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14:11:2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今年59岁的沈学能是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渔业技术员,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已有39年。虽然临近退休年纪,但事业心极强的他还常常下村走访,了解鱼市行情,询问渔民的养殖情况。
在菱湖镇渔民的心中,他是不折不扣的“鱼博士”,更是淡水鱼都的“领路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乡镇农技推广员,他注重经验积累与科学技术结合,一门心思扑在养殖技术创新和养殖新模式推广,连续多年被评为省渔业先进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优秀工作者,获得浙江省政府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等荣誉,农业部渔业局专家也为他的贡献点赞,他点点滴滴的付出更得到了广大渔民的交口称赞。
渔民心中“及时雨”
据悉,南浔区菱湖镇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出产地之一。近年来,该镇大力弘扬湖鱼文化,拉长渔业产业链,全力打造“中国淡水渔都”新名片,作为淡水鱼都的“娘家人”,镇上的养殖户只要养鱼碰到难题了,都会想到找沈学能来解决,向他请教鱼塘水质、鱼病防治等各类问题。
2017年的江南夏季,高温肆孽,最高气温连创新高,而每天40摄氏度的高温对于菱湖养鱼户们来说是一种煎熬。“连续高温会导致养殖塘内水温升高,鱼的食欲下降,应控制饲料投喂量。还要适时增氧,预防蓝藻的爆发。”这些天,老沈奔波在镇上的各鱼塘,了解黑鱼等生长情况,指导渔民高温期间的注意事项。而这样的连续高温天,让老沈回想起了2013年的那场由高温引发黑鱼大面积暴发性死亡事件。
2013年的夏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笼罩着菱湖镇,也扯紧了每个渔民的神经。沈学能已经10多天没有睡好了,“学能师傅,早晨起来,鱼塘里翻着肚皮的鱼成片成片,一天死几千条,损失已经20多万元了,快给想想办法吧。”永丰村养殖户老赵天蒙蒙亮就敲开了沈学能家的门,向他求助。
“黑鱼生存最适宜的水温是16℃至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导致黑鱼生存的不适应,造成病害。”看着菱湖镇永丰村、东河村道路两旁堆放着的没有来得及填埋处理的死鱼,沈学能又着急又自责。一刻都不能耽搁。很快,他以菱湖渔业协会的名义,邀请了浙江省淡水所、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水产专家教授,组织了8次专家会诊。每次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到各家各户会诊,渔民们既感激,也心疼。
通过病鱼细菌分类和病毒试验,专家们很快得出了化验结果,也得出了帮助养殖户降低损失的妙招。“每天的死鱼都要马上清理掉,免于水质被污染,影响活鱼生长,能够上市的黑鱼,把鱼塘抽干再打捞销售。”沈学能梳理出了5条技术应急措施和10条生产技术管理措施,迅速召集镇上的养殖户传授方法。死鱼渐渐少了,沈学能这才放下心来。
生态养殖“领路人”
“要做好惠农实事,最重要是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沈学能在从事技术推广30多年来,心中一直牢记的话。放眼如今的菱湖镇各村鱼塘,“水上种菜、水下养鱼”已经成了一大特色,“水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我们养殖户的心病,沈师傅推广我们开展的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改善了水环境,又增加效益,而且看上去还美观。”养殖户老赵第一个响应了沈学能的建议,开始生态养殖之路,收入也蒸蒸日上。
菱湖镇建丰村因养殖黑鱼而远近闻名,那里的黑鱼还有个响亮的牌子叫“黑旋风”。2013年因遭遇罕见高温天,加上鱼苗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户们损失惨重。之后,随着老沈主导的池塘微生物应用与生态环境修复、鱼菜共生等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建丰村的“黑旋风”又开始红火起来。来到该村丰农黑鱼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一口口波光粼粼的标准化鱼塘,一条条错落相间的主干道,一条条排灌分家的水渠,构成了广袤连片的养殖基地。
沈学能告诉我们:“一个池塘、一个小屋、一位农民;蓄水、撒苗、投料,这是传统落后的水产养殖模式。养殖方式落后,鱼塘水质不过关,饲养的黑鱼也卖不出好价钱。同时,水产养殖一味追求高产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根据市场规模容量确定当年投苗密度、投料多少、产量高低。”说起生态养殖给鱼塘带来的变化,养殖户包国良感触颇深。“虽然现在亩产降低了,但黑鱼的生长环境更好,死亡率明显下降。而且,老沈也会定期来给我们技术指导,操作更规范,大伙儿积极性更高。”
现如今,这片2000多亩的省级标准化生态鱼塘水质清澈,形成完整的食物链条和自我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建丰村的养殖户们通过走生态养殖之路,让“黑旋风”焕发新生机。在此基础上,他还争取省级特种水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万余亩水塘。
“生态养殖是今后水产养殖的大方向。”他说,“推广池塘生态、循环养殖实用技术,种植水生蔬菜能对水质起到较好的改良作用,不仅减少池塘换水次数,提高水体利用率,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积极推广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加州鲈鱼,配合饲料取代冰鲜鱼,减少养殖污水排放,减轻面源污染,解决了节水、节能、减排等问题。
老鱼塘焕发新生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在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誉的南浔早有先例。然而,随着养蚕业向外地转移,一种富有特色的“油基鱼塘”种养模式渐成气候。谈起“油基鱼塘”这个种养新模式,沈学能如数家珍。简单来说,“油基鱼塘”用油菜等作物取代原有的叶桑,在保持原有的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在菱湖镇卢介庄,3000多亩的特种水产示范区里,黑鱼、黄颡鱼、加州鲈鱼、青鱼、花白鲢等鱼类和塘基上的油菜、芝麻的收益综合起来,去年总产值超过5500万元,刨去各项生产成本,亩净利润有6000到7000元。
“在菱湖,改造成油基鱼塘的规模型现代水产园区已经有4万多亩。”沈学能说,池塘养鱼,塘基上冬天种油菜、夏天种芝麻或黄豆的特色模式,是菱湖人的“自主创新”。鱼塘里的淤泥可以用作塘基作物的肥料,而塘基上的油料作物都被厂家收购,剩余的副产品则做鱼的饲料。
据测算,相较于水田,塘基油菜籽的亩产量增加了40公斤,更能节约开沟排水的劳动和成本投入。在沈学能的带领下,现如今,在南浔菱湖,油基鱼塘、鱼菜共生、稻田养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已开启了新时代的生态篇章。去年,他又带头引进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建立基地2个,开展养殖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除了菱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渔业技术员,沈学能还是菱湖渔业协会秘书长。菱湖渔业协会是养鱼人的“娘家”,多年来,他积极组织科技示范指导培训,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帮助农民解决疑难问题,每年参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6至8次,每次组织培训,他都会针对养殖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去年,协会举办培训班15期、参训人数1250人次;组织专家认证、会诊5次;开展科技示范户党员活动2次、参加活动人员80多人次,使渔民们提高了养殖水平,开阔了思路,更新了观念。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员,工作开展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这样才会有成效。近年来,通过渔业协会的多年普及教育,该镇连续5年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农民养殖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率达85%以上。与此同时,他还主持参与农业标准化项目5个,主持参与科技项目2个,渔业产业提升项目16个,主持农技推广项目6个,有效提高该镇的现代化生产水平,促进全镇渔业可持续发展。
临近退休的年纪,老沈却每天都闲不下来,高温酷暑,他依旧奔波在各养殖基地。他笑着说:“人这一辈子,能坚持不懈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一种成功。作为一名党员,我希望用我的所学所知为菱湖渔业的发展尽份心、出份力,再累也是值得的。”