认识到,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必须大力应用农业新技术,他推广了工厂化育苗、嫁接栽培、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10余项,有效解决了品种老化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每亩设施农业的纯收入可达3.5万元,是大田作物效益的15-20倍。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许多企业也参与进来,通过流转土地、项目捆绑投资建设温室、大棚。2016年他引进了年巴彦淖尔市中泰有限公司建设设施农业4000亩,设施农业建设初步形成了“农户联建”、“农企联建”和“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等多种运作模式。经过测算,全区设施农业年产值可达10亿元左右,带动蔬菜种植、流通、销售等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一脸的憨厚,一身的朴实,一腔热情扑到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他,立足岗位,潜心研究,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学在前、干在前、走在前。多年来,他主持或参加完成的攻关研究和示范、推广等重点科技项目先后获科技成果奖励13项,其中农业部丰收贰等奖1项,自治区丰收壹等奖7项、贰等奖1项,叁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承包叁等奖1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1项。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被内蒙古党委、人民政府授予“全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全区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工作先进个人”、“全区农技推广先进个人”。被巴彦淖尔市评为“全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市首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市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获临河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个人荣誉共18项,先后在国家及自治区刊物上发表25篇科技论文及6篇论著。
这就是他——米志恒,一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用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志向,矢志追求着美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