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7 10:25:07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在溧水区和凤镇田野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头戴草帽、在农田间转悠的农家汉子,虽然才44岁的他,但由于长期风吹日晒,皮肤黝黑、两鬓头发花白的他显的比同龄人显老,他很普通,好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站在农民中间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全镇8万多亩农田都有他的足迹,全镇大多数农民都认识他的面孔,一半以上叫得出他的名字,农民亲切叫他为“农业专家”,称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保护者,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编撰各种业务工作总结、农业项目总结、农民培训材料150多篇,多年来他获得了诸多荣誉: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江苏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省科技入户优秀农技指导员、优秀信息员、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测土配方先进个人,溧水区第二、三期优秀县、镇科技人才、溧水区优秀植保员……他就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农业中心主任俞同军。
服务三农 奉献青春廿三载
1995年9月,俞同军从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毕业来到他的家乡南京市溧水县孔镇乡,在乡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他出生在农村,自小就生长在农村,对农业有着一种特殊感情,四十四年的人生、23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历程印证了一句话, 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自上班的第一天起,俞同军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毕业第3年就入了党,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进村入户,到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的“面对面、零距离、手把手”的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学习、积累、探索,很快就成长为一名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种植业、水产业、蔬菜技术、农业信息等多方面技术推广的多面手,在农技推广中独当一面,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沉浸于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认真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职业农民以及高效设施农业等相关项目的实施与研究,他总是奔走于田间地头,紧紧围绕着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情系“三农”、汗洒热土用自己无悔的青春默默耕耘,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较大贡献,得到了领导、群众的一致好评,用铁的事实诠释着自己普通的人生。
推广农技 风雨无阻在一线
在工作中他始终牢固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思想,2001年他被任命为和凤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负责全镇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项目服务工作,他一干就是15年,他常年始终坚持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诊断,答疑解惑,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在他负责植保工作的近20多年中,特别是纵卷叶螟、褐飞虱特大发生年,他为了掌握和凤镇西部石臼湖圩区及中、东部半山半圩、丘陵山区纵卷叶螟、褐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多年来他克服高温、烈日、暴雨、生病等不利因素每天清晨,晨雾还未散去,别人还在梦乡中,他已独自出门从石臼湖圩区系统定点水稻田开始田间赶蛾、赤脚下田普查田间病、虫,从西向东定点田逐一进行,并详细记录、分析纵卷叶螟、褐飞虱等迁飞性害虫石臼湖圩区发生特点,风雨无阻,一查就是大半天,在病虫防治的关健时期,他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在水稻纵卷叶螟特、褐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特大发生年,和凤镇水稻丰产丰收与他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他积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集成与创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他十分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强调“七分种、三分管”的技术指导理念,他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生产第一线中应用,近五年来共引进农业新品种50多个在和凤试验、示范,其中大面积推广15个,他推广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机插秧、推广蔬肥水一体化技术、蔬菜、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小麦、水稻个性化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控释肥等10多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农民的欢迎,但在2008年开始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机插秧技术过程中,由于当时农机手技术还不熟练,机插秧造成苗不匀、漏苗较多,农民一时难以接受,推广很困难,试验示范是最有说服力的方法,他找到和凤镇水稻种植大户陈小建、姜根生、沈金水等,从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农机手培训方面进行培训,建立稻油省级科技示范户水稻机插秧示范片,以点带面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机插秧技术,从水稻育秧开始到水稻大田移栽时期他每天深入田头指导水稻“五统一”技术的落实,开展定点考苗工作,从种到收,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田间管理、单打单收他都认真观察记录,最终示范田平均亩产达680公斤以上,专家攻关田亩产达700公斤以上, 2012-2016年和凤镇两个水稻绿色高产示范片2.2万亩全部普及机插秧,基本实现了水稻耕、种、防、收、储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凤镇水稻亩产常年超全区平均产量达18公斤以上,加上水稻亩节本60元,仅此为和凤镇水稻年节本增收450万元以上,在他的努力下2016年、2017年和凤镇还建成了25亩连栋钢驾大棚育秧中心,打造了两个商品化育供秧基地,实现了机插秧苗工厂化生产,为打造区域化农产品公共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培训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
俞同军深知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中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宣传与培训,加大了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家庭农场主等培训,同时他采取科技下乡、培训班、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地沟通与交流,传授农业技术,进行答疑解难、“诊断开方”,遇到农业灾害后及时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减轻损失。多年来,他每年下乡时间达150天以上,组织室内、外培训10多次,现场咨询农民服务5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多人(次), 接受咨询服务农民达到3000多人次,散发科技图书和明白纸8多万份,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田头指导、选派外出脱产参训等方式,有效提高和凤镇农业大户的种养水平和农业品牌意识,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同时他建立了和凤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微信群、QQ群、手机短信平台等,在全镇推广注册了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手机用户300多人,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将关键的农业技术及时发送给农民,他多年被选为和凤镇部、省级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他上门送农业信息、送新技术,为示范户解决实际问题,切实解决了农技推广工作中的“最后一道坎”,为和凤镇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项目 打造“农业田园综合体”
市级农业园区—溧水和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立于2011年,俞同军全程参与园区的规划、申报、建设等,园区从无有、从小到大,多浸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园区现已完成大棚设施蔬菜5000亩,高档苗木10000亩,有机茶叶5000亩,优质粮油10000多亩,特种水产5000亩,初步建成了集大棚设施蔬菜、优质粮油、有机茶叶、高档苗木、特种水产等现代农业规模生产、科技示范、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为增加规模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俞同军带领单位全体同事深入全镇规模农业基地,逐一通过实地调研、自费外出参观农业特色园区,他提出了以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规模农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全力打造循环农业、创意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全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在俞同军的努力下和凤镇通过对农业园区提档升级、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依托园区内三叶园林有限公司、南京秦淮梅园等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三叶园林、秦淮梅园、七叶山庄、泽沙农业等以“互联网+ ”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了和凤镇农业结构调整与供给侧改革,发展采摘、观光、休闲、体验游,和凤镇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真正让和凤镇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让旅游业带动现代农业、带动周边农民增收,使和凤镇田园综合体已成为我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工程,特别是三叶园林形成了苗木、园林、文旅多元发展的综合农业田园,打造了以自行车运动为主题的骑行“香”村旅游基地,成为了南京首个园林骑行旅游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区已成为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
辛勤耕耘 不辱使命铸辉煌
俞同军在二十三年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恪守着农业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虽然他只是一个基层农技员,可他一心为农,全身心的扑在工作中,风雨磨砺一如既往,一干就是23年,平常工作中,他基本上没有休息天,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不管冬、夏、春、秋,只要农民需要,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他多能及时接受农民的咨询与服务,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用点点滴滴服务着群众,他用火热的青春和辛勤的耕耘,谱写了一曲矢志不移的奉献之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通过俞同军等基层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凤镇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区的前列,先后打造了国家级弛名商标“湫湖"牌大米、中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江苏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乡镇、江苏省先进信息网站、……,但俞同军深知这些成绩已属于过去,他将一如即往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笑脸,坚守基层一线,继续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指导农民,传授技术,带领和凤镇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