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7 13:48:05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杨素荣,女, 51岁,中共党员,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1986年7月参加工作;推广研究员,现任喀喇沁旗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把全旗成千上万农民由贫困带到富裕,在全旗家喻户晓,在内蒙古农业系统有口皆碑;先后获得涵盖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二十多个奖项,是农技推广人的一面旗帜。
出类拔萃一颗星:她把自己变成专家和通才
在喀喇沁这样的贫困山区,1986年走出大学校门的杨素荣还稍有点儿“天之骄子”的自豪。待到工作岗位后,通过走乡入户,她发现果农、粮农、菜农的收成三六九等,群众向她请教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她的自豪感便荡然无存。农民知识的不足、农业科普的差距、特别自己知识技能的短板深深地刺痛着她的心。于是,她一边用擅长的技能指导农民生产,一边博览群书、访能拜贤、学练结合,提高技能。她惜时如金,勤奋成瘾。自工作以来,记录和撰写的学习笔记、农情日记、调研报告达1500多万字;编写的培训教材及发表论文论著30余篇。1989年,在同龄人中首个晋升助理农艺师;1996年,成为全旗最年轻的农艺师;2007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014年,晋升为推广研究员(全旗仅2名)。现在的杨素荣,既是农业专家,也是讲课口若悬河、写作笔下生风、下乡驾车驰骋等多方面的通才。
舍己为民一面旗:她把情感变成行动和力量
人在家庭,有角有色;人生在世,有取有舍。杨素荣生在农家、长于农村、从事农业、服务农民;她喜欢阳光、雨露、黑土;她深爱女儿、丈夫、家庭;在角色之上、取舍之间,杨素荣把天平的法码加在了“农”字一边。她曾经感慨地说,有人说我傻、彪、疯,我知道不是恶意,正是这样的情感和劲头,她把个人的力量变成了群体的力量、前进的力量、无穷的力量。
2008年9月16日,读初三的女儿因急性阑尾炎被送往旗医院手术,当她在农户日光温室中接到老师电话时,一种愧疚涌上心头。因为女儿连续几天不舒服,自己答应丈夫带女儿去就医,总是觉得不到现场指导不放心而把孩子的病耽误了。她深知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失职。女儿升入高中后,特意领着女儿到农村透彻地体验过一次农家和农事。看到所有的农民对杨素荣那种崇敬和友好,女儿由衷对她说:妈妈,我已经读懂你了,以后我也要做跟你一样的人。
杨素荣为人耿直豪爽、豁达大度。作为共产党员她常把苦差难事留给自己;作为站长,她把好事宜处留给同事。到国家部委、大专院校请专家她自告奋勇,到农村农户救灾她以身作责。用行动代命令、以真情为号召,作为站长的她一直是大家心悦诚服的核心,经作站也成为了同舟共济、创先争优的集体。2011年,杨素荣在一个大礼拜自己开车下乡负了一点儿小伤,全站人员集体给她开了一个“批斗会”,并给她定纪律,如果再一个人偷偷下乡,就和她断绝关系,集体散伙。
春夏秋三个农忙季节,她很多时候天不亮就下乡(因为很多农民天亮就干活),披星戴月是家常便饭,回到家里有时累得都懒得吃饭。但即使再累,她都坚持每天24小时不关手机,随时接受农民的电话咨询,每月话费170多元;王爷府镇上瓦房村杨桂林,是番茄种植新户,手机掉进水里不能使用,杨素荣当场就把自己的备用旧手机给了他,鼓励他多打电话、不懂就问,保证赚钱,也给那些想种不敢种的农户树个榜样,回家还给补交了50元的话费。十年过去,杨桂林已经是收入超50万元、远近闻名的番茄种植大户。在杨素荣那里,诸如此类的以技教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
披肝沥胆,马不停蹄。杨素荣每年下乡280天以上,几乎走遍农村一家一户、田间地头,用绕地球的习惯说法可达3圈。老职工景振举给杨素荣做过统计:她八小时以外的加班时间相当于正常上班的三分之一,以自然年度计算至少相当6年。很多时候评奖,杨素荣都坚辞不受;同事们说,没有杨素荣,我们得着也不舒服;领导们说,不评杨素荣,我们心里过不去;旗委政府领导说,不奖杨素荣我们不公道。
踏石留印一条路:她把智慧变成财富和发展
农技推广,或是装满农民的“粮囤子”,或是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这是杨素荣的座右铭,也是她向组织和领导立下的“军令状”。
喀喇沁旗“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杨素荣提出全旗农业必须走特色产业之路、设施农业之路,现代农业之路。她的建议既符合喀喇沁实际,也契合了领导的思路。1998年,喀喇沁旗成立了经济作物工作站,杨素荣当之无愧担任了站长。如何通过农技推广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杨素荣和她的同事们动足了脑筋,更下足了力气。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通过旗委政府的政策支持,杨素荣带领的同事们终于在喀喇沁大地上走出了一条“联合一帮专家,用好一个网络,建设一个园区,培树一批典型,集成一批技术,兴起一组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特色、现代农业成功之路、发展之路、闪光之路。
联合一帮专家:中国农科院张志斌教授、尚庆茂研究员、中国农大胡树文教授、沈阳农大刘志恒和赵瑞教授、内蒙农大崔世茂教授等专家都是喀喇沁优新技术推广的坚强后盾。
用好一个网络:杨素荣及其团队与乡镇农技站、村科技示范户建立了联系紧密、联动一体的协作配合机制,近年来又建立了微信群等现代联系方式。
建设一个园区:2000年,经杨素荣建议,喀喇沁建成了首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上百个、新技术十几项,每年组织1000多人次农民前来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成功的新品种驯化诞生地、新技术推广试验场、新农民培训大课堂。
培树一批典型:杨素荣和她的同事累计培养了2000多个科技示范户,全旗161个行政村平均达10个以上。这些户年纯收入达到十万元的比比皆是,收入几十万元的不在少数,收入百万元的也有典型;同时形成了遍布全旗科技服务示范网络。
集成一批技术:从集约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到近年来的病虫害远程测控、手机APP应用等先进适用集成技术,全部应用于高效作物生产中。连续10年承担赤峰市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筛选工作,连续3次承担国家蔬菜标准园区创建工作……。
兴起一组产业:全旗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面积分别由1991年的3万亩、0.5万亩发展到40万亩和9.5万亩;涌现出多个“药材之乡”牛家营子镇,“番茄之乡”王爷府镇等特色产业示范村镇。
致富一方百姓:杨素荣直接或间接实施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面积达216万亩,新增总产49亿公斤,新增总产值98亿元,全旗农民人均累计增收3.26万元。
兴农富民一面旗:她把褒奖变成动力和方向
汗洒田野成彩画,情注“三农”成壮歌。工作31年来,杨素荣让自己、让大地、让农民、让喀喇沁的农业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她把自己由小美女变成“黄脸婆”;她把黑土地变成“聚宝盆”;她把众多贫困户变成富裕户。很多农民把她看作“亲姐妹”、“贴心人”、甚至是“摇钱树”。从1998年以来,曾获得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奖8项;获得“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党委政府性表奖4项,赤峰市“玉龙人才”,三八红旗手等部门性奖励10项。时任旗委书记、现任赤峰市副市长汪国森称赞说:“杨素荣为喀喇沁旗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立有首功,她是科技人员的指模,兴农富民的旗帜”。杨素荣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虽然退休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依然会为全旗的农业发展、农民的富裕幸福续写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