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十佳农技员

为了乡亲们的土地长出“金子”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何健

2017-10-27 10:34:5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我是革命老区黄桥土生土长的农技人,土地就是乡亲们的命根子,我要让乡亲们的土地长出金子来。”这是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何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秉着这份对土地的真挚情怀,他三十年如一日,一直在黄桥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用汗水浇灌着黄桥的每一寸土地。

  开拓,田里长出“金子”

  2013年12月24日夜里8点,在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华庄村的何健家里,一片肃穆凝重的气氛,患病近三年的老父亲与世长辞了。何健,这个不轻流泪的汉子长跪在地,嚎啕大哭。他刚从万亩“菜篮子”蔬菜基地赶回来时,老人刚刚合上双眼。为了基地建设,竟然没能在最后关头侍奉在旁,怎能不悲痛、愧疚?

  革命老区黄桥是一个有13万亩耕地的农业大镇。“要让乡亲们的土地长出金子!”当上农技员的那一刻,何健就立下了庄严誓言。为此,他一直蹲在地里摸索,埋到书里求知,跑到科研院所请教。为了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08年起,何健担负牵头编制《黄桥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任,力争用10年时间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走遍大江南北学习取经,定规划、招人才、引资金,2009~2012年, 先后建立万亩“菜篮子”蔬菜基地、万亩“绿色银行”林果基地、万亩“粮仓”稻麦基地。为了“三个万亩”基地,何健日夜奔忙,长年累月没能回家。“健儿,好长时间看不到你了”、“健儿,什么时候回家呀”,老父亲挂念着唯一的儿子,只能经常在电话里唠叨唠叨。2010年,父亲患癌住院了。基地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怎么办?何健只能歉意地把服侍老人的任务托付妻子、姐姐。2013年12月24日傍晚,蔬菜基地的一种植户发生病害,何健匆匆赶去“看诊”,哪知竟与父亲长别。跪在父亲病床前,此时此刻的何健痛泪长流。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如今,黄桥这片土地终于“长出”了金子,乡亲们奔上了绿色农业的致富之路,全镇高效农业面积6.8万亩,80%的土地集中到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组织手中,基本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园常年繁育彩椒、西瓜、番茄等秧苗400万株,服务5000亩大棚蔬菜;试种储备西兰花、彩椒、松花菜、番茄等新品种16个;年繁育多肉植物100多万株。万亩蔬菜“菜篮子”基地推广新品种24个、新技术12项,良种覆盖率100%。万亩林果“绿色银行”基地已建成设施葡萄1800亩,花卉苗木8600亩,特色水果300亩。三个万亩示范基地已分别成为泰州市的蔬菜、林果和粮食产业园区,蔬菜基地成为江苏省的“菜篮子”,林果基地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苗圃基地之一,粮食规模经营基地成为省稻麦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经测算,三个“万亩基地”,每年增加效益3000万元。

  创新,土地收获希望

  基地建起来了,老何更忙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手机铃声不时在田间地头回荡,许多种植户都笑称老何的电话为“希望热线”。是的,他整日整夜田间奔波于万亩“菜篮子”蔬菜基地,行走于万亩“绿色银行” 林果基地,沉浸于万亩“粮仓”稻麦基地,用新品种、新技术播种着“希望”。

  谈到老何,种植户杨从清逢人就讲“不是他指导,我家的2个孩子上学都是问题”。原来,杨从清承包了蔬菜基地20多亩种植常规蔬菜,亩纯收入不到1500元,一家生计难以维持,心急如焚。老何根据市场需求,帮助他合理安排茬口布局,采用肥水一体化,实现灌溉、施肥自动化,亩效益超过8000元,亩纯收入近4000元。

  说起老何,大家都会掰起指头说道一番。叶菜类种植户邓老兵接受老何的叶菜高温抗逆栽培技术指导,采用遮阳网、防虫网、粘虫板等措施栽培叶菜,在高温季节也能保证叶菜的供应,赢得了客户的青睐,亩效益增加1500元;瓜类种植户陈方荣种植的西瓜出现了枯萎病,老何传授西瓜嫁接育苗技术,有效解决了重茬低效的连作障碍问题……种植户们说,正是何健的创新技术,让他们的土地收获了成功的希望,圆了他们的“致富梦”。

  为了乡亲们的“希望”,何健成了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5家科研院校的常客。他牵头承担了茄果类蔬菜长季节设施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夏秋叶菜安全抗逆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栽培、“泰花4号、5号”选育及推广应用、稻麦高产创建等10多个项目,并全部通过了成果鉴定和专家验收。“先进的东西很多,自己首先要得知道才能谈要不要引来。”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每一种新品种的引进,他都首先试验,有了成果才放心地通过各类现场观摩、技术培训,迅速向种植户推广应用。2015年承担的“花生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项目,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七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推动黄桥镇的农业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也持续提高,2016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99元,增幅过11%。

  服务,在脚下延伸

  2014年大年三十的早上,家家户户喜迎新年。种植户孟庆志叩开何健的家门,送来了两瓶酒,这已是他连续三次送上门了。“搞服务本来就是我的职责,能为大家做点事,是应该的。能让大家富起来过个好年就满足了。”老何再次解释,孟庆志也只好再次带着两瓶酒回了家。

  原来,孟庆志在黄桥农业园区种植了80亩秋延后大棚番茄。按照往年的经验,春节前正是番茄价格上涨和销售旺季,可是,偏偏当年市场行情下滑,番茄的价格由正常的1.5—2元/斤跌至0.6元/斤。何健了解情况后,与苏州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的批发商进行对接,以0.8元/斤的价格结算。寒冬腊月,他随车到苏州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由于批发市场的交易时间都在晚上12点左右,就和孟庆志睡在货车上。番茄在春节前全部销售了,何健却因感冒住院一个星期。

  “我就是搞服务的。”是何健经常提起的一句“口头禅”。为提高蔬菜种植效益,降低蔬菜种植风险,2012年开始,何健就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他通过朋友介绍,与福建超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合作,发展甜椒生产,以1.5元/斤保底价收购,由超大公司下属的万昌公司出口日本。为打开“订单农业”的突破口,何健首先与蔬菜基地种植能人叶宝良签订了200亩的甜椒订单。从购育苗开始,到田间种植、管理,何健严格按照出口蔬菜的标准手把手教给叶宝良,全程严谨指导、严格监控每一次的施肥、除草、喷药,高达80多项的检测指标全部达标,甜椒顺利出口,平均亩产量4428斤,仅甜椒一茬的亩效益达到6000元,亩纯效益达3500元。叶宝良欣喜非常:“何健真不简单,不仅指导我们技术,还为我们争取订单,我们的种植就没有风险了,服务真真正正到家了”。有了示范效应,黄桥镇的“订单农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已达到20000亩,包括稻米、弱筋小麦、蔬菜、葡萄等,通过订单,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还增加了种植效益。

  为做好种植户的“保姆”,何健把18名技术员挂钩联系57个村(居)、946个村民小组,实现服务与农户需求的“无缝对接”。他从自我做起,驻村蹲点服务,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迅速推广到千家万户。他还挤出时间在服务大厅,每周接待群众来访和咨询,深入田头现场解决,被群众称为“农民的贴心人”。

  2016年夏季,泰兴遭遇40年不遇的涝灾,兴禾农场300吨的小麦浸泡在水中,何健立即协调4台抽水泵抽水抗灾。在抗灾的20多个日日夜夜,他平均每天睡眠不足三个小时,黄桥镇57个村、169个种植大户的承包地都留下了他的匆忙的脚印、嘶哑的声音和疲惫的身影。调度收割机,组织烘干机,帮助种粮大户销售,全镇共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30年来,无情的岁月染白了何健的两鬓,他又用它染绿了黄桥这片沃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黄桥老区这片土地的眷恋,用技术、用服务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多年来,何健荣获“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江苏省“农技科普带头人”、江苏省“优秀乡土人才”称号。被泰州市农委表彰为全市“十佳服务之星”,被泰兴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