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7 10:36:3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周燕,一头干净利索的短发,身材矮小,黝黑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26年如一日的扎根服务于崇明农业的她两鬓已略染白霜,额头和眼角不知不觉中爬上了细纹。多年来,她在思想、工作等各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市党代表、市三八红旗手、市“三下乡”先进个人、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集一身,但她始终如一的坚守岗位,为崇明农业奉献光和热。
心系农民,爱岗敬业
了解农业技术推广的人都知道,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工作,社会上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农林水,跑断腿,没油水,还晒得像黑鬼。”一年365天,他们有200多天是在下乡下田,特别是每年的6到8月份,是农技人最繁忙的季节,经常要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晴天满身汗、雨天满身泥,奔波于田间地头。在这样一个平凡、艰苦而又有意义的岗位上,周燕一干就是26年。有很多人问她,“你是一个女同志,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工作?”她的回答是:“这个工作是让我一展所长、服务群众的最好平台”。崇明是个农业大区,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多,分布区域广,但是只要农民有需要,她就带领站室人员赶赴现场,上门服务,经常早出晚归,走千家,访万户。2015年7月的一天,周燕和同事们在庙镇通济村做好肥料试验后,途经一片水稻田,看到大片水稻叶片发黄、发红,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她的第一感觉就是水稻发生僵苗了。当时已是正午,气温达到了38度,同事们也在不停催促赶紧回单位吃饭。但周燕想,水稻僵苗必须要尽快排水露田,增加土壤通气性才能促进根系生长,否则时间拖得久了,秧苗就会大量死亡。她心急着要尽快联系到农户,就赶紧四处打听,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这家农户,耐心向农民解释水稻发生僵苗的原因、症状、必须的措施等,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一星期后,周燕接到了该农民的电话,说:“现在稻苗生长已恢复正常,太谢谢你了!不然一百多亩的水稻损失惨重啊!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周燕经常带领技术站同事下到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在此过程中,她也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当她到菜市场买菜时,农民朋友都会主动和她打招呼,亲切地叫她周老师。或许正是因为周燕把农民当亲人,事事为农民着想,用实际行动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才成为了农民的“贴心人”。
在坚守的这26个年头里,除了工作环境的艰苦,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农民朋友的不理解。在2007、2008年刚开始推广水稻机插秧时,经常有些农民不了解机插秧技术,看到秧苗比较小,在大田中显得稀稀拉拉,就阻扰他们插秧,还会遭受农民的质疑和谩骂,有的同事感觉非常委屈,打起了退堂鼓,但周燕将坚守岗位当作了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她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一边劝慰同事,一边耐心跟农民们解释机插秧技术。面对不依不饶的农民朋友,她向他们保证:“如果最后产量比直播稻低,你的损失我全部赔给你!”通过几年宣传培训、建立示范点、入户指导、现场咨询等,水稻机插秧技术已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每年的种植面积达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亩产量比人工直播增8-10%。当看到农民朋友们收获的笑容时,她微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很快乐,这点委屈真的不算什么”。
潜心钻研,攻克难题
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农业技术和品种的创新推广。因此,26年来,周燕一直致力于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对每一项新技术、每一个新品种的推广,都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要保证全区的总产水平,必须提高水稻单产,而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是唯一出路。于是,2010年开始,周燕每年会从上海农科院及周边省市引进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粮油作物新品种进行比较和筛选。每次引进、比较、筛选的方案制定、田块的选择、播栽的要求、肥料的施用、什么时候搁田、什么时候复水,她都亲力亲为。播栽时、田间调查时她都顶着烈日,冒着高温穿梭于试验田头,汗水湿透衣服,一干就是一整天,累了就在田头田埂上稍作休息。通过两年的比较筛选,杂交水稻新品种“花优14”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高产稳产优质抗性强,可以大面积示范推广,但高产栽培技术尚未形成。于是,周燕又从2012年开始,连续2年开展了“花优14”栽培技术的研究。由于长期辛苦的室外工作,她的身体慢慢出现了一点状况,后来经过医院检查是肺部感染,通过手术切除了右肺上叶三分之一,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周燕钻研攻关的热情,身体稍加恢复后,就迅速投入工作。通过大胆探索,耐心摸索,终于在2013年年底,总结形成了崇明地区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花优14”栽培技术模式。2015-2016年,全县累计推广“花优14”19.03万亩次,平均亩产达到了603.5公斤,比面上平均增8.74%,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007年开始,周燕担任农技中心技术站站长。从一个站员到一个业务站站长,不仅工作量将增加很多,同时意味着将要不定时的放弃一部分双休日,而收入也不会提高多少,是个苦差事,但是面对领导的信任和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精神,周燕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工作中,她坚持“正人先正己”的古训,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天上班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也无怨无悔。为了做好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高产创建工作,周燕作为创建工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在强化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的基础上,经常在水稻、麦子生长关键生育阶段,放弃休息日,深入田间,特别是对每个重点示范方进行踏田查看,根据查看结果因地制宜地逐方落实相应培管措施,而这每个轮回将要耗上一周左右时间,天天深一脚浅一脚,夏天汗水湿透衣服,冬天冻得直打哆嗦,但她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也影响带动了一批人,整个技术推广站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一个务实肯干、和谐向上的农技推广团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绩。2016年全区创建粮食作物绿色丰产高效模式示范方34个,合计面积28986亩,平均亩产608.9公斤,比面上增10.11%;平均每亩经济净效益达756元;机械化种植比例100%;机械化植保比例91.3%;全生育期纯氮施用量达21.72公斤,比面上平均减6.58%;全生育期农药总施用量折纯量138.62克,比面上平均减13.68%,在市农委组织的示范创建评比中,有10个创建方分别获不同等级的奖项;在周燕的带领下,2011-2016年技术站有4年被评为先进站室。
近几年,技术站新进一批大学毕业生,他们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却很缺乏。粮油作物栽培技术往往看似相似,实际较为复杂,单纯的理论授课收效甚微,为了提升技术站整体专业技能,在日常工作的间隙,周燕经常带领年轻同志深入田间,实地学习实践。水稻生长季节往往是在30多度的高温天,周燕会也毫不犹豫下到稻田中,寻找最典型的案例,向年轻的同志解释发生的原因、应该采取的措施,通过实地采样、细节对比,使年轻同志快速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
周燕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使部下听命于己,要取信于百姓,建立良好的领导形象,应先自己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地做出个样子来。”而她就这样做到了。
周燕是一名基层的农技推广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她将广大农民群众当作亲人,用她的青春、她的热情、她的知识为崇明农民的增产增效奉献了一份力量。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中,体现出了共产党员应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