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十佳农技员

金秋硕果香百里 玲珑匠心惠三农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技术员 金玲

2017-10-27 11:05:4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浑河织锦带,稻香绕新城。在大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腹地、沈阳南部发展的战略门户,在这 500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有着一位人人称赞的最美农技员——金玲。金玲今年48岁,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先后被评选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农民满意农技员、辽宁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辽宁省粮食生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沈阳市总工会五一巾帼先进个人、区、市两级党代会代表,曾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奖、沈阳市政府农村科技推广奖。连续多年单位年度考核优秀。

  满怀理想 扎根土地

  参加工作的27年里,金玲从未离开过农业工作岗位,她把为农民服务作为理想,作为毕生的追求,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从普及先进科技成果,到躬身开展实践,金玲始终冲在最前列,兢兢业业,忙忙碌碌,付出了太多辛苦,但她从无怨言。

  在很多人眼里,作为技术人员,只需要坐坐办公室,钻钻试验地,工作非常清闲。但金玲深深知道,农业技术非比寻常,如果想做好这份工作,就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土地。为了第一时间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她跑遍乡村,扎根田地,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腰酸腿疼早已是家常便饭,可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年来,她不但没有丝毫抵触,反而与农田结下越来越深的情谊,她不辞辛劳东奔西走,全区的乡村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她宁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掌握着各地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那是她的责任,更是她的使命,她已经把农业融入进血液,融入进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外人看来,金玲的生活太过于枯燥,她接触的只有农业、农村、农民,简直比农民还农民,但她每听到这样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欣慰,因为她觉得这就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攻克难关 谋求发展

  除了劳苦,工作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之初,金玲和同志们怀着满腔热情引进的新技术却并不为农民所接受,可金玲并不气馁,她深知有创新,就必有阻力。更让她深深感到,越是遇到层层阻力,改变农民根深蒂固的老观念越是迫在眉睫。因此,她加班加点,带领农技人员跑遍全区各示范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到万亩示范区、小到百亩核心田逐块进行落实。根据全区粮食生产现状,结合省实施方案引进主导品种和制定主推技术,编制技术规程。为了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真正推广普及,又组建了技术专家组,推行技术人员包乡蹲点,做到每个示范区都安排一名区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技术人员直接入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粮食丰收了,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民的观念也彻底改变了,金玲看着丰收的成果,看着农民收获的喜悦,倍感欣慰。2011年,我区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区的一个百亩攻关田,最高亩产达830.9公斤,位居全省第一,受到省市领导及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回良玉副总理到我区先后视察了玉米和水稻示范区,当场给予“这就是现代农业”的高度评价。

  身体力行 预防灾害

  粮食大丰收是农村老百姓每家每户最殷切的期盼,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总是不可逃避的问题,台风、暴雨、干旱、病虫害,是农民长期以来的最大敌人,也是金玲和农技战线同志们必须要面对的巨大障碍。金玲知道每年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她总是强调防大于治,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每到天气多变的时节,她总会冲到防旱防涝的第一线,疏通水道,排水清淤,她知道,就是疏通开的一条短短的水渠,可能就决定了农民一年来所有的付出。金玲的精神鼓舞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且在金玲的感召下,大家都养成了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未雨绸缪的好习惯。

  对于无可避免的灾害发生时,金玲的心会跟广大农民纠在一起。2012年8月苏家屯区普降暴雨,并伴有9级以上大风,大田作物、林果、设施农业都有不同程度损失,玉米倒了、果子掉了、树木折了,漫山遍野一片狼藉,金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间。为了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她边考察全区灾情,边制定自救应急措施,指挥广大农民及时疏通疏导,排除水患,清除腐烂变质的作物和落果,加强新植苗木及果树的管护。那段日子,金玲起早贪黑,每天都是泥水满身、累的精疲力尽,但始终奋战在一线,百姓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金玲觉得苦点累点也值了。

  加强学习 充实理论

  在深入农田躬身实践的过程中,金玲深切体会到,作为农业技术工作者,想要从根本上帮助提高全区的农业科技,除了晚起袖子加足干劲,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更先进更高水平的科学理论知识。因此,她总是找时间去深入学习,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各类知识读本,订阅大量专业书刊杂志,还专门到专业网站查阅最新资料来给自己补给充电。她除了自学,还与同事、专家交流专业知识,虚心向专家请教各类难题,也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听农民讲讲各种各样的农业经验。不管对方什么身份,她总是虚心求教,泛黄的笔记本里记载着她多年来的总结的小经验、小窍门,都是她到处“取经”得来的。

  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金玲还不忘理论知识的推广,她通过一些讲课活动,把多年的农技经验传播开去,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受益人群遍布全区。多年来,她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农业环境与发展》、省级刊物《农业经济》等多家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每提到农业,她总是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言语间渗透出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农业的真挚情感。

  树立榜样 亏欠孩子

  金玲的丈夫也是一名农业技术员,共同的奋斗目标,让他们结合到了一起,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很多问题,夫妻俩可以一起解决。可是这两个工作狂绑在一块,照顾家庭、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太少了。为了工作她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学校读初中,使孩子在初中的关键时期缺失了母爱的关怀。每年暑假,正是农业生产以及抗旱防洪的关键阶段,每到这时候,金玲两口子就更加忙碌,根本没时间陪孩子,甚至连他们的儿子备战高考,两个人都没能陪伴在身边。金玲觉得亏欠儿子,总想找机会,给儿子补偿补偿,但忙上工作,就又忘记了。

  对于这样的妈妈,金玲的儿子说,“其实,有的时候看妈妈这么累,也挺心疼的。”说到这,小伙子眼眶有些湿润,“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独立自强,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些年对于父母这样忙于工作早就习惯了,小的时候看见别的小朋友总是有父母陪着到处玩,自己也非常羡慕,不太理解父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意识到,父母不能陪自己,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他们是自己岗位上的劳动模范,就要起到模范的作用。现在,他们不光是同事的模范,也早已经是我的榜样了。”有了儿子的支持,金玲和丈夫工作的动力更加足了。

  凭着对农业的高度热爱,金玲在农业战线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渡过了27个春秋,扎根到田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身上衣不干,脚上泥不断,岁月在金玲的头上增添了不少白发,在额头和眼角添加了许多皱纹,但她的目光还是像年轻时一样,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与希望,她笑言每一根白发都是一条宝贵的农业经验,每一道皱纹都是农业生产成果,她觉得48岁的年纪,正值青春年华,她要在为全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舞台上继续大放异彩。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